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的高考,我的教师君-生物专刊(正式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我的高考,我的教师君-生物专刊(正式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5-29 12: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前技能篇】
【考前技能篇1】—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
提倡“两遍读题”
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限定(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
典例1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酸(BrdU)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dR)结构类似。细胞增殖时,BrdU可取代TdR掺入到新复制成的DNA子链中。用Giemsa染料染色,双链都掺入BrdU的DNA分子所形成的染色单体着色较浅;而DNA分子中仅有一条单链掺入BrdU所形成的染色单体着色深。将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放入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并用Giemsa染料染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细胞分裂中,每条染色单体间均无颜色差异
B.第二次细胞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中都有3条DNA单链含有BrdU
C.第二次细胞分裂中期,每个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为深色,另一条为浅色
D.第一、第二两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单体均被染成深色
【命题分析】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由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所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BrdU,一条链不含有BrdU,这两个DNA分子分别存在于同1条染色体所含有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所以在第一次分裂中,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均着色深,无颜色差异,A项正确;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链含有BrdU,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位于同1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其中1个DNA
分子的双链都含有
BrdU,而另
1
个DNA
分子只有1条链含
BrdU,所以第二次细胞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中都有3条DNA单链含有BrdU,在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单体为深色,另一条为浅色,B、C项正确;综上分析,第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单体均被染成深色,第二个细胞周期中,1/2的染色单体被染成深色,1/2的染色单体被染成浅色,D项错误。技巧诠释:有些选择题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读第一遍一般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通过抓关键词,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在结合答案选项,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目的及能力要求等。
【答案】D
2.
掌握“错误原理”
“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典例2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一定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命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A错误;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对有利变异的定向选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选择的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答案】D
技巧诠释: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这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试题占选择题的一半以上。其实,对这类试题来说,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了。
3.
启用“对比思维”,有时候用“已知”推导“未知”
采取先对比、后排除思维,表格、图表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剔除有的选项。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采取用已知的知识对比、排除后,推导出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正确或是错误。
典例3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迎春枝条生根的影响,某同学首先按照图一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一中5号试管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应吸走1
mL
B.浸泡插条时应选择阴暗潮湿的地方进行处理
C.从图二的结果可知,2,4—D溶液的作用有两重性
D.2,4—D溶液进入植物体内后,通过参与细胞代谢影响生根效果
【命题分析】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设置蒸馏水的一组为对照;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应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做吸走1
mL的操作,才能保证烧杯中的溶液量相等,A正确;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浸泡法适合溶液浓度较低,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进行,B正确;图二中可以看出,2,4—D溶液对插条生根体现出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的特点,体现了两重性,C正确;植物激素不参与细胞代谢,D错误。
【答案】D
技巧诠释:图表类,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多方向对比,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而针对有的选择题涉及到新材料、新情景、新知识等新内容的情况,我们要用“已知”推“未知”,即,如果三个已知选项都是错误的,那那个未知的选项就应该是正确的;如果两个已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个未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另一个选项就是正确的。
4.
注意一些生物学科特有的“潜规则”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都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当然,生物学科也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课本上出现过的遗传性状(遗传病)要依据课本书写和推导;“遗传类型”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指的是“表现型”;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指的就是“正常”等等。
典例4某调查人类遗传病的研究小组调查了一个家族的某单基因遗传病情况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图谱,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个体3与4婚配,后代子女不会患病
C.个体3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或1/2
D.该遗传病的发病率是20%
【命题分析】解答该题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未用阴影标记的为正常个体。根据图形分析已知这种遗传病既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隐性,A错误;个体3可能是携带者,个体4基因型不确定,有可能是携带者,所以后代有可能患病,B错误;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个体3是携带者的概率是2/3,若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个体3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2,C正确;这对夫妇(1、2)后代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是25%,D错误。
【答案】C
技巧诠释:在解答一些特殊选择题的时,我们除了掌握相关知识外,还要注意一些学科特有的或者某些知识点特有的“潜规则”。只有在考虑了这些“潜规则”和知识陷阱的前提下选择出来的答案才能不被某些选项的迷惑。当然,有些同学或许会问:“那有那些潜规则呢?”,这个需要同学们慢慢去收集和整理。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5.
几种常见的选择题解题技巧
Ⅰ.
认真审阅题干,确定解题思路
选择题的题干属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规定了选择的内容及要求。现今高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题干的设置更复杂更隐晦更难把握,而此类试题一旦审题失误,必错无疑。故认真审阅题干,清除干扰,挖掘隐含,明确题目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审题应本着以下几个方面:
(1)审限定条件。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否定之分,如是、不是,正确、错误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叶肉细胞、根尖细胞,细菌、真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这些限定条件,其设问指向不同,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典例5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心跳减慢。当兴奋通过神经——心肌突触时,乙酰胆碱会导致心肌细胞膜出现下列哪种变化
A.对Na+和Ca2+通透性增加
B.对Cl、K+通透性增加
C.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
D.迅速产生局部电流
【命题分析】解答该题时,要明确“神经——心肌突触类似突触”这一概念。心跳减慢,说明兴奋受到抑制,而Na+和Ca2+通透性增加是兴奋的特征,A错误。抑制性递质可以促进Cl-内流,K+外流,让细胞恢复静或保证细胞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B正确。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一般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不进入细胞,细胞兴奋性状态改变与它的通透性改变无关,C错误。乙酰胆碱对于心肌细胞而言是抑制性递质,迅速产生局部电流是兴奋性递质的特点,D错误。
【答案】B
(2)审隐含条件。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补充题干。
典例61987年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①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②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③烟草植物体内合成了荧光素
④萤火虫和烟草植物有亲缘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命题分析】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后,需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才能复制并表达,说明萤火虫和烟草植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且结构基本相同,①正确,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后能成功表达,说明萤火虫和烟草植物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这两种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②正确;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说明烟草植物体内合成了萤光素,③正确;题意不能体现萤火虫和烟草植物亲缘关系,④错误,故A正确。
【答案】A
(3)审干扰因素。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故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题干,排除干扰。
典例7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珠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
C.1/16
D.3/16
【命题分析】本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与有忙和无芒无关,设抗病基因为A,感病为a。依题意,亲本为AA和aa,F1为Aa,F2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拔掉所有有芒植株后,剩下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1/4AA,1/4aa,剩下的植株套袋,即让其自交,则理论上F3中感病植株为1/2×1/4(Aa自交得1/4
aa)+1/4(aa)=3/8。故选B。
【答案】B
Ⅱ.
