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 》《 》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编年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于《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春秋五霸(伯):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宋襄公 由于郑国曾两度得罪晋国,晋联合秦围攻弱小的郑国,大军压境,郑国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郑伯希望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困境,危难之际,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去秦国进行交涉。课文背景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链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秦晋之好——春秋时期,秦、晋 两国的国君好几代都是相互婚嫁。后泛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成语典故:公元前630年郑新郑函陵氾水秦晋
晋 军秦 军??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课文串讲以:因为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军:驻军。名→动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使:派若:如果师:军队辞:推辞翻译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返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犹:尚且为:做(什么)用:重用而:才是:这过:过错然:可是(烛之武)许之(烛之武)曰夜:在夜里。名→状(烛之武)夜缒而出翻译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越:跨过。以:而。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其:这件事焉:为什么用:因为……以:而陪:增加厚:雄厚薄:削弱以为:作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所害:所+动尝:曾经翻译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为:给济:渡河(晋君)许君焦、瑕版:防御工事所知:所+动夫:发语词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向东。名→状封:使……作疆界。使动肆:扩张。阙:削减焉:哪里以:而唯:希望图:考虑说:通“悦”盟:结盟戍:守卫形→动翻译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乃:于是之:代指秦军微: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而:却蔽:损害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知:通“智”乱:(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去:离开之:代郑国翻译叙事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巧退秦师晋师撤离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课文题目即是。(“烛之武” “ 退秦师”)(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思考:烛之武明知困难重重,为什么会临危授命呢?1.因为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先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
2.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
3.烛之武早已审时度势,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
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哪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
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词类活用(使…灭亡)
(使…成为疆界)
(使…亏损)(使….退却)使动用法 (使…得利)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意动用法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词类活用(在东边)(在西边)(在晚上,当晚)(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通假字(古/今)贰于楚也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今有急而求子
共其乏困
微夫人之力古今异义(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您,多指男子/儿子)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倒装句特殊句式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特殊句式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连词,顺承练习:连词,顺承连词表修饰课后练习: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文体杂说3、秦伯说,与郑人盟 高兴 若 说 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停数日,辞去。 告别3、不辞劳苦 推脱 鄙1、言语粗鄙 粗俗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境,作动词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微1、人微言轻 轻微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略微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之1、辍耕之垄上 往,到2、子犯请击之 他们(秦军)3、是寡人之过也 的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主谓间5、何厌之有? 前置宾语和动词间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A本课验收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D本课验收 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D本课验收 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本课验收 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C本课验收《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返回占卜之书,神秘而哲理至深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重在史事的陈述重在论议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主要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