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注意:
①本试卷共8页,共33题,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②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③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留。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中,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读图,完成1-2各题。
1.
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为(
)
A.
23°
B.
46°
C.
67°
D.
90°
2.
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26′,若黄赤交角增大到24°26′,则(
)
A.
热带范围增大1°
B.
北温带范围减小1°
C.
北寒带范围增大1°
D.
南寒带范围减小1°
3.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主要是因为(
)
A.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B.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C.
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读下图,回答4-6各题。
4.
若此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则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压A地低于B地
B.
气温A地低于B地
C.
A地空气受热下降
D.
B地空气冷却下降
5.
若该图为中纬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A.
一般来说,A处为多雨地带,B是少雨带
B.
B处气温高于A处
C.
②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
D.
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度地区
6.
若此图为南亚夏季季风环流侧视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能为印度洋的是B地
B.
可能为亚洲大陆的是A地
C.
南亚的东南风是图中的②箭头
D.
该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图1示意某地区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7~8题。
7.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8.
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某中德合资大型汽车企业总部设在吉林省长春市,从1991年成立至今,已形成长春、成都、佛山、青岛等生产基地。长春基地原来生产高中低档各种车型,现主要保留高档车型的生产,中低档车型的生产大部分转移到其他基地。据此完成9—10题。
9.
与保留生产中低档车型相比,长春基地保留生产高档车型可以
A.减少运输成本
B.降低生产成本
C.获取更多利润
D.扩大市场占有率
10.
该汽车企业在成都等地建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是
A.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
B.抢占当地的消费市场
C.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
D.借助当地的科技优势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近年人口统计图”,回答11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B.乙地最可能位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老龄化很严重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兰州白兰瓜又叫兰州蜜瓜,外形美观,瓜甜可口,驰名全国,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誉。兰州为克服种植白兰瓜的不利自然条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沙子和砾石,使白兰瓜的产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据此回答12~13题。
12.增铺沙子和砾石最主要的作用是
A.减小沙尘暴的发生频率
B.增大水分的蒸发量
C.增大瓜地的昼夜温差
D.增大该地区的降水量
13.白兰瓜能远销世界各地主要得益于
A.白兰瓜本身质量上乘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C.兰州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D.媒体的炒作
读“美国‘硅谷’地区图”和“鲁尔区图”,完成14~15题。
14.两地区工业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劳动力丰富
B.交通便捷
C.气候宜人
D.水源充足
15.鲁尔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是要
A.加大对煤炭的开采量
B.提高交通网络
C.发展科技水平
D.强化工业集聚,提高工业效益
16.下列可以正确表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灾害关系的是( )
读某山区的自然灾害链示意图,完成第17-18题。
17.与上图中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18.该示意图所反映的自然灾害特点是( )
A.区域性
B.联系性
C.周期性
D.不可避免性
2015年8月,我国华北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华南、贵州、四川以及陕西中南部,日最高气温达到39℃左右。据此完成19~20题。
19.造成上述罕见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20.华北地区历史上多发旱灾的原因是( )
A.夏季太阳高度大,蒸发量大
B.地形多低山丘陵
C.位于季风区,降水不稳定
D.北方冷高压控制时间长
2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日本面积不大,自然灾害频发;巴西面积很大,自然灾害较少发生;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B.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减轻的
C.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就是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D.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下图表示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读图,完成第22-23题。
22.该海域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
A.板块碰撞
B.板块张裂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23.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一般当海底浅源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千米,震级大于里氏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
000米)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图中的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四地中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4.某课外活动小组根据下图中地震发生后的统计资料,绘出了地震发生时的横波与纵波的传播走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线表示纵波走势,b线表示横波走势
B.横坐标向右增大,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C.甲地震级大、烈度大,乙地震级小、烈度小
D.两地监测到a与b的时间差距甲小于乙
下图为台风从东南沿海向西北经过浙江某地时风速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台风中心最接近该地的时间是
( )
A.19时
B
16时
C.14时
D.22时
26.当台风逐步接近该地过程中该地风向最接近
( )
A.西北
B.正南
C.西南
D.东南
电影《海底总动员》中活泼可爱的小丑鱼令人记忆犹新,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海水酸化使海洋中小丑鱼本世纪末可能失踪,而这也将威胁到它们的生存。读全球海洋CO2和pH值变化图,回答27~28题。
27.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所致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所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所致
D.人类排放CO2溶于海水所致
28.上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会给地球其他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下列各项不会受其影响的是
( )
A.台湾海峡宽度
B.珠穆朗玛峰雪线
C.火山喷发
D.海陆间水循环
地面下沉,困扰世界很多城市:雅加达在过去的20年里,地面下沉了1.5米,墨西哥城在过去的100年里,地面下沉了11米;日本城市集中地区的地面下沉,严重损坏了其自然环境。据此回答29~30题。
29.下列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面下沉有关的是( )
①雅加达洪涝灾害增加 ②雅加达受到被海水淹没的威胁 ③墨西哥城的标志性建筑——天使纪念碑周围增建台阶,人们才能登上纪念碑底座 ④墨西哥城内道路坑洼不平
⑤日本地下水位上升 ⑥日本关东平原、大阪平原的部分地区低于海平面
A.①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0.下列解决地面下沉的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固地壳,阻止下陷
B.用海水回灌地下水
C.增强城市建筑的坚固度
D.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增加雨水下渗
第‖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个小题,共40分)
31.
(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岳华山位于陕西西安以东约120km处。华山由一整块花岗岩构成,可谓独石成山,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材料二: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农业发达,人口殷实,成就了古都西安的辉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材料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沿着太行山北行一路考察,看到“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他猛然顿悟,“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进而,推断了整个华北平原的形成过程。
(1).简述华山形成的地质过程:①__________
,构成华山的花岗岩岩体;②__________,形成崖面陡峭的断块山;③__________,花岗岩岩体岀露地表。(选择唯一正确选项填入)(3分)
A.岩浆侵入
B.岩浆喷出
C.板块运动
D.断裂抬升
E.断裂下降
F.外力侵蚀
G.变质作用
H.重熔再生作用
(2).根据左上图分析渭河平原形成的地质作用:内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按成因来看,构成太行山的岩石(泥岩、石英砂岩)类型属于__________,(1分)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根据资料三和右图推断华北平原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泥石流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概括为如下图所示。
我国泥石流分布与年降水量关系统计表
年降水量(mm)
<100
100~400
401~600
601~800
801~1
000
1
001~1
400
>1
400
泥石流数量百分比(%)
2
8
16
18
24
22
10
我国泥石流暴发频率与月份关系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泥石流暴发频率(%)
0
0
0
2
9
18
34
24
10
2
1
0
(1).阅读材料,分析回答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3分)
(2).人类的某些经济活动,如________、________等产生的大量弃渣随意堆于斜坡上,倾于沟谷中,或由毁林开荒、陡坡垦殖加重的水土流失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________来源。(3分)
(3).阅读材料,分析泥石流的主要发生季节及其原因。(4分)
33.(10分)图15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2分),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4分)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
10
℃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图10)。
材料二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据材料一,说出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其自然原因。(4分)
估算图10中①、②两地≥10
℃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②地比较,分析①地≥10
℃积温高或低的原因。(3分)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联系材料,请你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3分)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