根据题型特点,采用不同方法
(1)淘汰排除法
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将供选答案中不合理的答案逐个淘汰排除,达到去伪存真,以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多种形式的选择题。
典例8
将一绿色植物放在密闭装置内,在恒定且适宜温度下,依次经过如下处理:①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②持续给予一定强度的光照;③持续光照,并添加NaHCO3溶液。测得装置内O2浓度的变化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B段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是恒定的
B.
B点开始进行光照处理
C.BD段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D.CD段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CO2浓度
【命题分析】依据图示曲线变化规律对各个选项做出推断。因实验是在恒定且适宜温度下进行,所以AB段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是恒定的,A项正确;B点装置内O2浓度开始增加,说明B点开始进行光照处理,B项正确;BC段装置内O2浓度逐渐增加,说明BC段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但CD段装置内O2浓度维持恒定,说明CD段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项错误;CD段装置内O2浓度维持恒定,说明CD段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CO2浓度,D项正确。
【答案】C
(2)比较筛选法
将题目所提供的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将与题目要求不符者分步筛选掉,以求得正确答案。对于所提供的备选答案具有二重以上的前提条件或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彼此相似的题目宜用此法。
典例9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放射性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B.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C.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
D.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2
【命题分析】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含1个32P标记DNA)复制后有2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含1个DNA,该DNA的2条链中1条被32P标记,1条没有),结果第一次形成的2个子细胞都含32P标记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1个DNA,
DNA的2条链中1条被32P标记,1条没有);第二次分裂间期染色体(DNA)复制,每条染色体复制后有2条染色单体(1条染色单体被32P标记,1条没有),由于后期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的分离是随机的,有可能刚好各一半被32P标记的染色体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也可能全部32P标记的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还可能多种不确定情况,A、D项错误;若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染色单体都含32P,故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染色单体都含32P,第二次分裂是染色单体形成的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32P,C项正确;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B项错误。
【答案】C
(3)直选法
对考查生物基本概念、原理、过程、规律的记忆型单选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典例10
下列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A.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物中有淀粉
B.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分泌蛋白的形成分泌过程
D.用烟草花叶病毒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命题分析】熟知实验内容即可正确解答该题。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物中有淀粉是对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然后用碘液进行检测,故A错误。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用假说-演绎法,故B错误。分泌蛋白的形成分泌过程需要用同位素标记法,故C正确。用烟草花叶病毒证明RNA是遗传物质,但用的是病毒的重组与转染,故D错误。
【答案】C
(4)推理法
解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正确运用有关的生物概念和原理进行步步逼近的逻辑推理,进而求得正确答案。对于比较集中考查生物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题目宜用此法。
典例11雄性火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性火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雏鸡至少需要一条Z染色体才能存活。曾发生火鸡未受精的卵孵出小火鸡(二倍体),从遗传学角度看可能的机制有3种∶①雌火鸡减数分裂异常,体内存留了二倍体的卵细胞;②卵细胞与极体发生融合;③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因未知原因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理论上,下列不可能是上述三种方式产生子代的性别及比例是
A.全为雌鸡
B.全为雄鸡
C.雌∶雄=4∶1
D.雌∶雄=2∶1
【命题分析】根据题意,雄性火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Z,产生的精子为Z,雌性火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W,产生的卵细胞为Z、W两种。雏鸡至少需要一条Z染色体才能存活,即不存在WW个体。分别分析火鸡未受精的卵孵出小火鸡(二倍体)有3种可能∶①可能发生雌火鸡减数分裂异常,体内存留了二倍体的卵细胞。如异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则卵细胞为ZW,卵细胞发育成的子代全是雌性,如异常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则卵细胞为ZZ、WW(致死),卵细胞发育成的子代全是雄性;②可能是卵细胞与极体发生融合,雌鸡的卵细胞中性染色体是Z时,此时极体有1Z、2W两种,卵细胞中性染色体是W时,此时极体有2Z、1W两种,如是前者则ZZ∶ZW=1∶2,如是后者ZW∶WW(致死)=2∶1.所以子代ZZ∶ZW=1∶4,即雌∶雄=4∶1;③可能是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因未知原因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卵细胞为Z或W,加倍后为ZZ或WW(致死),则子代全是雄性。因此,综合分析可知,D项不可能是上述三种方式产生子代的性别及比例,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综合分析法
对于一些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要进行细致分析、严谨的推理、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方法称为综合分析法。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及多选题多用此法。
典例12下列生理活动与生物膜有关的是
A.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
B.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
C.tRNA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
D.[H]和氧气结合成水
【命题分析】这个题目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了细胞器间的合作、神经调节、基因表达、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熟悉相关过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是经过胞吐,需要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进行融合,故A正确。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也是胞吐,故B正确。tRNA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故C错误。[H]和氧气结合是在线粒体内膜上,故D正确。
【答案】C
总之,选择题的解法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同一题目可以用各种不同方法来进行解答。因此,我们解答选择题时,可以“不择手段”来进行选择,即根据题型的要求,灵活、熟练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达到快速、准确求解的目的。
【考前技能篇2】—非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典例13.为了探究日照长短对某种植物开花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植株顶端的叶子全部去掉,实验的温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全株受长日照处理,不开花。
B组:叶子短日照处理,顶端长日照处理,开花。
C组:叶子长日照处理,顶端短日照处理,不开花。
D组:全株受短日照处理,开花。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说明植物的开花受到
信息的影响。若要使该植物提前开花,必须使该植物的
接受光照的时间
(填“延长”或“缩短”)。
(2)以每小时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该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条件均适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光照条件下,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
℃(2分)。如果温度保持35℃不变,在光照条件下,该植物能不能生长?判断并说明理由:
(3分)。
(3)测定该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获得3个重复实验数据分别为2.1mg/g、3.9mg/g和4.1mg/g,为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2分)。
【命题分析】本题的题眼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弄明白其含义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1)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时间的长短和光照的部位不同,因变量是植物开花与否,光属于物理信息,该实验说明植物的开花受到物理信息的影响,而且是叶子受短日照处理,植株才开花。因此,若要使该植物提前开花,必须使该植物的叶接受光照的时间缩短。
(2)光照下吸收CO2的量表示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题图显示:在光照条件下,温度为30℃时净光合速率最大,说明有机物积累量最多,因此在光照条件下,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0℃。如果温度保持35℃不变,在光照条件下,35℃时净光合速率大于零,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分解的有机物,因此该植物能生长。
(3)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平行重复原则,为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合理的处理方法是随机取样进行重复测定。
【答案】(1)物理

缩短
(2)30
能。35℃时净光合速率大于零,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分解的有机物
(3)随机取样进行重复测定
技巧诠释:在做非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常常也就是题目的题眼。它将告诉我们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关键词能否准确找到是能否正确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
能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典例14.人的正常与白化病受A和a控制,正常与镰刀型贫血症受基因B和b控制,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白化病基因与相对应的正常基因相比,白化基因缺失了一个限制酶的切点.图一表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图二表示甲、乙、丙3人白化基因或相对应正常基因的核酸分子杂交诊断结果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二可以判断出乙和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2)已知对③、④进行核酸分子杂交诊断,其电泳结果都与甲的相同.⑥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⑨是正常的可能性为

(3)如果要通过产前诊断确定⑨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常用的有效方法是__。
(4)假设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则图一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5)若⑥和⑦婚配,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色盲男孩,则色盲基因来源于第I代
号个体,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明确这一点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1)从图二中可以看出,正常基因与基因探针杂交时出现两条电泳带,突变基因与基因探针杂交时出现一条电泳带.所以甲基因型为Aa,乙基因型为AA,丙基因型为aa.
