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动物的力量---认识高效运算的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清华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四课。本节课是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求和
、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的计算,分别利用了公式法和函数法。公式、函数是Excel中常用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体验用Excel软件进行自动运算的方便、快捷与准确,体会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在“DIY”一节中,设置了count
函数,在“智多星”一中设置了MAX
函数,这些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学习,感受Excel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自主探索未知的世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一些工具软件的使用,比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和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
point
2003,利用思维的迁移能力,这学期开始学习数据处理软件---Excel
2003.但每个班的学生素质不一样,针对实验班的学生,教师讲起来比较轻松,一点就通;而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老师讲过之后,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还需要手把手的教。本课学习数据处理软件Excel的第二课------认识高效运算的函数。设计了A、B、两种不同层次,难度依次增加的上机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由选择一个任务来完成。这样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到Excel进行数据运算时,所采用的公式法和函数法两种方式。
2、掌握在Excel中运用公式法进行数据运算时,它是按单元格地址取数运算的。
3、认识Excel中的常用函数:sum
average
count
max,将公式法与函数运算法进行比较,掌握Excel中运用函数法进行数据运算的方式,会正确选取数据区域。
4、感受Excel的强大运算功能,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信息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及要领。2、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相互竞赛、当堂检测的方法,既增了课堂的乐趣,又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公式以及Sum
、Average等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学而无用。
2、通过对本课中的工作簿---“黄牛和水牛的拉力计算”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各地的牛的品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充知识面,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操作。
3、通过让学生完成“水电费调查表”的要求,同时观察表中的数据,告知学生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用电,要养成节能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明白节约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
4、让学生完成“模拟考试成绩表.XLS”,让他们看到这些分数之后,体会到用功读书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4、通过上机,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电子表格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强大功能。
四.教学重点
1、用公式法、函数法进行常用的数据运算。
2、正确选取参加运算的单元格区域。
五.教学难点
1、公式运算是按单元格地址取数的方式
2、函数运算中对数据区域的选取
六.教学策略
设计本课时,我着重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更新非常迅速,自主学习的资源和途径也很多,可以是书上的文字资料、老师录制的视频演示资料,也可以是从网上下载的相应学习资料。所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技能获得的方法很重要。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可以说是终身受益。信息技术课,既要让学生学习新知,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学生的操作是有针对性、目的性,不是让他们乱点乱按。因此,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先讲解本课的核心内容,然后安排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按座位分成A、B、C、D、E五个小组,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设置了五个相应的任务,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可根据自己小组的操作要求选择相应的任务进行操作,在完成的过程中,如果有余力的小组,也可以完成其他的任务,同组可以讨论、协作完成,完成任务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其操作过程,老师再根据学生操作的情况给予补充并进行过程性评价。
七.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练习、上机实践的有机结合。
九.教学媒体选择分析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网络广播教学软件
红蜘蛛教学软件
屏幕广播演示,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
播放
课件
认识高效运算的函数
创设情境,教学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边播放、边讲解
Excel数据表格
一个教师示范表和三个相应任务数据表格
运用教师讲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
学生实践操作
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动物的品种也非常多,单以牛为例,在全国就有多个品种,比如产于四川的德昌牛、福建的福安牛、河南的信阳牛等等。牛以巨大的拉力成为了人们的得力助手,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牛的拉力究竟有多大(打开工作表)
