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2课时)(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2课时)(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5-22 16:23:1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位置。
能举例说明为什么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大仓库”。
了解北极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资源。
了解极地地区都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知道如何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和搜集的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情况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科考价值和环境保护,认同两极地区是科学考察的宝地,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态度。21cnjy.com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两极地区丰富的资源。
人类对两极地区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教学难点】
极地地区的科考价值。
树立两极地区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两极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人们对极地地区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同时因人类的介入,极地地区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21·cn·jy·com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极地区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学习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考察。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www.21-cn-jy.com
1.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
(1)南极地区
1985年2月14日,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耸立在南极洲乔治王岛的土地上。
1989年2月26日,我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经过不懈努力,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规模壮观的中山站。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
阅读材料:穿越南极
1989~1990年,由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英国、日本六国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历时7个月,完成了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纵横交错的冰隙、积雪覆盖的沟谷深达数米直到数十米,随时都有可能吞没拉着雪橇的狗群和滑着雪橇的探险队员。除了地形的险恶外,气候的恶劣也是考察队面临的一个恶魔。风的吼啸,令人心惊胆寒;雪的弥漫,使人昏眩迷途;酷冷的严寒,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无情的冻伤印记。但是,六国勇敢的开拓者,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终于在1989年12月12日,到达了南极极点,在南极考察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21·世纪*教育网
活动:讨论我国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2月是南极的夏季,气温高,极地冰雪融化,方便建设工作。
(2)北极地区
2004年7月28日,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正式落成。
2.自然资源“大仓库”
(1)南极地区
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阅读教材98页活动2中的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极地科考的价值。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2·1·c·n·j·y
(2)北极地区
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北极地区资源丰富。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2-1-c-n-j-y
搜集有关材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也越来越频繁,开发北极地区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用以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此外,极地考察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21*cnjy*com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破坏环境
(1)南极地区
南极地区附近海域生活着大量的鲸。近年来,由于人们乱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鲸已陷入危机之中。过度抹杀鲸等极地动物,将破坏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破坏其生态环境。
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
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反捕鲸人士说,日本利用公约这一漏洞,每年在南极洲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而这些被捕杀的鲸最后是到了餐桌上,而不是实验室。www-2-1-cnjy-com
拓展延伸:视频:《日本残忍捕鲸》
(2)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同样遭到人们的滥杀。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也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此外,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2.环境保护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21教育网
(2)北极地区
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南极地区,这片洁净的土地,不能受到污染。这是各国南极考察队员的共同心声。在南极地区,队员们外出考察,都要把用完的酒瓶、罐头盒装进袋子封好。有时甚至把粪便也要装入塑料袋,带回站上处理。有些垃圾还要带回本国处理,不能随便扔掉或烧掉。
活动:
演讲:保护极地,人人有责
科学家一直警告,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如图是两幅公益海报。作一个简短的演讲,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人走灯灭,用荧光灯代替白炽灯;不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少开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课堂练习】
1. 为了和平利用南极,我国于1983年加入的条约是( B)
A.《和平利用南极条约》 B.《南极条约》
C.《共同开发条约》 D.《南极共同体条约》
2.目前许多国家开展了南极考察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南极点终年可见极光
B.2月是考察的最佳季节
C.极地地区指南针指向可信
D.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3.到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最好季节是(B)
A.5~9月 B.11月~次年3月
C.6~9月 D.10~12月
4.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B)
A.南极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B.南极地区在濒临印度洋的地区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煤矿
C.南极地区特有的动物有磷虾、企鹅、海象等
D.中国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在南极地区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
5.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主要有(B)
A.储存在地下的大量液态淡水
B.埋藏在地下的丰富的矿产资源
C.沿岸栖息着无数食草动物
D.大陆内部有大片地衣、苔藓
6.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C)
A.长城站 B.东方站
C.黄河站 D.中山站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人类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作业布置】
1.我国在南极和北极各建立了哪些科学考察站?