(2)⑤两病皆患,其基因型为aabb,所以①(正常)基因型为AaBb,②(患白化病)基因型为aaBb,所以⑥(正常)基因型为1/3AaBB或2/3AaBb;⑧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型为A_bb,③④均正常,基因型为AaBb,所以⑦(正常)的基因型为1/9AABB、2/9AABb、2/9AaBB、4/9AaBb.⑨正常的基因型为A_B_的概率为(1-2/3×1/4)×(1-2/3×2/3×1/4)=5/6×8/9=20/27。
(3)猫叫综合症是由于染色体结构缺失引起的,可通过羊水检查来检测.即从羊水中抽取胎儿脱落的细胞。
(4)由于⑤⑧患病,其基因型为XbY,因此其母亲基因型为携带者,因此图一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②④。
(5)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色盲的儿子,其受精卵可能由Xb和XbY结合而成,也可能由XbXb和Y结合而成,但父亲正常,因此是⑦母亲产生卵细胞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产生了异常的XbXb卵细胞。
【答案】(1)AA
aa
(2)AaBB、AaBb
20/27
(3)羊水检查
(4)②④
(5)④
⑦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带有色盲基因的两条X染色体移向同一级
技巧诠释:一道试题,如果我们能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也就意味着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如果我们连知识点都定位错误了,可想而知,就会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要注意的是,一道试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有的试题,每个小题都考查两三个知识点,一道答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这要求我们不单单是对每一个小题,甚至对每一个设问都要能定位清楚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从近年高考命题分析来看,如果一道大题只考查一两个知识点,常常难度较大,需要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发散;如果一道大题考查多个知识点,常常难度不大,许多时候都是要求用课本上的原话作答。
3.
答案的寻找遵循从“题干和课本原话”去寻找和组织
典例15.人在血糖含量过高时,会出现糖尿症状,部分医学专家认为,情绪波动是引起血糖升高的诱因之一。
(1)人体情绪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2)血糖过高时,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相应的
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
结合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
,从而降低血糖。
(3)糖尿病人身体消瘦的原因是增加了体内的
的分解。
【命题分析】答案来自课本基本知识:
(1)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促进肝细胞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提高血糖浓度,故其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2)血糖过高时,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起到降血糖的作用;(3)糖尿病人糖代谢异常而增加蛋白质、脂肪的分解而使病人消瘦。
【答案】(1)肝脏
(2)神经递质
受体(蛋白)
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3)蛋白质、脂肪
技巧诠释:从这么多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情况分析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相关内容在课本上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词语、语句组合而成。如果考生能具备这种“从课本原话和题干”去寻找和组织答案的能力,那我们也就真正做到了“鱼渔皆授”的教学目标了。
4.
答案的整理采取“逆向推导,顺向作答”的思维模式
典例16.砧木是指嫁接繁殖时承受接穗的植株,砧木对嫁接枝条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为了筛选适合红阳猕猴桃嫁接的砧木,某科研小组选用了长果猕猴桃和阔叶猕猴桃作为砧木。两年后,分别测量成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和气孔导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叶片通过气孔的气体量)日变化,结果如右图。分析回答:
(1)图1中,7∶12~8∶00期间两种砧木上的红阳猕猴桃叶片净光合速率都会增加,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中
,导致叶绿体的
上产生的
(物质)逐渐增多,暗反应速度相应加快。
(2)图1中,13∶00时左右,阔叶砧木上的红阳猕猴桃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称为“午休”现象。结合图2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中
,使气孔导度
,直接抑制光合作用的
过程。
(3)红阳猕猴桃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测量光照强度日变化外,还应测量
等的日变化(至少写出2点)。
(4)研究表明嫁接红阳猕猴桃的最佳砧木是

【命题分析】本题以生理过程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联系的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熟练识记并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尽可能地联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7:12~8:00之间,光照增强,气温也有所升高,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增强。
(2)13:00时左右,外界环境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长果砧木上的红阳猕猴桃成熟叶片的气孔导度明显下降,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CO2减少,使得光合作用下降。
(3)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等,所以要研究红阳猕猴桃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还需测量CO2浓度、温度、水分等的日变化。
(3)嫁接用的砧木,要选择生育健壮,根系发达,并且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使嫁接的树木能更好地生长,图1和图2的结果显示长果猕猴桃做砧木,红阳猕猴桃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高,且不会出现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
【答案】(1)光照增强(和气温升高)
类囊体
[H]、ATP
(2)气温过高
变小
暗反应
(3)大气中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等
(4)长果猕猴桃
技巧诠释:“逆向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逻辑思维,无论是在数学上、物理学上,还是生物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就生物非选择题答案的形成分析,如果答案是一句话,这句话一般包括主语(名词)、过程、原因、结果;如果答案有几句话组成,一般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衔接题设,第二句话阐述原因,第三句话表述结果。如果我们采取:结果(结论)→原因→题设(条件)进行推导,就容易找到他们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反过来进行:题设(条件)→原因→结果(结论)描述,就会得到比较科学、合理和完整的答案。
5.
答案要求“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典例17.11.现在虽然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是每年仍然会产生大量的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资源——乙醇。下图表示工业上利用微生物由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自然界中①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的环境中。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培养在以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并加入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周围有__________的菌落。
(2)假设上述筛选中获得了三个菌落,对它们分别培养,并完成环节②,且三种等量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则你认为三种酶液的活性__________,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定量测定。
(3)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酵母菌,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⑤环节要注意__________,④过程操作时要注意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分析】(1)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2)②中获得的酶是纤维素酶,该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l酶、Cx酶、葡萄糖苷酶。三种酶液的活性不一定相同,所以需要对其活性进行鉴定,通常是根据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产生的葡萄糖作为检测指标。(3)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酵母菌,⑤环节表示无氧发酵,即发酵装置密闭(或保证无氧条件等)。④过程要注意避免杂菌污染。
【答案】
(1)富含纤维素
纤维素
刚果红
透明圈
(2)不一定相同
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产生的葡萄糖
(3)发酵装置应密闭
杂菌污染
技巧诠释: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所以,生物试题的答案如果不科学,那就肯定不对。如果答案仅仅是符合生物科学,而不合理,与已有知识矛盾,已目前所知道的现象、结论矛盾,那也将是错误的。而且答案要求用比较规范的生物学术语(关键词)进行描述,如不这样,那我们简直就是在“写散文”了。最后形成的答案尽量简洁,做到简单而不简约,如果答案拖沓繁杂,改卷老师那有那么多时间、那有那份心肠去给你慢慢推敲。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训练和归纳,尽量做到答案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6.
