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单项选择题
隋朝建立的时间为(
)
A.公元589年
B.公元前589年
C.公元前581年
D.公元581年
2.统一南北的条件有(
)
①经济繁荣,全国户数增加1倍以上
②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④南北朝后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各项表述中,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特点的是(
)
A.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全国统一
B.繁荣而短暂
C.统治者下分残暴
D.开凿了大运河
4.“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这一状况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隋朝统一以后,统治者隋文帝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
B.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大力发展中原经济
C.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往来
D.隋朝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战争需要大量的物力,因此极大地推动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5.隋朝时,一位商人从今天的杭州由水路到洛阳做生意,他先后要经过(
)
A.永济渠、江南河、邗沟
B.通济渠、会通河、江南河
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D.通惠河、江南河、邗沟
6.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7.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8.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9.隋与秦的统治相似之处有( )
①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
②都创立或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③都兴建了重大工程,影响深远
④严刑酷法重役,导致农民起义而被推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下列不属于隋炀帝暴政的内容是(
)
A.制定严酷的刑法
B.巡幸江都,搜刮百姓
C.营建东都洛阳,建造豪华的宫殿
D.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耗费大量民力
非选择题
1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图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通的?
根据材料一的图示,指出大运河的中心,并说出大运河的地位。
(3)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12.“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和谐,契合了现代中国人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更符合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的永恒理想。以下一些资料是新华中学的同学们收集到的,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西晋灭亡后,中国发生了大分裂,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隋文帝杨坚也因其锐意改革、为君勤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三鉴斋——隋朝的统一与开皇之治》
请回答:
(1)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促使“开皇之治”局面的形成
(2)“开皇之治”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3)概括隋炀帝的哪些行为激化了国内矛盾,激起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和谐发展献策
(4)上述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作用
【参考答案】
D
2.D
3.B
4.A
5.C
6.C
7.B
8.D
9.A
10.A
11.(1)隋炀帝
(2)洛阳;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赞同。皮日休批评了将隋亡原因归于开运河的片面看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大运河在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写到具体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也可)
12.(1)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隋文帝统治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隋朝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积粮食、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3)隋炀帝依靠隋文帝的积累,自恃国家富强,便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如开运河,修长城,筑宫室,乐巡游,接二连三地发动战争,而且操之过急,多项工程同时进行,从而激化了国内矛盾,激起了农民起义。
(4)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要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