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杮( )
湮( ) 啮( ) 溯( ) 欤(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1)阅十余岁(古义: 。今义: 。)
(2)阅十余岁(古义: 。今义: 。)
(3)尓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今义: 。)
(4)是非木杮(古义: 。今义: 。)
(5)渐沉渐深耳(古义: 。今义: 。)
(6)转转不已(古义: 。今义: 。)
(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古义: 。今义: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1·世纪*教育网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www-2-1-cnjy-com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1-c-n-j-y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
pǐ mù zhào fèi
yān niè sù yú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把握,根据字典查找正确的字音即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倒塌。 (2)年。 (3)拖。 (4)埋没。 (5)事物的道理、规律。
(6)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7)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 (8)按照。
解析:本题是考查字义,我们结合语句的意思写出这些加点字的意思。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1)经历/阅读 (2)年/年龄 (3)事物的道理、规律/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4)代词,这/一般为判断动词 (5)罢了/耳朵 (6)停止/已经 (7)只/但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古今异义,我们结合原文语句理解词语的古义,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现在的意思。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21教育网
解析:翻译句子时首先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理解句式特点。这两个句子都是反问句,(1)句中“是”的意思是“这”的意思,“企”意思是“怎么”,“暴涨”意思是“河水”。(2)句中,“然则”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但”意思是“只是”,“欤”是语气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阅读理解题。
1. D
解析:本题是理解古今异义,我们分别理解词语的意思。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去:古义:
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2.(1)讲学家所说的话。 (2)二石兽。
解析:本题考查对指示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一般结合上文的语句进行分析。“一老河兵闻之”中的“之”承接上文讲学家所说的话。“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句中“之”承接上文讨论的二石兽。21cnjy.com
3.三种。一是寺僧在原地水中以及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或者掉在河里,留在原地,或者“以为顺流下矣”。二是讲学家说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三是老河兵说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1·cn·jy·com
解析:本题是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根据“寺僧”的做法、“讲学家”、“老河兵”的话理解他们的方法,和他们这种方法的根据。相关语句是“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www.21-cn-jy.com
4.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做出判断。2·1·c·n·j·y
文中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本题是理解文章的道理,我们通过点明文章中心的语句进行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解析:本题是根据文章的道理,谈谈自己启发。我们一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