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使至塞上》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27 22:37: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9张PPT。使至塞上——王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待御史。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独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还是边塞诗和山水诗,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单 车 欲 问 边 ,属 国 过 居 延。
征 蓬 出 汉 塞,归 雁 入 胡 天。
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
萧 关 逢 候 骑,都 护 在 燕 然。∕∕∕∕∕∕∕∕∕注意节奏
1.“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单车,轻车简从。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2.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3.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4.长河:指黄河。 5.“萧关”二句:写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首将(护都)正在前线。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护都,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 诗意理解诗意散译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典车”,写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
“问”,慰问。“边”指边塞。“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本为秦汉时官名,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自指(一说作附属之国,颜师古注:“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居延”,城名,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老人家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紧承前句,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征逢”言逢草遇秋,随风远去,这里以征蓬喻万里行程;写归雁,是说南雁北飞回归故地,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诗人以“蓬”,“燕”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燕”一样进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要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荒凉的大漠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萧关”,地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在前线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官名,边疆都护府的长官,此指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借作前线的代称,并非实指,暗示唐军作战得胜。总体赏析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淆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予人以亲切温暧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公准确地描绘了沙漠不关心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黄鹤楼崔颢天下江山
第一楼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作者简介交流感知
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t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分析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见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思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主要内容情感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传说以及登楼所见之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思乡之情。  
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5.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巩固拓展归园田居[其一]晋·陶渊明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这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归乡后,作《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本课所选为第一首。题眼:“归”解题: “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标题只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去何处?
4、归去如何?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2、为何而归?明确:“性本爱丘山”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原文诗句回答)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陶渊明一生做官辞官多次,难道仅仅用一个“误”字就能解释吗?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