遗传题的解答,很讲究做题步骤和规范
典例18.玉米的甜度由等位基因D、d控制,DD、Dd表现为非甜味,dd表现为甜味。玉米的糯性由等位基因G、g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现以甜味非糯性玉米和非甜味糯性玉米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在玉米的糯性性状表现中,显性性状是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
(2分)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2分)的个体本应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非甜味糯性的性状。
(3)甜玉米比普通玉米蔗糖含量高,基因e对d起增强效应,从而形成超甜玉米。研究发现,d位于9号染色体上,e对d增强效应的具体表现是:ee使蔗糖含量提高100%(非常甜),Ee提高25%(比较甜),EE则无效。研究者为了探究e是否也在9号染色体上,设计了如下实验:用普通玉米(DdEe)与超甜玉米(ddee)杂交,取所结的子粒,测定蔗糖的含量,若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2分)时,则e不在9号染色体上;若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2分)时,则e在9号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题图显示,P:非糯性×糯性→F1:非糯性,说明非糯性是显性性状。
(2)依题意并结合分析图示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Gg,理论上F2的表现型除了非甜味非糯性、甜味非糯性、非甜味糯性外,还应该出现性状甜味糯性的个体。由F2中非甜味非糯性:甜味非糯性:非甜味糯性=9:3:4可推知,基因型为ddgg的个体本应表现出甜味糯性的性状,却表现出非甜味糯性的性状。
(3)依题意可知:基因e对d起增强效应,具体表现是:ee使蔗糖含量提高100%(非常甜),Ee提高25%(比较甜),EE则无效。若e不在9号染色体上,则D和d、E和e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用普通玉米(DdEe)与超甜玉米(ddee)杂交,所结的子粒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普通(非甜)(DdEe+Ddee):比较甜(ddEe):非常甜(ddee)=2:1:1。若e在9号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则有两种可能:①D和E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d和e连锁,普通玉米(DdEe)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DE和de,超甜玉米(ddee)只产生一种配子:de,雌雄配子de随机结合,所结的子粒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普通(非甜)(DdEe):非常甜(ddee)=1:1;②D和e连锁、d和E连锁,普通玉米(DdEe)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De和dE,超甜玉米(ddee)只产生一种配子:de,雌雄配子de随机结合,所结的子粒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普通(非甜)(Ddee):比较甜(ddEe)=1:1。
【答案】(1)非糯性
(2)甜味糯性
ddgg
(3)普通(非甜):比较甜:非常甜=2:1:1
普通(非甜):非常甜=1:1或者普通(非甜):比较甜=1:1
技巧诠释:遗传题,特别是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试题,是近些年高考生物试题取材的重点和热点,常常是年年考、年年新。掌握好这类遗传题的解题技能,是合理、灵活掌握遗传规律的体现,提示提高考试得分的关键。针对这类试题,笔者总结了如下的解题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写出匹配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第二步,构建模型,写出遗传过程;第三步,采取单对突破、对对组合,隐性肯定、显性待定,子代推导亲代,子代性状(基因型)比例推导亲代表现型(基因型);第四步,进行遗传推导,计算相关概率;第五步,整理答案,让答案变得科学、合理、可行、简洁。
【考前警示篇】
【考前警示篇1】—分子与细胞部分易错点
易错点01:对酶的产生场所、作用场所、来源、作用及受外界条件影响相关知识模糊不清,混淆了酶和激素的作用
典例1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酶由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并且能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B.由活细胞产生
C.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所有的酶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都可产生紫色反应
【命题分析】所有的活细胞都可以产生酶,其作用是催化作用,A错误、B正确;酶的本质是有机物,包括蛋白质和RNA,其中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RNA在细胞核形成,C错误;若是RNA类的酶,则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不会出现紫色反应,D错误。
【答案】B
易错分析:酶知识的正误辨析
正确说法
错误说法
产生场所
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不考虑人的成熟红细胞)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化学本质
有机物(或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RNA)
蛋白质
基本单位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合成场所
核糖体或细胞核
核糖体
作用场所
既可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温度影响
低温影响酶的活性,不破坏酶的结构,高温使酶变性失活
低温引起酶变性失活
作用
酶只起催化作用
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
来源
生物体内合成
有的来源于食物
易错点02:忽视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特殊性
典例20.正常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倍。当[来源:21世纪教育网.Com]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K+浓度差减小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发挥作用,这种酶可以通过水解ATP,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1)膜内外Na+具有浓度差,与膜的___________性有关。Na+/K+-ATP酶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
(2)在运输Na+和K+的过程中,Na+/K+-ATP酶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有利于与离子的结合与分离。
(3)比较图2和图3,当Na+和K+________浓度差流过Na+/K+-ATP酶时,将ADP合成ATP,说明进行ATP合成或分解的反应条件取决于__________。
(4)生物膜系统能维系细胞内活动的有序性,体现了它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线粒体内膜上主要完成类似图________(填编号)的过程。
【命题分析】(1)根据题意分析图形可知,膜内外Na+具有浓度差,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Na+/K+-ATP酶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和将K+移入膜内都需要消耗能量,其跨膜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2)在运输Na+和K+的过程中,Na+/K+-ATP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与离子的结合与分离。
(3)分析比较图2和图3,可知当Na+和K+顺浓度差流过Na+/K+-ATP酶时,将ADP合成ATP,当Na+和K+逆浓度差流过Na+/K+-ATP酶时,将ATP分解为ADP,说明进行ATP合成或分解的反应条件取决于离子浓度差(或离子流动方向)。
(4)生物膜系统能维系细胞内活动的有序性,体现了生物膜能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线粒体内膜使有氧呼吸产生ATP的主要场所,与图2都能合成ATP。
【答案】(1)选择透过
主动运输
(2)空间结构
(3)顺
离子浓度差(或离子流动方向)
(4)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
2
易错分析:对物质跨膜运输的五种方式之间的区别模糊不清,如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但其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易错点03:对细胞周期概念的实质理解不清楚
典例21.如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含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时期是a、b、d
B.不同物种的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受温度影响
C.从b到b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D.完成e时期的子细胞变化方向有两种可能,一种如图所示,另一种将分化成某种组织细胞
【命题分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分别表示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在分裂间期、前期、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为4条,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导致后期和末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至8条,A项错误;不同物种的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由遗传物质决定,B项错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由上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即从a到a,C项错误;完成末期的子细胞变化方向有两种可能,一种如图所示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另一种将分化成某种组织细胞,D项正确。
【答案】D
易错分析:一是对细胞周期的概念模糊,不清楚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二是不理解图中不同线段长短或扇形图面积大小所隐含的生物学含义。线段长与短、扇形图面积大小分别表示细胞分裂周期中的间期和分裂期,间期主要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该时期没有染色体出现,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
理解细胞周期概念时应明确三点: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周期性;②分清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③理解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期在时间、数量等方面的关联性。其生物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线段描述、表格数据描述、坐标图描述、圆形图描述等。
易错点04:不能正确把握细胞增殖过程中相关细胞器及物质变化
典例22.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在细胞分裂间期,核糖体上合成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等相关酶
B.在细胞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在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内ATP的含量迅速减少
D.在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合成多糖形成细胞壁
【命题分析】在细胞分裂间期,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需要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它们都是蛋白质,所以在核糖体上合成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A会出现;在细胞分裂前期,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B会出现;在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内消耗ATP,但由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所以ATP含量基本保持相对平衡,C不会出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形成细胞壁,D会出现。
【答案】C
易错分析:易错的原因是不清楚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形成细胞壁,由此一个细胞形成两个子细胞,而参与细胞壁形成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1)直接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活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直接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活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和中心体。直接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活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2)赤道板与细胞板的区别:赤道板是一个理论意义上的面,不是真实存在的。细胞板是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它是细胞壁的前身,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散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形成过程中有高尔基体的参与。它的位置就是中期时赤道板的位置。
【考前警示篇2】—遗传与进化部分易错点
易错点05:没有掌握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和相关计算
