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 第 9 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考考点突破
考点一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革”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②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③思想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时间、地点:1978年;北京。
(3)内容
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的历史转折
考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加强法制建设: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道路迈进。
知识补充:
1.“两个凡是”方针的实质仍是坚持“左”倾错误,反对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
2.1978年思想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认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
考查角度 伟大的转折,主要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文革”
后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强 【例1】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逐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
A.遵义会议 B.新中国成立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经济特区的建立
C 从题目中“社会主义中国”可知,A、B两项不符合题意;从题目中“新的伟大革命”可知,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该会议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了新的革命征途。D项不全面,只是“新的伟大革命”的一部分。举一反三训练D 1-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针对“文革”结束后,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错误地坚持“两个凡是”方针而写的。
举一反三训练 1-2.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转折点,是因为( )
A.做出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B.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C.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D.平反冤假错案
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转折点,故选B。B举一反三训练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列哪个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律文献(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此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解题时紧扣限制性词语“改革开放以来”,即1978年以来,A项颁布于1950年,B项是在1949年制定,C项是1954年通过,排除A、B、C;D项颁布于20世纪90年代,故答案选D。D
考点二改革开放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进程:①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②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③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作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对外开放
(1)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过程:①1980年,创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②1984年,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③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④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结果: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考点二改革开放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全面展开时间:1985年。
(2)改革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深化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4)意义:国有企业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知识补充:
1.改革的实质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2.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
考查角度1 对内改革,主要包括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例2】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
“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均反映的是国有企业改革,故答案选A。
A举一反三训练 2.〈2015,德州〉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拢合在一起”是指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即农业合作化运动;“都散伙了”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考查角度2 对外开放,尤其是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和地位 【例3】〈2015,连云港〉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的政策,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使深圳等地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设立经济特区 D.实施863计划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深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使深圳等地成为“伟大的支点”,对外开放的“窗口”。
C举一反三训练 3-1.如果说右图中自贸区的设立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一步,那么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
A.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B.开放深圳经济特区
C.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根据时间“上世纪90年代”和图片中的字样“上海”分析,当时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开放上海浦东新区。D举一反三训练 3-2.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A
考点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实行改革开放后,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评价: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
考点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理论的形成: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知识补充:
在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现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者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考查角度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指导地位
的确立 【例4】一位伟人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一代伟人邓小平(1904~1997年)用他传奇的经历书写了一个传奇时代。
请结合图片列举至少三项
史实说明邓小平领导中国
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此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历史功绩。第一幅图片反映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可结合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说明,如对内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等。第二幅图片反映了邓小平在祖国统一方面的贡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另外也可列举邓小平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贡献,颁布一系列法律文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使我国迈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
答案: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活力;③建立经济特区,便于引进外来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⑤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⑥颁布一系列法律文件,加强民主法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举一反三训练 4-1.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 4-2.〈2015,泰安〉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和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下列哪两次会议上( )
A.中共十二大和十四大
B.中共十二大和十五大
C.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
D.中共十五大和十八大
C举一反三训练 4-3.如图是王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
A.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
此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分析图中所列内容,反映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据此可知与之有关的专题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