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6张PPT。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藤野先生
鲁迅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文学创作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
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
《孔乙己》、《药》、《故乡》、
《社戏》《一件小事》;
《彷徨》; 《故事新编》。我们曾学过的文章:《风筝》选自《野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呐喊》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变换了三个地点: a “我”在东京
b“我”在仙台
c“我”离开仙台后 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 第二部分(4~35) :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第三部分(36~38) :对藤野的怀念。第一部分(1~3):见藤野前,在东京。段落结构 :(主体部分)添改“我”的讲义——自始至终
认真负责改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正直无私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重点写了四件事:外貌 ——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穿衣服太模胡,旧外套
举止 ——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 —— 缓慢而有顿挫一、抓住特征白描手法生活俭朴
治学严谨二、目睹耳闻学者形象在 东 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修辞:夸张、比喻、反语所 感—— 失望、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不学无术 庸俗腐朽爱 国去 仙 台 途 中去仙台日暮里:水户:触发忧国之情反清志士客死之地爱国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是什么事促使作者又要离开仙台,
并弃医从文?弃医从文的原因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看电影事件——思想受
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
受到严重挫伤爱国主题思想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感情。体味语言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我的母亲胡适 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 ,字适之。
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中国新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7年毕业于歌伦比亚大学,
获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62年在台湾病逝。
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一)童年往事
(二)我和母亲
(三)母亲为人
(四)怀念母亲
——恩师严父慈母*黎明即起反省
*鼓励上进,催上早学*我语言轻薄受责罚*为我舔去眼翳
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
现出刚气,不受一点
人格上的侮辱。 ——反衬出宽厚大度、刚柔相济 文章开头为何不直接写母亲,
而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
有什么作用?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
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
而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
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
第一位“恩师”来写。
不仅为写母亲做了铺垫,
而且与文末相呼应。母亲对我的影响: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影响深远思考评论你对作者母亲的为人和在孩子的教育上怎样评价?我的第一本书(牛汉)牛汉,
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引出话题第一本书(难忘)。第一本书的来历。进一步交代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或事。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 的珍视铭记之情(不能忘本)。开头主体结尾线索:第一本书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
“童年没有幽默”,
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
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
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
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父亲”是一个温和善良、
乐于助人、理解孩子、
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的人。童年 书 父亲——知书识礼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童年 书 伙伴乔元贞 二黄毛 ——同学、朋友之情——写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是在诉说那个苦难的时代带来的辛酸,
对苦难生活中的小伙伴寄予深切地同情,
也让读者从他们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生活
与人生。童年 书 狗——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我的第一本书“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的第一本书父子之情
同学朋友之情
人与狗的情趣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它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不写这本“书”,那么这几十年的创作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双关”的修辞。“本”是指课本,即“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列夫·托尔斯泰
斯蒂芬·茨威格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作家 1.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历程2.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3.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4.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 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历程5.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历程 散文(记叙文)
外貌描写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一、(1-5自然段)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平庸丑陋——(形)。
二、(6-9自然段) 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深邃的精神世界——(神)。面部突出的特征:轮廓、结构:面容表情:长相:身材眼睛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丑陋可憎普通(面相、穿戴、职业)矮小敦实、侏儒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抑扬总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眼睛:(犀利)的目光,
(穿透心灵)的审视,
透出一股才气。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
而是(一般人的总表现)抑扬肖像描写的技法比喻、夸张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
刚刀切开了玻璃。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
根,朝上倒竖。修辞效果: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喻意深刻,韵味无穷。“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幸福”与“不幸”
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
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
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
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
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海伦 凯勒 的 自传 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马克·吐温)
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日记》、《走出黑暗》、《老师》。Helen Keller
(1880-1968)“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
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更是指:
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2.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主要写了老师哪几件事。1.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
3.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学生、
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
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有耐心的老师。
海伦是一个聪明、好学、坚毅而又感情丰富、
热爱生活的女孩。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
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