典例23.将一个不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呈环状,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放在含有32P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到如图I、Ⅱ两种类型的DNA(虚线表示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结果预测与分析,正确的是
A.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有I、Ⅱ两种类型,比例为1:3
B.DNA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时,其上的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A)/2
D.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1-2
【命题分析】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共4个,有I、Ⅱ两种类型,比例为1:1,A错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而DNA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属于着丝点分裂,其上的基因是复制关系,B错误;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2a/2,C错误;DNA分子是双链结构,一个不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共2条链,所以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l-2,D正确。
【答案】D
易错剖析:不理解有关DNA分子复制的相关计算。在计算DNA分子在第n次复制过程中所添加含某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时,要先计算出n次复制时所需要的该种脱氧核苷酸数,再减去(n-1)次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该种脱氧核苷酸数。例如:
(1)已知DNA分子中碱基数,求复制n次与第n次所需某碱基的数目: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复制n次,则共需加入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及互补配对的碱基为a×(2n-1)个。但第n次复制时所需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及互补配对的碱基为:a×(2n-1)-
a×(2n-1-1)=
a×2n-1。
(2)已知某一被15N标记的DNA分子(亲代),转移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易错点06:不能准确判断生物的显性和隐性性状
典例24.12.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
(2)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分析】实验1和实验3中,有毛和无毛杂交后代全为有毛,因此有毛为显性性状;实验3中,白肉和黄肉杂交后代全为黄肉,说明黄肉为显性性状。实验1中,有毛白肉A(D_ff)与无毛黄肉B(ddF_),后代全为有毛,说明A的基因型为DDff;而后代黄肉和白肉比例为1∶1,因此B的基因型为ddFf.有毛白肉A(DDff)与无毛黄肉C(ddF_)杂交后代全为黄肉,因此C的基因型为ddFF。(1)由分析可知,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黄肉。(2)由分析可知,B的基因型为ddFf,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3)实验3子代的基因型为DdFf,自交下一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4)由于实验2中亲本的基因型为ddFf、ddFF,因此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ddFF、ddFf。
【答案】
(1)黄肉
(2)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3)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4)ddFF、ddFf
【点睛】性状显隐性的3种判断方法:
(1)杂交法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不论正交、反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自交法
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了不同性状,则子代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3)假设推证法
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作假设或对同一性状作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
易错分析:不知道怎样确定某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导致做错的根本原因。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如下:
(1)据子代性状判断:①不同性状亲代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②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于的亲本性状→该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都为杂合子。
(2)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①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②具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分离比为9的两性状都为显性。
(3)遗传系谱图中显、隐性判断: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隐性遗传病;②双亲患病→子代正常→显性遗传病。
(4)若用以上方法无法判断时,可用假设法。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时,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做假设或对同一性状做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时,则不必再做另一假设,可予以直接判断。
易错点07: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认识不足、灵活运用能力差
典例25.某植物花的红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表示),科学家利用5个基因型不同的纯种品系做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品系1(红花)×品系2(白花)
F1(红花)
F2
(红花∶白花=27∶37)
实验二∶品系1(红花)×品系3(白花)
F1(红花)
F2
(红花∶白花=3∶1)
实验三∶品系1(红花)×品系4(白花)
F1(红花)
F2
(红花∶白花=3∶1)
实验四∶品系1(红花)×品系5(白花)
F1(红花)
F2
(红花∶白花=9∶7)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_________(填实验组序号)可确定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将第一组实验中的F1植株进行测交实验,则子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_
(2)若已知品系2含有a基因,品系3含有b基因,品系4含有c基因,若要通过最简单的杂交实验来确定品系5的基因型。
则该实验的思路是:取品系5分别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杂交的后代均为白花,则品系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品系5的基因型为aabbCC;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分析】(1)实验一的F2中红花∶白花=27∶37,红花所占比例为27/(27+37)=27/64=(3/4)3,说明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B、C的植株开红花,若将第一组实验中的F1植株进行测交实验,则子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为红花∶白花=1∶7。(2)品系1的基因型为AABBCC,已知品系2含有a基因,品系3含有b基因,品系4含有c基因,则根据实验结果一、二、三可依次判断品系2、3、4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AABBcc,根据实验四可判断品系5一定含有2对隐性基因,品系5和品系2杂交,后代一定为白花,无法判断品系5的基因型。若要通过最简单的杂交实验来确定品系5的基因型,可取品系5分别与品系3,4杂交,观察后代花色。①若杂交的后代均为白花,则品系5同时含有bbcc,基因型为AAbbcc;②若品系5的基因型为aabbCC,则与品系3杂交的后代全为白花,与品系4杂交的后代全为红花;③若品系5的基因型为aaBBcc,则与品系3杂交的后代全为红花,与品系4杂交的后代全为白花。
【答案】
(1)一
红花∶白花=1∶7
(2)品系3,4杂交,观察后代花色
①AAbbcc
②与品系3杂交的后代全为白花,与品系4杂交的后代全为红花
③与品系3杂交的后代全为红花,与品系4杂交的后代全为白花,则品系5的基因型为aaBBcc
易错分析:不能灵活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比例关系去解决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只要题目中说明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或独立遗传,都可以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的数学模型去解决。
(1)可采用比较法,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异同:
(2)可采用综合联系的方法来学习:从细胞水平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3)关于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题目的求解,可先研究每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然后再把它们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建立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之上的,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两种并不矛盾。如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F2中四种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依据两对相对性状单独遗传时出现的概率来计算。如黄色出现的概率为3/4,圆粒出现的概率为3/4,即子二代黄色圆粒出现的概率为3/4(黄色)×3/4(圆粒)=9/16(黄色圆粒)。这是利用基因分离定律来解决较复杂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一种简单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概率计算中的乘法定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等于各自概率的乘积)。
易错点08:对基因频率及其相关计算掌握不牢固
典例26.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右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3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
600且存在地理隔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种群①在第25代时基因型为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B.个体的死亡对种群③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
C.第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命题分析】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在1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则a的基因频率为25%,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25%×25%≈16.7%,A错误;三个种群的起始A的基因频率差别不大;经过自然选择后,种群①的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大,种群③的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小,说明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B正确;长期的地理隔离后,基因频率可能发生较大的差异而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不同的环境选择下,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D正确;答案是A。
【答案】A
易错分析:
本知识点易错之处有二,一是当有外来种群入侵时,不能将其与原种群看作是一个整体,错误地将原种群与入侵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分开计算再相加;二是不理解随机交配与其子代某种基因频率的关系。对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要掌握以下方法:
(1)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计算方法: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的总数/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具体地说,如若某二倍体生物的某一基因位点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则该种群中相关的基因型可能有AA、Aa、aa三种,如果它们的个体数分别是Nl、N2、N3,并且我们把种群中显性基因(A)的频率记作p,与其相应的隐性基因(a)的频率记作q,那么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p=[2N1+N2/2(Nl+N2+N3)]×100%,a的基因频率为q=[N2+2N3/2(NI+N2+N3)]×100%。
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
(2)哈代—温伯格平衡法则(遗传的平衡定律):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假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
p2+2pq+