听讲、观察思考
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讲
解1(5分钟)
(教学重点)1、用公式计算黄牛的拉力:教师演示:①、单击存放运算结果所在的单元格,②、输入“=”号,再选取参加运算的单元格,(而不是输入单元格中的数据),③、输入运算符“+”,④、参与运算的单元格选择完后,“回车”即可得出结果。求平均拉力:(操作步骤省略)告诉学生是用单元格地址取数(教学难点),而不是输入单元格中具体的数据。
结合老师的讲解,掌握用公式法进行计算时,有几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思考公式的复制填充与上一节课的数据填充的操作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的重点,从而腾出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练
习1(5分钟)
1、教师传送“练习题1---用公式计算.xls”工作簿至学生端2、教师流动观察学生对公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
学生打开自己电脑桌面上的“文件接收柜”文件夹,再打开Excel工作簿“练习题1---用公式计算.xls”,计算“合计”和“平均开支”两项值。
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手来,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讲解2(5分钟)
(教学重点)教师继续以“动物的力量”工作簿为范例,利用函数求“合力”及“平均拉力”。1、教师演示Sum
函数:①、单击存放运算结果所在的单元格,②、选择“自动求和”,③、用鼠标拖动选择进行计算的单元格范围。④、确认选中后按“回车”键。2、教师演示Average
函数的使用:①、单击存放求平均值结果的单元格,②、选择“平均值函数”,③(教学难点)、用鼠标拖动进行计算的单元格范围。④、确认选中后按“回车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对公式法与函数法进行比较。
在前面讲了公式法的基础上再讲函数,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这样有利于函数这个知识重点的学习掌握,让学生体会到Excel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强调对范围的选取,为后面的自主探究练习作铺垫。
练习2(5分钟)
①、教师发送作业“练习2---用函数计算.xls”到学生桌面②、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利用函数分别算出每个季度的平均支出和全年的总支出。
让学生对公式法和函数法进行比较,看看哪种方式更方便快捷。同时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用电。
小组竞赛知识拓展(10分钟)
教师发一张“七年级模拟考试成绩统计表.xls”到学生桌面,布置不同的任务给五个小组,第一小组:求和;第二小组:求平均分;第三小组:求参考人数;第四小组:找最高分;第五小组:找最低分。
五个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到教师机来演示操作过程,可以适当的给予提示
加强小组的团结互助,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课堂作业(6分钟)
、让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工作簿---“七年级模拟考试成绩统计表.xls”,计算每个同学的总成绩、每个考试科目的平均成绩,学有余力的同学算出最高分、最低分、参考人数。然后另存为统一的文件名格式:“七(X)班XXX第四课.xls”,保存到桌面上。做完之后,上传到教师计算机。②、巡察学生的操作是否符合要求,看看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方法来完成。同桌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对比结果,看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问题出在哪里,并及时改正。
当堂学习,当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点评(6分钟)
老师对学生上交的作业进行成果性评价打分,查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汇总每组所得的分数,看看哪一组表现得更好。
学生自评、互评
让学生观察这张成绩表并进行计算,让他们感受高分和低分之间的心理落差,希望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十一.教学评价
组名:
(A组、B组、C组、D组、E组)
评价内容
自评
他评
师评
过程性评价
任务一(10分):会用公式计算这一次模拟考试的每个同学的总分
任务二(10分):用函数计算全年级每一科目的级平均分
任务三(15分):用count函数统计这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
任务四(15分):用Max函数找出这次考试的最高分。
任务五(15分):用Min函数找出最低分。
成果性评价 (分层练习)
A组题(10分):算出总分、平均分
B组题(10分):算出总分、平均分、参考人数
C组题(15分):
算出总分、平均分、参考人数、最高分、最低分
成绩汇总
最后成绩
十二.
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公式和函数两个内容,其中用公式进行计算的时候,是按单元格的地址进行取数的,当单元格中的数据发生变化后,求出的和及平均值也会发生变化;用函数进行计算机的时候,要注意对参与运算的数据区域的选择。同时当计算相同的数据的时候,可以利用公式或函数的复制,这样就节约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省去了重复的操作。
经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将家里开支列一个表格,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结余多少,成为爸爸妈妈的生活好帮手;每次考试之后,帮助老师统计成绩。
十三.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教学目标定位合理,适合本课的教学。
2.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学生比较陌生话题“黄牛水牛的拉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演示法、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层练习、上机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不足之处:
1.
在45分钟的时间里,教师有两次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可能让部分学生的操作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对学生传上来的作业来不及一个个的检查,会让一些学生认为交不交作业都没关系。
3.
最后的成果性评价,主要是师评,学生的自已评价、对他人的评价不知道如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