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五课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大起义、唐朝灭亡的史实,了解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3.认识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进而使学生体会腐败亡国的道理。 本课重点: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本课难点: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二、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请大家阅读课文 思考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三、聚集主题 合作探究一、安史之乱活动
阅读“安史之乱”这一子目旁“相关史实”,概括开元末期以来朝政腐败的表现。总结
宠幸杨贵妃;重用宦官;任人唯亲,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奸臣当道,朝政黑暗。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 唐玄宗前期作为呈现出“开元盛世”景象,而后期的作为使唐王朝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那么,同一皇帝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盛世”和“危机”两种局面,那么这个“危机”是什么呢?安史之乱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
直接原因: ①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
形势也日益紧张。
②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
一身,势力膨胀。
③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
外重内轻的局面。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一、天宝政局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山西北京辽宁四川广东二、安史之乱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同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发生马嵬兵变,唐玄宗七月抵达成都
同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年号至德。安史之乱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
二是导致了蕃镇割据的局面。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议一议:安史之乱的影响
藩镇割据形势图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阅读正文24页“相关史实”部分,分析黄巢
起义的原因。总结:
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争频繁;天灾频发;赋役严重黄巢起义的经过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意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唐朝的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建立与更迭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五代十国的影响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南方出现的九个政权和北方的北汉政权,称为“十国”。历史上称这个时代为“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四、课后作业(见学案)
五、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你有哪些收获?
本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历史,要充分认识到腐败导致亡国的道理。
你还有那些疑惑?板书设计
一 安史之乱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