q2,其中p2是AA(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q2是aa(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基因型频率是指在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相关计算公式:①显性纯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p×p=p2;②隐性纯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
q×q=
q2。③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p×q
+q×p=2
pq
(A和a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可能有两种情况,即Aa和aA)。
【考前警示篇3】—稳态与环境部分易错点
易错点09:将生长素分布多少与浓度高低混为一谈
典例27.图甲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丙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单侧光照使甲图中背光侧生长素接近丙图中D浓度
B.乙图中生长素对2处与3处的生长都是起抑制作用
C.甲、乙两图中植物的生长情况是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结果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植物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作用可能相同
【命题分析】单侧光照使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上升,促进生长的效果强于向光侧,而不是抑制生长,儿丙图中D浓度是抑制生长的浓度,A错误;乙图中生长素对2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对3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B错误;甲图胚芽鞘的向光生长,只是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乙图的根的向地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而茎的背地性生长,只是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C错误;分析丙图可知,在促进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有两个不同的浓度,对同种植物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D正确。
【答案】D
易错分析:一是不能正确分析水平放置的生长幼苗在植株不同部位生长素分布情况,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近地侧)比上部(远地侧)的分布多。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生长素浓度属于低浓度,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同样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植株的根来说,属于高浓度,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长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二是将生长素浓度高低与多少混为一谈,认为多就是浓度高。要注意不同部位生长素分布多少与生长素浓度高低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通常用于说明生长素的分布情况,后者通常用于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情况。
(1)①单侧光:单侧光照射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产生植物向光性。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②地心引力(重力)→茎的背重力性,根的向重力性。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把植物体横放时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根、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而产生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
(2)运用生长素的两重性来解释植物的生长现象时,应首先注意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的是植物的哪个部位(根、茎、叶、果实等),从而判断对其生长是促进还是抑制。
(3)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顶端优势。①原因: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②应用:果树的剪枝、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都能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4)除顶端优势外的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a.根的向重力生长,其中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生长,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表现出向重力性。
b.除草剂,其中2,4-D就是利用双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低,而单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单子叶作物中除去双子叶杂草。
易错点10:对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
典例28.为了研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同步的
【命题分析】在左侧的柱状图中,与浓度为0的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0-6时仍是促进该植物茎段的生长,A项错误;从右侧的曲线图中可以看出,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B项正确;乙烯增加到一定程度,则生长素含量降低,说明乙烯含量的增加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项错误;右侧的曲线图显示,生长素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D项错误。
【答案】B
易错分析:对除生长素外的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是出错的主要原因。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归纳表:
(2)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的,而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激素之间,有的是相互促进的;有的是相互拮抗的。
①相互促进方面:a.促进果实成熟:乙烯、脱落酸。b.促进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素、生长素。c.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d.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e.促进坐果和果实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②相互拮抗方面:a.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都促进侧芽生长。b.雌雄花的分化:生长素使雌花增加,赤霉素促进雄花形成。c.调节气孔的开闭: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脱落酸促使气孔关闭。d.防止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e.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发芽,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f.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叶片衰老,脱落酸促进叶片衰老。
易错点11: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理解不到位
典例29.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模式,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模式中,若靶腺为甲状腺,下丘脑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方式称为神经调节
B.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可通过图中乙模式调节
C.血糖浓度升高,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
D.动物的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命题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模式体现了下丘脑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直接分泌,可通过图中乙模式调节,B正确;血糖浓度升高,直接由胰岛来调节,通过丙模式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C正确;动物的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D正确。
【答案】A
易错分析:一是不知道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除了蛋白质成分的激素外,还有其他成分的激素。二是不知道下丘脑通过合成并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①下丘脑与激素调节——内分泌腺的枢纽:垂体具有调节、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作用,但其分泌激素的多少受下丘脑支配,即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的分泌;②下丘脑与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一体液调节;③下丘脑与体温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
易错点12:对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成分理解不够深入
典例30.下列物质,在血浆中都能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血浆蛋白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
【命题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细胞分泌释放到组织液,从而进入血浆中去,氧气经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被运输,进而进入血浆中,尿素是细胞内的代谢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从而可以进入血浆中,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故A正确;麦芽糖是植物体特有的二糖,只有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到血浆中,故B错误;蛋白酶在消化道中,血浆中没有,故C错误;呼吸酶存在于活细胞内,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故D错误。
【答案】A
易错分析:不知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
(1)辨别某种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时,首先分清它是否为液体环境中的物质,其次要看这种物质是否存在于细胞外液,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所处的液体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而是细胞内液,因而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要清楚内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成分。
①血浆的成分: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约1%;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等,如O2、CO2、胰岛素等。
②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易错点13:混淆免疫失调引起的各类疾病
典例31.正常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肯定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将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B.有相应的过敏反应症状
C.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加强
【答案】D
【命题分析】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会引起二次免疫,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因此能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A、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因此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症状,B正确;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不会因为接触抗原而增强,D错误。
易错分析:常见错解的原因是混淆了引起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和过敏反应等免疫失调疾病的机理和特点。
在学习中注意记住一些三种常见的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例子和发病原理。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比较如下:
易错点14:对指针偏转和神经元图解不清楚
典例32.8.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图甲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下图乙所示。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哪一个选项
A.
