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隋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短暂而耀眼。下列属于隋朝时期创立的制度或修建的工程建筑有 (
)
①科举制
②大运河
③赵州桥
④都江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
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设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3.毛泽东曾说:“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4.《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yì汲取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材料中的“物”是(
)
A.耧车
B.筒车
C.水排
D.曲辕犁
5.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A.人面鱼纹盆
B.兵马俑
C.骆驼载乐俑
D.渔樵耕读碗
6.2016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丝绸分论坛”在湖州市召开,国内丝绸产业人士提出产、城、人、文四合一的“丝绸+”定位发展思路。丝织业是中国的名片,明朝丝织业中心在(
)
A.
南京
B.
景德镇
C.
北京
D.
苏州
7.某班同学准备办一期主题为“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展板,你认为下列哪些图片可以入选(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8.宋代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重大改革,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每次录取进士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屡考不第的考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先例。与宋代科举改革直接相关的政策是(
)
A.
重文轻武
B.
推行武举
C.
首创殿试
D.
科教兴国
9.出现以下现象的原因是(
)
唐朝江南户数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武则天篡权
10.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右图所示人物评价准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在此书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上午管理“市”的官吏敲响了开市的锣鼓
B.小商贩挑着货担沿街叫卖
C.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D.有些店铺的营业几乎通宵达旦
12.有关“岭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3.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其中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的重大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14.《一口气读完大明史》向读者介绍了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270多年的历史波澜。在此书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下列哪一人物开国立业的风采
(
)
A.
刘邦
B.
唐太宗
C.
朱棣
D.
朱元璋
15.2016年5月20日,首届“郑和杯”青年精英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江苏太仓市举行。明朝郑和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出发下西洋,下列不属于郑和下西洋目的的是
(
)
A.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
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C.
联合东南亚国家共同抵制倭寇侵略
D.
展示中国富强
16.右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铃关的一张照片。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匾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
岳飞抗金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戚继光抗倭
D.
左宗棠收复新疆17.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天工开物》
C.
《本草纲目》
D.
《农政全书》
18.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一个个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部名著是(
)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19.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成为起义的主力军的是
(
)
A.
王二的队伍
B.
李自成的队伍
C.
张献忠的队伍
D.
高迎祥的队伍
20.阎崇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述的《明亡清兴的60年》吸引了众多的历史爱好者。其中讲到“皇太极新政”时我们不可能听到的内容情节是
(
)
A.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B.
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C.
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D.
重视发展生产,改革内政
二、材料问答题
(本大题3小题,21题9分,22题12分,23题9分,共30分)
21.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唐宋元就是其中的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三: 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朝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诗的特点?唐诗成就突出并被誉为“诗圣”的诗人是谁?(2分)
材料二中宋词和元曲的优秀代表人物各举一例?唐诗、宋词和元曲成为“一代之文学”共同的经济原因是什么?(3分)
依据材料三、四,说出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1分)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1分)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请你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至十三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吴钓《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材料二:
“华光礁1号”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该船是一艘南宋商船,……据考证,“华光礁1号”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人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琉球特产有沙金、黄豆、黍子、硫磺、黄蜡、鹿、豹等,“贸易之货”有“处州瓷器”之类,“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大陆往来各国的商舶时常经过台湾。
材料四:
张学良《谒郑成功祠》: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材料五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及其闻名世界的港口的名称。促使宋朝“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技术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二中的“海上丝调之路”
进入鼎盛是哪个朝代?这条航线的开辟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分)
材料三反映了台湾的相关风情。元朝设立的管理澎湖和琉球事务的机构是什么?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重大意义?(2分)
材料四中“强胡“指什么?张学良歌颂的郑成功的”丰功“是什么?清政府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材料五地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影响?(2分)
2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赵匡胤)问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也,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材料一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哪位帝王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他的统治历史上称之为什么?(2分)
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初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各一例)?(3分)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废除丞相后,明太祖又是怎样改革行政机构的呢?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什么 (3分)
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1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材料问答题
21、
(1)(2分)
(2)(3分)
(3)(1分+1分)
(4)(2分)
22、
(1)(3分)
(2)(2分)
(3)(2分)
(4)(3分)
(5)(2分)
23、
(1)(2分)
(2)(3分)
(3)(3分)
(4)(1分)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单选
1-5
BCBBC
6-10
DBACD
11-15
ADBDC
16-20
CCCBA
材料题
21.(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杜甫(1分)
(2)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等)(2分)
原因: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1分)
(3)经济重心南移;(1分)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或者北方战乱频繁。(1分)
(4)对外开放,兼容并蓄;为经济建设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等(2分)
22.(1)市舶司;(1分)广州或者泉州;(1分)造船业的发展;指南针的应用;航海技术的提高(任写其一即可)(1分)
(2)元代;(1分)意义: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3)澎湖巡检司;(1分)这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立的正式行政机构(1分)
(4)强胡:荷兰殖民者;(1分)“丰功”指郑成功收复台湾;(1分)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1分)
(5)郑和下西洋;(1分)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1分)
23.(1)唐太宗;(1分)贞观之治(1分)
(2)藩镇割据问题;(1分)措施:(军事)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1分)(政治)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1分)
(3)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1分)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1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1分)
(4)趋势: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1分)
学校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考试号___________
………………………………密…………封…………线…………内…………不…………得…………答…………题………………………………
学校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考试号___________
………………………………密…………封…………线…………内…………不…………得…………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