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望岳一、 与诗人相遇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诗歌书写时代,被称为“诗史”;
诗人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
“三吏”“三别”一、 与诗人相遇《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李白、杜甫 合称“李杜”
后来 李商隐、杜牧 合称“小李杜”露从今夜白, 。(《月夜忆舍弟》)? 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月是故乡明落花时节又逢君两个黄鹂鸣翠柳《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笔落惊风雨,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此曲只应天上有, 。(杜甫《赠花卿》)? 诗成泣鬼神语不惊人死不休长使英雄泪满襟人间能得几回闻一、 在诵读中与诗人相遇要求1:字正腔圆(读准字音)要求2: 抑扬顿挫(注意停顿、轻重、快慢)要求3: 声情并茂(抓住关键词 揣摩情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岱( )
了( )
曾( )
眦( )dàiliǎo通“层”céngzì<望岳>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可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 在赏析中与诗人同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热情的赞美
热烈的期盼泰山之奇秀攀登绝顶二、 在赏析中与诗人同行豪情壮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 在赏析中与诗人同行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 在赏析中与诗人同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化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 在翻译中与诗人对话到底怎样?山色不尽大自然神奇秀丽心胸激荡通“层”眼眶终当,一定要泰山啊,我该如何形容你的美丽?
你青翠的峰峦横亘在齐鲁大地。三、 在译读中与诗人对话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都付与了你!
山北的黄昏照应着山南的晨曦。
层云涌起,那是我的心在激荡
山鸟归去,那是我的目光在飞扬
向上啊,向上
极目远望
终有一天啊,我读你群山莽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仰慕和惊叹之情。接着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在齐鲁平原上雄伟高峻、拔地而起之势,也表现出使人对未来的心驰神往。此句为远望。研读与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二句写近观泰山那神奇秀丽和巍然耸立的形象。“神秀”指英灵之气,仿佛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山前向日为阳,日光先临,故曰“晓”;山后背日为阴,日光不到,故曰“昏”。由于泰山的巍峨高大,天色的一昏一晓判然切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从而写出泰山的险峻奇崛,高与天齐。研读与赏析“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细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细望泰山上,云气浮动层出不穷,或高或低,心胸为之荡漾。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那种在泰山面前深为震撼和陶醉的情感酒不言而喻了。研读与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情。
结尾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强烈愿望。“会当”,应当,一定要。 “凌”,登临,登上。表达了诗人意欲登上泰山之巅,饱览天下的豪情壮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青年杜甫对人生和未来的雄心和抱负。研读与赏析《望岳》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地域之广阔景色之秀美齐鲁青未了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自由诵读思考①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 2分;
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泰山是什么样子?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名句赏析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站的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挑战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诗歌语言精炼,有些诗句包含哲理,你能说说这句诗包含的哲理吗?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拓展积累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自学指导三:朗读诗歌,感受情感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jiàn溅落dǐ值sāo挠zānshēng能够承受一种束发的首饰简直hún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感。首 联:意思是:国都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来临,城中到处长满了荒草。颔 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意思是:感伤时局战乱、危险,看到花开令人泪下,叹惜与亲人的离别之情,听到鸟叫真让人心惊。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 联:意思是: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
亲人的信息就显得尤其珍贵。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思念亲人的焦急心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尾 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思是:人老了,因为忧国念家、感时恨别的愁绪使满头白发越渐稀少,少得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写出诗人伤痛、愁闷的程度之深。如何理解题目“春望”?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 借以抒怀。自学指导四: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1、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作者因感时伤别的情感。
2、《春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检测两首古诗的
背诵情况
理解性默写(一)1、《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1、《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会当凌绝顶造化钟神秀一览众山小阴阳割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