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7张PPT。
小石潭记柳宗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亦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773—819)作者简介唐宋八大家是哪些人? 柳宗元、韩愈、曾巩、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背景资料 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018-10-20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永州八记》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你了解吗?《桃花源记》《核舟记》《醉翁亭记》例如:“说”《马说》《爱莲说》
“序”《送东阳马生序》
“传”《五柳先生传》
“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铭”《陋室铭》
“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还有哪些以一个字代表一种文体的? 字音:1、篁竹( )2、清洌( )
3、卷( )石底 4、为坻( )
5、为嵁 ( ) 6、佁然( )
7、参差( )披拂 8、俶( )尔
9、悄( ) 怆( )
10、幽邃( ) 11、翕( )忽
12、翠蔓( ) 13、犬牙差互( )huánglièchíkāny?suìcēn cīchùqiǎochuàngquánxīmàncīhù易错字每字写两遍14、佩环
15、蒙络摇缀 16、寂寥
17、 奉壹配乐朗诵 小石潭记柳 宗 元(游记散文)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翻 译向西竹林以……为乐,对……感到快乐 格外凉使…发出声音开辟在下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 。翻 译把成为小岛水中的高地而弯曲不平的岩石完整的当作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翻 译随风飘拂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次其实都是写心静的,暗示自己的遭遇,留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原文回答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水潭石树声大、悦耳、清、凉奇青,密幽景物1、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写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2、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3、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方法?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第一段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水潭石树声大、悦耳、清、凉奇青、密幽移步换景景物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 译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左右好像大约在空中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翻 译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嬉闹。向下穿透映在、落在呆呆地样子忽然向远处游去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逗乐,娱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
2、潭水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潭水的特点?
描写了潭水、游鱼。
清澈透明。侧面描写。3、你认为本段重点是写“鱼”还是写“水”?4、你认为本段文字与第一段的哪个句子密切联系?是水,写鱼是侧面烘托水的清澈透明(水尤清冽)5、作者是怎样写鱼的?写出了鱼的什么特点?这段描写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①动静结合,拟人的写法
②活泼可爱
③喜爱之情潭中景物:潭水 游鱼 衬清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融心情乐由景生情
特写镜头第二段潭水奇(声悦水澈)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曲折像北斗星一样连词、表修饰像蛇一样时而看的见、时而看不见向西南方像狗牙一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小石潭的源流。
写潭源奇溪身:岸势:曲折蜿蜒参差不齐形象比喻 2、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小溪形状、两岸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翻 译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冷清,没有人来往,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4、 坐潭上,四面竹
树环合,寂寥无
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
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环绕心情深远因为过于停留于是离开使…凄凉忧伤的样子使…寒冷凄清表承接,然后代词,指当时的情景冷清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里用了什么写法?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寓情于景
第四段写潭境奇环境: 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寓情于景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翻 译 5、同游者:吴武
陵,龚古,余弟宗
玄。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
己, 曰奉壹。年轻人跟着同去的人名叫最后一段:记录同游者最后一段写什么?1、赏析课文:
概括段意:
第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
第2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3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
第4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5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课文是按( )顺序来写,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同游者3、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后来的心情是凄凉忧伤的,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可知。4、讨论 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哪一个才是文章的主调?你觉得矛盾吗?
