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变色龙(两课时)
(语文组陈文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人背景。
2.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2.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取胜,语言有显著的特色。课文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凸显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活泼的分角色朗读形式,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2.探究法:抓住文眼“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同时,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些人饲养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认为是丑陋、可怕的,在蜥蜴家族中一种叫变色龙,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这个故事。
二、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剧本代表作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三、资料链接
1.解题:变色龙,这是个比喻性文题,以自然界中皮肤颜色会随周围物体颜色而变化的小动物变色龙来比喻在处理咬人狗的过程中不断出尔反尔、自食其言的奥楚蔑洛夫,由此引起人们的深思,进一步使人认清其丑恶的面目、卑劣的本质。题目的幽默、辛辣、形象,体现了作者独有的语言风格。
2.《变色龙》写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还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2.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段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3.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一个变化多端的、势利眼的警官。
五、精读课文
1.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当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当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当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3.全文对他那件大衣做了四次描写,是哪四次?写出了怎样的心理?
(1)文章开头穿着新的军大衣,显示身份,抖威风。(2)一次热:脱大衣,表明他发急,掩饰狼狈不堪窘相。(3)一次冷:穿大衣,表明他害怕,掩饰内心恐惧。(4)最后一次裹紧大衣:表明他处理“案件”之后趾高气扬的神态。
4.从上面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见风使舵,对狗的态度随着对狗主人的猜测而变换;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极尽阿谀之能事;媚上欺下,欺压地位低于自己的人。
5.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3)学生分组试读。
(4)教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朗读表现。
一、复习提示
是什么样的土壤催生了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社会畸形儿呢?下面,我们来分析文章的环境描写。
二、巩固练习
1.文章中哪些语句提示我们奥楚蔑洛夫所生活的环境?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内容及意义。
(1)四下里一片沉寂。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死气沉沉、冷清。
(2)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经济萧条。
(3)巡警端着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暗示了奥楚蔑洛夫利用职权对店铺和摊贩进行敲诈勒索,写出他们“压下”的一面。
(4)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围观者的无聊。
(5)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围观者的冷漠和无聊,他们也有迎合强者见风使舵的特点。更说明了变色龙的存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同当时的时代有密切的关联的。
(6)“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社会。
2.小说的语言是充满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言的表达效果。
(1)“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3)“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4)“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用拟人手法写小狗,把它作为具有“狗性”的人的对照。
(5)“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用比喻的手法,写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马,表现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
(6)“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势,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讽刺的效果。
3.我们已经明确了变色龙所生长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作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塑造出奥楚蔑洛夫这一个独特的畸形社会里的畸形人物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着手塑造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的?
(1)“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耀武扬威、装模作样、显示自己的能力、才干。
(2)“嗯。不错……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借机显示自己的威风、才干。
(3)“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
借脱大衣转移视线、转移话题,强作镇定掩饰自己的窘态与内心的恐慌,为下面的改变立场做过渡、铺垫。
(4)“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强词夺理、显示出山人一贯正确的气魄,批评赫留金。
(5)“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家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真是媚态百出。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4.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
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
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
5.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的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6.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7.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些?
一、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8.你对奥楚蔑洛夫这种人有什么样的看法?
(1)他是畸形社会的畸形儿,不是个别现象。(2)他的所作所为应该被人们所鄙视。(3)他的本质是利己主义,因此丧失原则。(4)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人应该有原则、有尊严地活着。
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警官奥楚蔑洛夫碰上了一桩狗咬人的“案件”。
第二部分(第6~27自然段),故事的发展与高潮: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28~29自然段),故事的结局:警官奥楚蔑洛夫“判案”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遭到嘲笑和恐吓。
四、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
五、板书设计
变色龙
契诃夫
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变:狗主人不同,断案结果不同
不变:媚上欺下、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性格
本质:沙皇的走狗
六、教学反思
《变色龙》是19世纪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代表作。文章意蕴深刻,讽刺意味十足。通过诙谐幽默的讽刺性的艺术手法,揭露了沙皇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采用了传统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比如在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学生主动性强,积极思考,分析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在第二课时,由我引领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表现手法。因为难句所蕴含的意思深刻,学生不容易理解把握,教师给予点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配合、踊跃思考,很快便领会了句子所蕴含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也随之领悟了出来,可谓是水到渠成。
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使教学流程顺畅,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教学中的难点也可以化难为易,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具有很好的实效性和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