B.
C.
D.
【命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题图显示的是膜内与膜外的电位差,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为负值,说明A端(膜内侧)连记录仪的正极,B端(膜外侧)连电流表的负极;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时,A、B都表现为正电位,A、B的电位差为0,给以适宜刺激后,兴奋传到A,A处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仍然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记录仪正极处是负电位,记录仪负极处是正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负值;当兴奋传过A后,未达到B之前,A、B两点均为静息状态,两点的电位差为0,当兴奋传至B时,B处表现为外负内正,A处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记录仪正极处是正电位,记录仪负极处是负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正值,兴奋传过B以后,A、B是处于静息电位状态,A、B两点的电位差又恢复为0。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
易错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到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易错点15:混淆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增长倍数λ的理解
典例33.下图甲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
B.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
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
【试题分析】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A正确;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B正确;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C正确;图乙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D错误。
【答案】D
易错分析:对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增长倍数λ的理解
(1)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0增长到末数量N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分别为: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
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
(3)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考前警示篇4】—2017年高考生物选修命题趋势分析
新课标卷全国理综卷生物试题总分90分,包括6道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还有2道选考题(二选一)。下面主要就新课标卷选修部分在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的出现情况进行一些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期望找到2017年高考对选修部分的命题方向,对提高成绩有所帮助。
(一)近年高考真题特点
1.高考试题的知识点分布较为集中
表1:2014—2016高考新课标卷生物选修1部分真题知识点分布特点
年份
知识点分布
2014
2015
2016
新课标Ⅰ卷
新课标Ⅱ卷
新课标Ⅰ卷
新课标Ⅱ卷
新课标Ⅰ卷
新课标Ⅱ卷
新课标Ⅲ卷
微生物的利用
微生物的分离
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微生物的分离
微生物的的培养和应用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
果酒果醋的制作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胡萝卜素的提取
表2:2014—2016高考新课标卷生物选修3部分真题知识点分布特点
年份知识点分布
2014
2015
2016
新课标Ⅰ卷
新课标Ⅱ卷
新课标Ⅰ卷
新课标Ⅱ卷
新课标Ⅰ卷
新课标Ⅱ卷
新课标Ⅲ卷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技术
基因工程的技术
蛋白质工程
基因工程的技术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克隆技术
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胚胎工程
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生态工程
从表1、表2可以直接看出,新课标全国卷对选修1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的利用、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和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三个方面,其中微生物的分离考查频次最高;对选修3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和胚胎工程三个方面,其中基因工程的技术和蛋白质工程考查频次最高。
2.选修试题结合必修知识考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选修一常联系考查的必修内容
【典例1】(2015新课标Ⅰ卷39题节选)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
℃、40
℃、45
℃温度下降解10
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
mg、1
mg、6
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________℃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________℃设计后续实验。
【命题分析】该题在考查微生物的应用的同时,考查了探究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
【备考提示】利用微生物可以生产人类需要的物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细胞内具有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高考试题在考查微生物的利用时可以联系到必修部分有关酶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选修1与必修联系的紧密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选修一内容
与必修联系的知识点
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等
微生物的利用
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等
胡萝卜素的提取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及光合色素的作用等
(2)选修三常联系考查的必修内容
【典例2】(2015新课标Ⅰ卷40题)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_______,以其作为模板,在_______的作用下合成_______,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 。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获取及免疫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备考提示】以具体的生物(如病毒、酵母菌等)或生理过程(受精作用、细胞融合等)为载体,将必修和选修内容综合起来考查。
【典例3】(2015新课标Ⅱ卷40题)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________进行改造。
(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________基因或合成________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________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
________。
(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________进行鉴定。
【命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工程和中心法则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备考提示】考查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时,常常结合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中心法则等相关知识。
【典例4】(2014新课标Ⅱ卷40题)植物甲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其耐旱性与某个基因有关。若从该植物中获得该耐旱基因,并将其转移到耐旱性低的植物乙中,有可能提高后者的耐旱性。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上,基因组文库含有生物的   基因;而cDNA文库中含有生物的    基因。
(2)若要从植物甲中获得耐旱基因,可首先建立该植物的基因组文库,再从中   所需的耐旱基因。
(3)将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植物    的体细胞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得到再生植株。要确认该耐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    是否得到提高。
