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文科实验班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强化训练【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文科实验班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强化训练【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24 16:2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文实班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强化训练【带解析】
一、单选题(共16题;共80分)
1、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21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A、结束“两个凡是”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提出“一国两制”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登的全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的“变”是指(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3、1979年日本政府宣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中国接受了日本的援助。时任日本外相的大来佐武郎坦承“500亿日元贷款的项目,如北京与秦皇岛之间的铁路现代化……都是为了把煤炭从内地运出来,从而带有为向日本供应煤炭铺平道路的内容”。材料可以说明
A、经济利益影响对外政策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
D、中日消弭了两国的隔阂
4、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5、如表为《1977﹣1982年的中美贸易状况统计》(单位:百万美元),这表明,我国当时
年份
中国的出口
中国的进口
中国的出超或入超
1977年
203
171
+32
1978年
324
865
﹣541
1979年
594
1724
﹣1130
1980年
1059
3755
﹣2696
1981年
1875
3603
﹣1728
1982年
2275
2912
﹣637
A、外贸出超状况持续恶化
B、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C、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对象
D、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
设立经济特区
B、设置特别行政区
C、成立自由贸易区
D、开辟经济开放区
7、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做有利于(

A、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被称为“异军突起”。乡镇企业之所以被称为“异军”,主要原因是(

A、广大农村出现了工业化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市化潮流
B、它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孕育起来的
C、相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地位
D、当时农村已经成为商品经济的主导
9、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快
B、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10、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11、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三十年来的对外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可以分为“政策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两个阶段。依据这一观点,属于“制度性开放”新阶段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有学者认为: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这里的“尝试”指的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开展国有企业改革
C、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于2010年4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日,美国的表决权变成了15.85%。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不能说明(

A、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进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削弱
B、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充满活力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渐建立起来
14、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于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批复》,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自此,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服务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为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
15、2015年11月30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把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篮子货币,这样在欧元、美元、英镑、日元之后,人民币成为了第五种货币,而且占的权重还比较大,为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据此说明(

A、中国改革成就突出成为世界一极
B、人民币和欧元等结盟对抗美元
C、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
D、新国际货币体系仍以美元为主导
16、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中国加入世贸经济与世界接轨
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8分)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4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解析】A、结束两个凡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于思想解放,没有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排除;
B、1978年中国开始事项改革开放,正确;
C、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正式确立“一国两制”方针,排除;
D、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故选B。
【点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本题以英国作家关于1978的论述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改革开放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十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变化。由“革命”“斗争”等信息可知,柳传志所说的“过去”应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养猪”可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应排除;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在1949—1956年,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结合《人民日报》“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可知我国的政策导向转向发展经济,与此对应的是C项。D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答案为C。
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格局的形成。根据材料“从而带有为向日本供应煤炭铺平道路的内容”可得出经济利益影响对外政策,故A项正确;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故B项错误;C、D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80年10月邓小平对于搞特区的鼓励“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结合关于改革开放的知识,选D。海南岛是1988年设为经济特区的,故A选;高度的自治权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海浦东开发是1990年,所以C也不当。故选D。
【点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①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③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④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⑤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从19
( http: / / www.21cnjy.com )81年开始,出超选项有所缓解,故排除A。材料相关数据显示对外贸易有起伏,故排除B。没有其它国家相关数据的出现,无法比较得出结论,故排除C。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说明中国经济有所发展,这与对外开放的政策关系密切。故D正确。故选D。
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张图片是长江三角洲,第二张图片是珠江三角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相继在这两个地方开辟经济开放区,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合。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伟大的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转折。以税代利,是指国家向企业征收所得税后,剩余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由企业自负盈亏,这表明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因此C项说法正确。A、B两项说法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与材料所给时间信息不符,D项说法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发展了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其中乡镇企业走出一条在农村发展工业化的新道路,故此处的“异军突起”就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地位而言的,故选C。A、D所述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此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提出和建立,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故B错误。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材料关键信息是“20世纪8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农村,排除A;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B;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吸引着人口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C符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
1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理论界的这一言论并没有起到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作用,故A项排除;题干中“1988年……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等信息表明了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材料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但此时并没有实行市场经济,故D项排除。
11、【答案】D【解析】本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题干中的“三十年来”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与影响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通过逆向思维可知此前中国的改革处于政策性调整阶段,此后改革进入了制度性改革的新阶段,由此,进行知识迁移,对外开放也在十四大以后逐步进入了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再结合对外开放的基本含义及对外开放的具体步骤,综合可知A、B、C三项均处于对外开放的同一层次,另外据已学知识分析可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属于“制度性开放”新阶段的历史事件,故选D。
12、【答案】D【解析】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与1992年南方谈话无关,故A项错误;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是在1984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的重要内容,故D项正确。
1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经济的发展。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中国在世行投票权由原来的2.77%提高到4.42%”,表明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材料文字“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仅次于美国,说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A、B、C三项表述材料信息都能反映,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当今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正确。
1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局的形成。江北新区的发展定位是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开放合作示范新区,其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南京江北新区的地位、作用,不是目的,故排除;C项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与题目不符,故排除。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币入世”,涉及“经济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不仅是体现在人民币的发展方面,A项排除;材料只谈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而多种货币的关系没有涉及,B项排除;材料反映了人民币由国际体系之外进入国际体系之内,C项正确;D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答案】C【解析】本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利用外资所占的百分比在缩小,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从而使东部和中西部利用外资比重都在增加,故C项正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东部的对外开放程度高,故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17、【答案】(1)动力:工业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或者工业化的开展。(2分)
影响:推动农村城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许多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4分)
(2)原因:通商口岸开放;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或者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或者洋务运动开展;破产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或者自然经济解体。(4分)
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4分)
(3)前者:大城市化;后者:小村镇化。(2分)
制度因素:前者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控为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导为主。(2分)
(4)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镇化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4分)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中国农村城镇化是走向大城市化,瑞士农村城镇化是小村镇化。第二小问再结合中国和瑞士的制度因素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的特点等角度归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