2.说一说针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极地地区(第2课时)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 破坏环境
自然资源“大仓库” 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基于日常生活中关于两极地区的信息输入较多,学生对本课内容并不陌生,因此能很好地掌握课堂内容,并举一反三,树立地理区域的全局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7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2课时)
两极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
因人类的介入,极地地区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极地区的相关内容。
石油泄漏
捕杀鲸
情景导入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20世纪20年代开始
目前
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新课学习
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
1985年2月14日
第一个南极考察站
1989年2月26日
南极大陆上
2009年2月2日
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1)南极地区
新课学习
阅读材料
穿越南极
1989~1990年,由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英国、日本六国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历时7个月,完成了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纵横交错的冰隙、积雪覆盖的沟谷深达数米直到数十米,随时都有可能吞没拉着雪橇的狗群和滑着雪橇的探险队员。除了地形的险恶外,气候的恶劣也是考察队面临的一个恶魔。风的吼啸,令人心惊胆寒;雪的弥漫,使人昏眩迷途;酷冷的严寒,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无情的冻伤印记。但是,六国勇敢的开拓者,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终于在1989年12月12日,到达了南极极点,在南极考察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新课学习
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讨论我国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活动
长城站
中山站
昆仑站
2月是南极的夏季,气温高,极地冰雪融化,方便建设工作。
新课学习
黄河站
(2)北极地区
黄河站
2004年7月28日
新课学习
自然资源“大仓库”
(1)南极地区
矿产资源
固体淡水资源
无数的海洋生物
新课学习
阅读教材98页活动2中的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极地科考的价值。
为科学家们研究
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地质
冰川
海洋
气象
生物
天文
新课学习
(2)北极地区
资源丰富
石油、天然气、煤、铁
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越来越频繁
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
新课学习
搜集有关材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也越来越频繁,开发北极地区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用以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此外,极地考察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
新课学习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破坏环境
(1)南极地区
乱捕滥杀鲸
新课学习
阅读材料
日本猎捕鲸
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反捕鲸人士说,日本利用公约这一漏洞,每年在南极洲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而这些被捕杀的鲸最后是到了餐桌上,而不是实验室。
新课学习
视频:日本残忍捕鲸
拓展延伸
(2)北极地区
滥杀海豹
滥杀海狮
滥杀海象
新课学习
北极地区遭受漏油污染的海鸟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
环境污染
石油泄漏
破坏环境
新课学习
环境保护
(1)南极地区
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
目的
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新课学习
(2)北极地区
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新课学习
阅读材料
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南极地区,这片洁净的土地,不能受到污染。这是各国南极考察队员的共同心声。在南极地区,队员们外出考察,都要把用完的酒瓶、罐头盒装进袋子封好。有时甚至把粪便也要装入塑料袋,带回站上处理。有些垃圾还要带回本国处理,不能随便扔掉或烧掉。
新课学习
演讲:保护极地,人人有责
科学家一直警告,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如图是两幅公益海报。作一个简短的演讲,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流浪于人类居住地的海豹和北极熊
人走灯灭,用荧光灯代替白炽灯;不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少开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活动
新课学习
1.为了和平利用南极,我国于1983年加入的条约是( )
A.《和平利用南极条约》 B.《南极条约》
C.《共同开发条约》 D.《南极共同体条约》
2.目前许多国家开展了南极考察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极点终年可见极光
B.2月是考察的最佳季节
C.极地地区指南针指向可信
D.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B
B
课堂练习
3.到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最好季节是( )
A.5~9月 B.11月~次年3月
C.6~9月 D.10~12月
4.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B.南极地区在濒临印度洋的地区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煤矿
C.南极地区特有的动物有磷虾、企鹅、海象等
D.中国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在南极地区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
B
B
课堂练习
5.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主要有( )
A.储存在地下的大量液态淡水
B.埋藏在地下的丰富的矿产资源
C.沿岸栖息着无数食草动物
D.大陆内部有大片地衣、苔藓
6.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 )
A.长城站 B.东方站
C.黄河站 D.中山站
C
B
课堂练习
我们学了什么?
人类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课堂小结
01
02
我国在南极和北极各建立了哪些科学考察站?
说一说针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做什么?
作业布置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极地地区(第2课时)
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
自然资源“大仓库”
破坏环境
环境保护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