讨论 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哪一个才是文章的主调?你觉得矛盾吗?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主调愤懑难平,因而凄苦(忧)是他感情的主调。
两者并不矛盾,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当他听到水声、看到鱼儿,感受到自然的乐趣,心情变得愉悦。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一时的愉悦成了抑郁心情的反衬,这跟全文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统一、从而更有力的揭示了痛苦的深度。主题 本文以生动的笔法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幽深冷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抑郁孤寂)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景、情是什么?二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人被贬、受迫害景小石潭石:形状各异水:清澈空明鱼:与游者乐竹、树: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岸:斗折蛇行美情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幽深冷寂埋在荒野孤凄悲凉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淡淡的 ,浓浓的 ,缓缓流淌的是一首 的古典曲子。喜愁抑郁幽怨一切景语皆情语 浓郁的 、清雅的 ,融汇成一幅 的水墨画。 愁景幽雅深邃小石潭记发现小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透明 游鱼:动静结合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隔、闻、伐、取、见气氛:幽深冷寂水——清石——怪树——青感受:凄苦孤寂侧面描写西行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移 步 换 景小石潭的“奇”(1)潭石奇——异石纷呈?①“全石以为底”。(最独特之处——石底)?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潭水奇——声悦水澈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声悦)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水澈)(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曲折)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多姿)③“不可知其源”。(神秘)(4)潭境奇——清幽凄凉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清幽)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凉)四、按要求填空:
1、本文作者是 ,字子厚, 代在著名的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文体是 ,是《 》
之一。
柳宗元唐山水游记永州八记2、本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四方面的景物: 、 、 、 。
3、文中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是 。
4、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是 ,
, 。
5、描写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是 ,
。
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俶尔远近往来翕忽石 水 游鱼 树木 (3)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原文填空。 ⑴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境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悲剧性的王叔文政治改革——正说唐朝之三十五 我楚狂人在太子位置上苦熬了26年的李诵几经风雨,几经磨难,终于熬出头登上了帝位,是为唐顺宗。顺宗李诵应该是一个英武有作为的人物,只要看他在奉天保卫战中能亲自登城督战就知道了。26年的太子生活历练,他深知唐皇朝的弊病,所以他登极伊始就支持王叔文、王伾[pī]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叔文政治改革,因顺宗的年号是“永贞”,史上又称“永贞革新”,又因为改革失败后参与革新的青年才俊八人均被贬为远州司马,所以又称“二王八司马案”。这场短命的改革前后仅146天,就被宦官俱文珍勾结藩镇韦皋等,发动政变推翻了。而唐顺宗也在登极200天后成了太上皇。
永贞革新的主要措施是,废宫市、放宫女、逐贪官、收宦官兵权、减免赋税、免诸道进逢等几项,这就严重损害了从中唐以来就形成的宦官集团和割据的藩镇的利益。
由于唐顺宗即位时已经是一个风瘫的病人,王叔文等人又全都是没背景的新近官员,在宦官与藩镇的联合绞杀之下几乎没有任何的抵抗力量。因此注定这是一场悲剧。背景拓展页1王叔文(735~806),唐越州山阴人(今绍兴人)。历任苏州司功,善围棋。唐德宗时,担任太子李诵的侍读,以围棋侍奉太子,“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获太子信任。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顺宗即位后,即授翰林学士又兼度支使、盐铁转运使。他提拔王伾、刘禹锡、柳宗元,起用宿将范希朝执掌禁军,开始了政治改革。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渝州司户,元和元年(806年)赐死。
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其他参加改革的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等八人均贬为远州司马,而“永不量移”(就是说永远不会考虑酌情减轻处分)。具体是韦执谊为崖州司马(今在海南)、韩泰为虔州司马(今赣南赣州)、陈谏为台州司马(今在浙南)、柳宗元为永州司马(今湘南零陵)、刘禹锡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韩晔为饶州司马(今在江西鄱阳)、凌准为连州司马(今在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属广东)、程异为郴州司马(今在湘南)﹐时称"八司马"。
拓展页2对于这样不公正的待遇,“八司马”是不服气的,如刘禹锡的傲骨就从来没有折断过,他在有机会回到长安时,借咏玄都观桃花讥讽道:“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即使再次遭贬,到老来他还是说:“前度刘郎又重来”。真是至死不悔。而柳宗元,则是用他的《永州八记》等名文记载了一个伟大而寂寞的心灵,他在柳州的德政使他成为柳州的神。
最可悲的是,不少“正史”和自以为正统的文人如韩愈,还不时用种种罪名攻击“永贞革新”。在中国,想当改革家,真的先要有身败名裂的思想准备啊。我这话绝对不是夸张。
柳宗元内心的深沉的痛苦。给谁说?
拓展页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