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课题名称 第二课 方圆之间 ——“转向”模块与正多边形设计
科 目 信息技术 年级 九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转向”模块,会调整转向角度。2.学会使用“多次循环”控制模块,理解循环的作用。3.通过活动项目进一步体会仿真机器人的操作过程。4.观察程序代码与流程图模块的对应关系,逐步学会从程序代码中了解模块参数设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使用“转向”模块。2.学会使用“多次循环”模块。3.对循环控制功能理解。
教学难点 1.转角的调试。2.使学生理解循环的控制。3.熟悉代码与模块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第1课创作天地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建议学生讨论第1课程序设计方法。
《方圆之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1 (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展示第一课中“创作天地”中机器人走正方形的任务。
教学活动2 (二)分析过程,学生展示。1. 教师请学生总结设计思路。教师帮助归纳。2. 完成机器人走正方形一条边的程序设计。该活动包括走直线和转直角两个动作,需要在走直线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转向”模块,经过反复调试找到合适的机器人转90度的时间和速度。 3.实践活动:教师请学生上机完成“单边”程序设计。教师对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教学活动3 (三)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在“单边”程序的基础上引入机器人走正方形的任务。通过四个重复动作的需求引入循环控制的含义,从而导入“多次循环”模块的使用。(教师演示)2.实践活动:教师请学生上机完成“正方形”程序设计。教师对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教学活动4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1 (一)知识回顾,复习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正六边形的画法及正N边形的画法。
教学活动2 (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 通过增加边数引入正多边形任务。通过讨论正多边形的特点引入机器人走正多边形需求,分析正多边形各内角的度数及与外角的关系,通过反复调试让机器人走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正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体会正多边形与圆形的关系。下图是“正六边形”的参考流程图程序。难点强调:转角的调试。转角大小的设置与转角的速度和时间有关,所以需要通过讨论、反复调试摸索总结出比较好的转角调试方法:确定转速,调试转角时间。利用二分法测算转角时间,逼近最佳调试角度。利用估算法测算转角时间,逼近最佳调试角度。(2)使学生理解循环的控制。让学生理解循环的判断,即当循环次数小于控制次数(设置的次数)时执行循环,否则退出循环。 (3)熟悉代码与模块的对应关系。用正四边形的流程图程序和正六边形的流程图程序比较发现它们的外观是一样的,此时如果有代码显示窗口显示代码就可以不进入模块编辑状态看出模块的设置。 2.实践活动:学生自主练习,根据老师讲解,学生自己完成机器人走正六边形的任务。
教学活动3 (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老师以“你学到了什么?”的形式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
教学活动4 (四)创作天地,巩固提高。当边数足够多,适当缩短“单边行走”的距离,合理调整转弯的时间,你会发现机器人走正多边形的轨迹近似于圆。编写机器人走正十五边形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