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武汉) (南昌) (岳阳)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登岳阳楼
? 陈与义??(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岳 阳 楼 记范仲淹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写作背景 范仲淹和滕子京为同乡同榜进士,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贬邓州。滕子京在范仲淹的举荐下,先任泾州,后任庆州。在庆州任上,滕子京被诬告被贬谪到岳州当知府。滕子京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大祸,早就想找机会劝劝他。恰好滕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文记之”,范仲淹便借题发挥,一来表达自己为人处世、仕途进退的原则,二来也是勉励滕子京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先忧后乐。因为当时范的处境和滕子京并无二致,其实此文也是范仲淹的自勉。谪守 zhé 朝晖zhāo 骚人 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bó 冥冥míng 嗟 jiē
岸芷汀兰zhǐ tīng 樯倾楫摧 qiáng jí
潜形qián 皓月hào 日星隐曜 yào
宠辱偕忘 xié 浩浩汤汤 shāng
噫 yī 给下列汉字注音: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
(2)本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听读课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课文分析1、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
背景盛况缘由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课文分析2、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滕子京的身份和他的政绩?为什么要这样写呢?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记叙)谪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赞美
劝勉
自勉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是从哪两个
角度来写的?
本段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雄伟远景。先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再从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课文分析2、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课文分析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 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
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
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
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
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
“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
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
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
的关系或作用。“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
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
景象伏线。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
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
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
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
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2、两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 3、找出文段中的两个抒情句,试联系上下
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
不行?为什么?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
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
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
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
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
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
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
文章的内在联系。 课文分析1、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
而发生变化;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
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
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做官勤政爱民、力主革除弊政。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本文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中心思想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因事即景 由景入情 由情入理。
讨论本文写作特色:2、剪裁详略得当
作者把文章的中心放在议论表达志向上,因此写作缘由
和巴陵胜状只寥寥几笔带过。
写迁客骚人登楼所见、所感,纵情铺叙,目的是反衬下文
的“古仁人之心”,故详其所详。3、文字齐整对称,语言凝练。
找出文中的对偶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
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1、区别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课堂练习:来因为壮观景象观看大概它,代指岳阳楼他的1、区别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课堂练习:和乐和煦有时或许哪有什么为什么2、翻译下列句子课堂练习: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⑥微斯人,吾谁与归?练习
1. 概括一、二、三段的段意。
2 .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前人之述”指的是______________,从空间上写洞庭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 分别默写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和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 (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盛况,作“记”缘由。
(2)总写岳阳楼的大观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唐贤今人诗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5.用课文的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做到
(3)没这样做的结果是,见到“悲景”
见到“乐景”
6. 作者的目的是否在写景?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内容?
7.文章有几处写到岳阳楼的景色?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第二段中那句话引出下文的抒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8、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儒家学说 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明朝东林党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天下为公 —— 孙中山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周恩来拓展与延伸范仲淹书写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自托胸臆范仲淹再绘洞庭湖抒发抱负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绘欢乐之色则喜气洋洋居庙堂当忧其民处江湖应思其君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