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研
历
史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3.“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土贵要予赋水轮》)。该诗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
4.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A.战国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5.在浙江宁波等地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河北、安徽、湖南等地的东汉墓葬中都曾发现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为多。据此不能判断
A.瓷器的发明最迟不会晚于东汉
B.汉代我国南北方可能都已能烧制瓷器
C.汉代瓷器也作为冥器使用
D.汉代南北方形成青白两个瓷系
6.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7.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
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8.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9.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此后的100年间,广州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乾隆时期开始设立广州十三行
C.广州在清代一直对外开放
D.十三行成为清政府海关收入的主要来源
10.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和船坞。以你的理解,这些最初的工厂大多从事
A.冶金采矿业
B.纺织服装业
C.农产品加工
D.机械制造业
11.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1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D.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13.史学界曾有人对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下列统计图表。我们由此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
B.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力雄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成长
D.自然经济已经退出了中国经济舞台
14.下表为1894年~1936年中国和外国产业资本的比重变化表,该表不能反映出
中外产业资本比重
年代
合计(万元)
本国资本
外国资本
万元
%
万元
%
1894
8
952.6
3
519.1
39.3
5
433.5
60.7
1913
154
095.6
30
386.2
19.7
123
709.4
80.3
1920
236
825.0
70
079.2
29.6
166
745.8
70.4
1936
821
000.0
177
600.0
21.6
643
400.0
78.4
A.外国资本的增速约为本国资本增速的一倍
B.中国经济现代化主要是由外国资本促成的
C.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依附外资的性质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
15.“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1924~1927年
B.1937~1945年
C.1945~1949年
D.1949~1956年
16.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
17.1954年毛泽东曾讲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针对当时的这种现状,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对策是
A.重视军事工业的发展
B.重点发展农业
C.重视经济的协调发展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8.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
其中导致②时期现象的因素是
A.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9.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2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从后来的实践看,“好路”“新路”的“路标”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21.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
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
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22.1914年,京剧名伶梅兰芳排了一出根据作家包天笑的短篇小说改编的新戏《一缕麻》,演绎的是一桩指腹为婚的包办婚姻悲剧戏上演后,
极其轰动,一演再演。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与当时封建包办婚姻的破冰之势相呼应
B.激起了对“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追求
C.反映了西方新式的婚俗礼仪由此传入中国
D.体现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封建趋势
23.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24.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25.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可见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
③节省时间的考虑
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6.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互联网的优势有
①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文字、图像、声音兼备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④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7.开辟新航路引发的贸易路线的转移,西欧国家可以
①向东由小亚细亚到达东亚
②向南绕非洲大陆南端至东方
③向西经过南美洲前往亚洲
④向北横穿亚欧大陆到达东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8.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材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A.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B.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垄断了世界贸易并掠夺了发展中国家
D.促成荷兰在18世纪建立了商业帝国
29.阅读右边两幅图片。导致图一到图
二贸易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政治文明程度
B.物质利益驱动
C.经济发展水平
D.交通工具革新
30.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举起自由贸
易的大旗;19世纪末,美国成为该政策最积极的倡导者。两国倡导贸易自由化都是基于
A.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工业革命使经济实力剧增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确立起代议制的政治体制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1.汉代农业开始使用铁犁牛耕,手工业中的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2.右图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
3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纺织业,面粉业是我国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
34.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35.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法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材料二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材料三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37.在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公司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经过一次次试验和修正,崭新的中国公司终于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见右图
材料二
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三
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创办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3分)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3分)
(4)公司的兴起、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现代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说出这次会议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2分)
(2)中国的经济体制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2分)
(3)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国家为促进上海对外开放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2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此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2分)结合中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历程,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C
B
D
D
B
C
B
C
C
D
C
D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C
C
C
D
C
C
A
D
D
C
A
C
B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31.
B
32.A
33.
A
34.
A
35.B
三、材料解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1)差别:中国:重农抑商;海禁。西方:鼓励商业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
影响:中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脱离世界。西方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现象: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原因: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主要因素: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37.(1)运动:洋务运动。(1分)企业:轮船招商局。(1分)
(2)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工业)。(1分)
动力: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1分)
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分)
(3)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意义: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1分)
(4)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2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经济建设。(1分)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分)
(3)将上海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分)
(4)贡献:十四大提出建立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分)
启示: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分,其他言之有理者,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