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历史三轮考点复习课件:第2讲 近代化的探索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中考历史三轮考点复习课件:第2讲 近代化的探索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25 21: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 2 讲 近代化的探索      中考考点突破
考点一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对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产生分歧,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进而维护封建 统治。
5.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3)筹建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运动(4)兴办新式学堂: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6.结果: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7.评价:(1)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性质)
(2)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消极评价)
(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积极评价)
知识补充:
1.洋务派和顽固派同属于地主阶级,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区别在于对待外国事物的态度不同。
3.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
考点一洋务运动考查角度 洋务运动,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例1】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能体现“制器为先”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湖北织布局
C.汉阳铁厂      D.上海轮船招商局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制器”是指制造武器装备,因此能体现“制器为先”的企业是江南制造总局,B、C、D三项都是民用工业企业。故选A。
A举一反三训练 1-1.〈2016,福州〉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看到了一个天然良港,他在这里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五四爱国运动时期
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洋务运动时期是19世纪60~90年代,辛亥革命是1911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是1915年后,五四运动时期是1919年,而题干中的1866年正好处在洋务运动时期。另外,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据此也可以判断答案。故选A。
举一反三训练 1-2.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 材料中的信息表明洋务企业创办三年内使外国在中国的收入减少,即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选B。
1.背景:(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侵略瓜分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4.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5.时间:1898年。

?
?
考点二戊戌变法6.过程:(1)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2)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报刊《中外纪闻》,组建政治团体强学会。
(3)高潮:1898年6月到9月,百日维新。(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
(4)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7.评价: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知识补充:
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走上君主立宪道路。
2.戊戌变法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方案不能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
?

?
?
考点二戊戌变法考查角度1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例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技术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后”是解题的关键,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认识到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能救国的,因此开始向政治制度转变。回顾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开始于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A举一反三训练 2-1.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
B 此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引发了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等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故答案选B。
举一反三训练 2-2. 〈2015,恩施州〉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B 此题可采用排除法,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因此④排除,故答案选B。
举一反三训练 2-3. 〈2016,重庆A〉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邹容 D.陈独秀
?
?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虽然设计图片,但对做题影响不大。阅读题目,由题干中的“变法而强”“推动维新变法”可知答案为B康有为。
考查角度2 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实业救国综合考量,体现列强侵
略战争的客观作用 1.戊戌变法兴起于《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它一方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另一方面,它也是在列强侵略战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被迫觉醒的表现之一。
2.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张謇提出“实业救国”,虽然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使他们对封建制度有进一步清醒认识,意识到发展民族工业重要性的正是列强侵略加剧所带来的客观效果。


考查角度2 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实业救国综合考量,体现列强侵
略战争的客观作用 【例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的发起者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B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第一次反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第二次反思,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举一反三训练 3.“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B 此题主要考查材料的解析能力。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必须官为提倡”“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据此分析判断光绪帝此举倡导出版、言论自由。
考点三辛亥革命1.准备阶段:(1)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①时间:1894年;②地点:檀香山;③创建人:孙中山)。
(2)建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①时间:1905年;②地点:日本东京;③刊物:《民报》;④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
2.革命经过:(1)武昌起义(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②地点:湖北武昌)。
(2)各省独立:武汉三镇取得胜利以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3.建立国家:中华民国(时间:1912年元旦。地点: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考点三辛亥革命4.革命果实被窃取: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5.历史评价:(1)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积极评价)
(2)革命果实被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消极评价)
知识补充:
1.辛亥革命性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走不通。
考查角度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例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展开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了下面四幅图片,由此确定的最恰当的研究主题是(  )


A.向西方学习的中国   B.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
C.国民革命运动   D.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归纳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创办同盟会刊物《民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起义胜利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图片反映的内容都与孙中山有关,反映的重大事件是辛亥革命,是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确定的主题是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故选B项。
B举一反三训练 4-1.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一次“飞跃”。这里的“飞跃”是指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
C 此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量变”,“量变”是指由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制度到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是一个“飞跃”,“飞跃”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举一反三训练 4-2.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立即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反映了当时(  )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
B 此题主要考查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后出现的畅销译著都带有“共和”一词,由此可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背景: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1)新思潮的传入: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思想观念;(2)旧思想的复辟: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阵地:《新青年》。
5.口号:民主、科学。
6.内容
(1)前期:四提倡、四反对。(2)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7.评价
(1)积极性: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知识补充: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及其核心主张: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
?
考点四新文化运动考查角度1 新文化运动,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主
要内容及影响 【例5】胡适曾说北京大学是因为三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属相都属兔)而成名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活动,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十月革命前,新文化运动的“新”表现在(  )
A.宣传尊孔复古
B.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C.提倡民主和科学
D.主张“打倒列强除军阀”

此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针对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发起者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A不符合史实,B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D是国民大革命中提出的主张。
C举一反三训练 5-1.〈2015,天津〉提倡新文学,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与这一主张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C 5-2.“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此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思想,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抗婚、逃婚,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D举一反三训练 5-3. 下列历史人物中,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是(  )
A B C D
?
?
D 此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首先介绍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是李大钊,即图D所示人物。
考查角度2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近代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进行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它只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只是经济领域的变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把中国近代化进程由经济领域的变革发展到政治领域的变革,开始追求西方的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又把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由政治领域推进到思想领域,出现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也是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一历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


考查角度2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例6】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B 题干中“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学技术”指的是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学制度”指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者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后者提出的主张是三民主义;“学思想”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据此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应该为④③②①。
举一反三训练 6.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
D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重大事件。洋务运动最先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开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事件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最先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开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事件是戊戌变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