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27 20:1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南康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考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北宋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自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该观点认为
①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②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③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④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
3.图6是1947年苏联某杂志刊载的《美国最新式战车》
漫画,该漫画
A.说明了作者站在美国人立场上谋求世界霸权
B.反映了冷战初大国经济对抗和意识形态之争
C.体现了战后苏联加入欧洲的联合
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4.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
6.王夫之日:“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田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
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
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
D.强豪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7.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B.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C.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D.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8.
杜君立在《现代的历程》-书中认为,“在资本主义崛起(或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战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工业化而言。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家受战争影响的强烈程度。正如18世纪长期的激烈战争将英国推向了工业化。”以下最符合材料基本思想的表述是
A.战争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
B.洋务运动与内部战争压力有很大关系
C.法国工业革命滞后与周边威胁有关联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一战的爆发相关
9、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
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C.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
D.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10、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节庆日变化印证了
①近代中国发生社会转型
②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
③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④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西方侵略直接导致中国沿海城市兴起
B.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政府自强运动促使大量农民进城工作
D.大城市的兴起推动了政府的自强运动
12.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这种状况表明19世纪末
时间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项目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渐处于优势地位
B.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很大冲击
C.民众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3、《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记载,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己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现象说明
A.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
B.洋货成为国人生活必需品
C.天津通商开国人社会风尚变革先河
D.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
14.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
B.南京国民政府优于发展重工业
C.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D.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
15.
下列《近代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变化表(部分)》体现了
时间
1927年前
1931年
1933年
1934年
税率
4%
10%
20%
25%
A.政府加紧对根据地经济封锁
B.经济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很大
C.各国对中国抗日的援助加强
D.中国关税自主权的逐步收回
16.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
职业
所占比重
职业
所占比重
注释
农业
0.1%
交通运输
1.25%
专门事业: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杂类: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
工业
18.3%
政府市政机关
0.7%
现代商业
16.4%
演员、运动员
0.3%
专门事业
1.3%
杂类
55.3%
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
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D.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
17.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中指出:“人民的大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把原来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垄断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和铁路等经济命脉变成全民的财产,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就使我国人民有可能来迅速地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对材料中“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理解是
A.农民对土地拥有所有权
B.
“有田同耕,有饭同吃”
C.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此现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
A.
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19、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在信中敦促罗斯福将NRA(全国工业复兴署)束之高阁,称NRA为一个“戴着复兴假面具而实质上也许会阻碍复兴”的机构,而应该致力于促进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对此,凯恩斯解释说:“只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凯恩斯旨在
A.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
B.避免国家出现财政赤字
C.强调国家加强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引发过剩
20、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把决策机制从全体通过改为多数投票通过。这遭到了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强烈反对,并连续6个月拒绝出席会议。最终,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一项决议,允许共同体成员国行使否决权,阻止通过有疑义的、事关
“重大国家利益”的协议。这表明
A.法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
B.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共体运行
C.欧洲进一步合作面临挑战
D.欧共体内部各国矛盾难以调和
21.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22.有学者写道:“19世纪后半期美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狂潮。190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达20万英里,超过了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工业化的北部,生产棉花、甘蔗的南部和生产粮食为主的西部,在各自专业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物资交流,国内贸易达到异常活跃的程度。”这反映出
A.美国铁路建设速度快于欧洲
B.内战的结束提供了决定性保障
C.美国铁路修筑技术优于欧洲
D.经济地域性差异推动交通建设
23.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A.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B.工业革命使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千预
C.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法律体系的完善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府职能的完善
24.1947年艾奇逊在白宫秘密会议上惊呼:“在法国,(共产党)有四五名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部长。共产党控制了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军队中安排大量人员。法国选民将近1/3投共产党的票”,“俄国人随时都可能下手”。这一言论
A.肯定法国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B.说明冷战政策对法国政局的影响
C.意在推动政府对欧洲经济援助
D.表明共产国际对欧洲影响力增强
25.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简表。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国家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占全部就业比%
占全部投资比%
意大利
24.7
25.4
47.1
英国
11.1
8.1
20
联邦德国
12
10.5
12.7
法国
13.5
10.5
30
A.欧洲各国经济仍未走出“滞涨”状态
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
C.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
D.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历史
26.《资本主义大变形》一书中指出:“在凯恩斯主义刺激下,美联储承担管理国家经济重任,财政赤字、货币超发成为经济刺激主要手段,这导致政府和国会蜕变为权贵集团进行游说和相关博弈的‘纸牌屋’,自由市场和民主价值观受伤害,进行深刻变革才能挽救资本主义。”这一论点意在
A.阐明经济政策应该及时调整
B.揭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缺陷
C.否定凯恳斯主义的历史作用
D.说明美国社会危机形成原因
27.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
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
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28、20世纪30年代,美国先后有10万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在飞机生产方面,美国供应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该材料表明
A.美苏己经成为亲密的贸易伙伴
B.苏联工业化依赖于美国的帮助
C.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机遇
D.苏联工业化道路照搬美国模式
29.读《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由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80
与日本
+2.4
+2.0
-15.9
-19.4
与欧共体
+2.0
+10.7
-5.8
-17.8
A.美国经济陷入持续衰退之中
B.西方国家经济滞胀同步发生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变
D.日本的经济发展优于欧共体
30.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说:“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该观点
A.论证经济全球化阻碍了民族国家强大
B.认为经济全球化伴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C.表明作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的态度
D.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人民版教材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黄遵宪《番客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6分)
32.(12分)有学者提出,“服饰的变迁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二 右图为民国初年的男女流行服饰
——中山装和改良旗袍。
材料三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978年以来,人们的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瞩目和尊重。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代服饰文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服饰的变迁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印记”的观点。(8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33.(18分)20世纪20年代末,正当苏联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时,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寻找摆脱大危机困境的模式。
材料一 1931年这一年因其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英]阿诺德·J.汤因比
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摘编自[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为什么“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这种“试验性疗法”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指出其实质。(10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4分)
南康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5:BABCB
6---10:BCBCB
11----15:BCDCD
16----20:DADAC
21----25:DDDCB
26----30:ABCCB
二、材料解析题
31:答案
(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4分)
(2)不同:①背景不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响;清朝时面临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和西方殖民势力对沿海的侵扰。②政策不同:宋代支持、鼓励海上贸易;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③影响不同:宋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清代海禁政策影响人民生计,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每点2分,共6分)
32:答案 (1)基本特征: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谦谦君子”风范。(2分)
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儒家(理学)思想的影响。(2分)
(2)论证: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良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2分)
建国初,中山装、列宁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2分)
“文革”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命色彩。(2分)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并日益和世界接轨,反映了中国主动、全面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2分)
33:答案 (1)大危机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困境,而当时的苏联迅速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分)
(2)“试验性疗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2分)
异:美国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苏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2分)
同: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分)
实质:是在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2分)
(3)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4分)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www.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