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杨》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xī
yǔ
sǎn
tū
rán
bái
yáng
yán
sù
(
)(
)(
)(
)(
)
二、辩字组词。
僵( )缰( )疆( )
辩( )辨( )辫( )
晰( )晳( )淅(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动摇--
消失--
粗壮--
四、阅读
我代表我的祖国
1919年到1927年,我国著名的画家徐
( http: / / www.21cnjy.com )悲鸿在欧洲留学。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困难,政治上也很受歧视。有个我国学生向徐悲鸿挑衅
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
)把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
)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代表我
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的时候,再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怀着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满腔激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苦努力,争分夺秒,经常到罗浮宫、凡尔赛等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候不出来。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院的第一年,他的画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在几次竞赛考试中,他都取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轰动了美术界,那个向他挑战的外国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下面语意的词填在括号里。
(1)不平等地看待。(
)
(2)借端生事,想要引起冲突。(
)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然后造句。
(1)斩钉截铁――
(2)不得不――
4.徐悲鸿是怎样刻苦努力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选择最合适的中心思想,在括号里面画"√"
(1)说明了徐悲鸿刻苦学习,画展轰动了巴黎美术界。(
)
(2)说明了那个向徐悲鸿挑战的外国学生认输了。(
)
(3)赞扬徐悲鸿刻苦学习,为国争光的精神。(
)
6.根据下面的解释,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写在后面的括号中。
(1)指不平等地看待。(
)
(2)—指借端生事,想要引起冲突。(
)
(3)形容说话或态度坚决果断。(
)
7.把文中画“——”的句子改变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8.短文赞扬了徐悲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参考答案
一、清晰
雨伞
突然
白杨
严肃
二、僵(僵硬)
缰(缰绳)
疆(新疆)
辩(辩论)
辨(分辨)
辫(辫子)
晰(清晰)
晳(白皙)
淅(淅沥沥)
三、动摇—坚定
消失—出现
粗壮—纤弱
四、1.即使…也
2.(歧视)(挑畔)
3.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不得不:只好
造句:略
4.
从此,徐悲鸿怀着为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民族争光的满腔激情,刻苦努力,争分夺秒,经常到罗浮宫、凡尔赛等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候不出来。为中华民族争光
。
5.(3)
6.歧视,挑衅,斩钉截铁。
7.那个向他挑衅的外国学生,只得承认自己是失败者。
8.刻苦学习,为中华民族争光的爱国主义(共26张PPT)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3课
第一单元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晰
(xī)
(清晰)伞(sǎn)(雨伞)
抚(fǔ)(抚摩)
绍(shào)(介绍)
疆(jiāng)(新疆)
陷(xiàn)(陷入)
了解新疆的环境
以及当地的白杨树!
戈壁:
在蒙古语中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意思。在中文里又称“瀚海沙漠”(瀚海又指贝加尔湖)、“戈壁滩”、“戈壁沙漠”。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白杨与戈壁有什么关系?
由于在我国北方气候干旱,戈壁滩众多,因此极其缺水,一般植物很难生存。而白杨树又是能够防风固沙的植物,在恶劣的条件下也能生长,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就在戈壁滩广泛种植白杨树。
自由朗读后思考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请给课文分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第一部分(1-9):哥哥认为车窗外高大挺秀的是树,妹妹认为是伞;
第二部分(10-15):爸爸告诉孩子们白杨树很直很坚强,希望孩子们理解像白杨一样的爸爸;
第三部分(16):爸爸看着小白杨树笑了。
先写列车窗外的白杨引出两个孩子的争论,然后写爸爸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看到风沙中的小白杨树茁壮成长时笑了。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是
的白杨)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
不择环境
不惧困难
坚强执着
无私奉献
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爸爸表达的是怎样的心?)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
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像白杨
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
儿去工作、生活;希望孩子们到
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顽强不屈的扎根戈壁,建设戈壁。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作者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
戈壁荒凉(
1—3)
戈壁荒凉(
4—12)
戈壁荒凉(
13—15)
戈壁荒凉(
16)
没山没水没人烟
天和地浑黄一体
(烘托)白杨高大挺秀
不管……不管……总是……
生命力强
那儿……哪儿……
适应性强
……从来……
树干挺直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大树(爸爸)身边,小树(孩子)成长
象征
特点
对比
托物言志,明写暗喻
在你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后面画“
”。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杨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
×
√
小练习
那些生长在茫茫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镇令我们敬佩,然而,更令我们敬佩的的是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们,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坚持不懈的信念掀起了西部建设的高潮。他们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相信,将来西部建设大军中一定会有我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