(4)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子代中耐旱与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3∶1时,则可推测该耐旱基因整合到了h!ttp://www.wln100.c!om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填“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命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和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并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备考提示】转基因过程中,基因进入细胞后最终定居的位置不同,其传给子代过程中遵循的遗传规律不同。如果定居细胞质,则只能通过母体传给子代;如果定居细胞核常染色体上,则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如果定居细胞核性染色体上,则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选修3与必修联系的紧密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选修三内容
与必修联系的知识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过程等
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表达、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等
蛋白质工程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中心法则等
细胞工程
生物膜的结构、细胞增殖等
受精作用与胚胎早期发育
减数分裂、细胞分化等
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
生态工程的实例及发展前景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2017年对选修部分的总体备考建议
通过对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卷对选修内容考查的分析,预计2017年的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对选修部分的考查在内容上仍将集中在微生物的利用、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和胚胎工程六个个方面;考查形式极有可能还以必修+选修的综合模式进行。所以在备考的二轮、三轮阶段,考生要抓住重点内容,在复习选修内容的过程中,加强与必修知识联系的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遇到综合考查必修和选修内容试题时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从而考出水平,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生物备考重点考点记忆口决
1.减数分裂
  性原细胞做准备,初母细胞先联会;
  排板以后同源分,从此染色不成对;
  次母似与有丝同,排板接着点裂匆;
  姐妹道别分极去,再次质缢个西东;
  染色一复胞两裂,数目减半同源别;
  精质平分卵相异,其他在此暂不提。
2.碱基互补配对
  DNA,四碱基,A对T,G对C,互补配对双链齐;
  RNA,没有T,转录只好U来替,AUGC传信息;
  核糖体,做机器,tRNA上三碱基,能与密码配对齐。
3.遗传判定
  核、质基因,特点不同。
  父亲有,子女没有,母亲有子女才有,基因在细胞质;
  父亲有,子女也有,基因在细胞核;
  基因分显隐,判断要细心
  无中生有,此有必为隐;
  显性世代相传无间断;
  基因所在染色体,有常有X还有Y,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难逃,是X隐;
  父病女必病,是X显;
  传儿不传女,是伴Y;
此外皆由常。
4.原核生物的种类
  蓝色细线织(支)毛衣
  即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5.微量元素
  铁猛碰新木桶
  Fe
Mn
B
Zn
Mo
Cu
6.色素层析
  (从上到下)胡黄ab
7.植物有丝分裂
  前中后末由人定(各期人为划定)
  仁消膜逝两体现(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
  赤道板处点整齐(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处)
  姐妹分离分极去(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
膜仁重现两体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自己享受自己的精彩
----寄语高三考生
高考在即,我相信所有即将参加考试的同学都不轻松,随着日子的临近,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平和的心态是参加高考重要的保障,因此考前心态的调整是高考制胜的关键。经分析你们的心理压力有三:1.高三几次模考成绩不理想,感觉高考没希望,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从而心情低落,学不下去;2.几次模考自己成绩较好,但觉得自己上本二或重点大学没有把握而感到不安;3.部分学生因种种个人琐事的困扰,无法安心地学习,心情烦躁,恨不得马上参加高考。你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问题必须马上解决。同学们,高考是全国统考全省统一录取,往小里说我们面对的是全省的考生,其竞争力可想而知。高考不会因为我们烦躁、不安、学不下去而给我们降分录取,所以不被淘汰的唯一方法就是踏实对待每一天。具体做法:坐在自己的凳子上少说、多想、多学,这样你就觉得有收获;有收获你就有成就感;有成就感你就有信心;有信心你高考就会成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行百里者九十为半。我们深知高考越到最后的日子越关键,越能显出我们英雄的本色,越能显出我们大将的风度。以前我们不管有多少次成功和失败,都不足以说,因为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好。我们现在的应试状态至管重要。经过无数的考试和自己长时间的思考,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不至于我们在考前、考中情绪大起大落,从而正常或超水平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同学们!考前这段日子,愿你们珍惜每一天,充实每一天,收获每一天。不和他人比较,自己和自己比,天天有进步,做最好的自己,高考中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自己享受自己的高考精彩,自己享受自己的人生精彩。
【考前注意篇】
【考前注意篇1】—高考冲刺需要有正常心态
  调整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到最佳点是高考冲刺阶段最为重要的一点。在这里给考生提供一点高考心理调节窍门。
窍门一
学点阿Q精神,学会微笑,进行积极自我心理暗示
   高考前,很多学生由于压力过大,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总担心考不好,对不起家长,老师等关心,支持自己的人,整天想到自己时间不够用、很多知识点没掌握好,好像满河都是滩等等。每当产生消极情绪时,考生要学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例如“我能行、我会考好的”、“我相信,只要努力了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吗”。人在充满信心时往往春风满面,面带笑容,昂首挺胸,走路步伐坚强有力,而人在丧失信心时往往愁眉苦脸、无精打采,步伐软绵,面带愁容。笑是使人充满信心的表现,是人内心快乐的外部表现,笑和人的信心体验是一致的,和人的自信心相互促进,自信心使人充满微笑,微笑使人更加充满信心,两者相互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建议考生学会微笑,经常微笑。学会发自内心的微笑,信心就会在心中滋长起来,还建议考生每天对着镜子开心地笑几次。千万不要在高考前受到消极暗示较多,那样不利于增强自信心。切记,切记!
窍门二
要“头脑简单”
不攀比,不迷信
   备考关键时刻,尽量不要想“考不好怎么办?其他人会不会取笑我?父母老师会不会怪我?”,在结果没出来之前不要自己吓自己,越是到备考关键时刻,越要除去杂念,要“头脑简单”,尽量静下心来好好复习。考生之间不要相互攀比,只要能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就意味着高考成功,攀比只能挫折自己的信心,挫伤自己高考的积极性,有些考生会因为他们听见了什么或者身体有什么感受。这些将对他们考试发生影响,形成消极暗示,影响情绪,影响信心。什么听到不吉之兆的乌鸦叫了,梦见什么不祥之物啊等,预示着高考可能会失利,其实这都是不可相信的东西,实际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来控制考生的命运,考生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高考全凭考生的学习实力和心态来决定的。至于模拟考试的成绩和排名,不要太看重,更不要和别人比较,做好自己的查漏补缺工作就行。也不要有侥幸心理,指望考试能超常发挥。
窍门三
以课本为本,查漏补缺增强实力
   高考前的复习以课本为本,对照每一科所有的课本的目录,回顾每一章节的学习内容,看看哪些内容已经彻底掌握,哪些内容还需好好复习一下。对于模棱两可的知识点要重点学习,对于非常陌生的知识点就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考生信心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只有学习有实力高考才会有信心。因此,考生在备考冲刺阶段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知识的网络体系,查漏补缺,确实把自己的学习实力增强一步,提高一步,这样来讲就有利于考生信心的增强。信心越足,压力越小。
窍门四
学会减压,多交流
   不少考生当高考信心不足的时候,把自己的心事憋在心里,越想越失去信心。其实,这个时候最好主动与同学、朋友,老师、家长多交流,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把自己内心的苦衷倾诉出来就会得到心理上压力的释放,老师、同学、家长再给你一点安慰,鼓励和支持,就有助于改变信心不足的状态。建议考生在信心不足的时候,摆正心态,看看那些高考非常成功的和状元们介绍经验的文章,他们是怎么在没有信心的状态下从挫折中走出来的,对考生解决信心问题会很有好处。
窍门五
量体裁衣,订立适当的高考目标
  
考前定目标,是不少考生要做的一件事,但要量体裁衣,订立适当的高考目标,考生要根据自己高三以来的考试成绩,特别是一模(诊),二模(诊)的考试成绩,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学习实力,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考生如果把高考目标定得过高就会为难,为达到目标而产生考试焦虑,影响考试发挥,考生把高考目标定的太低也会影响考生潜能的发挥。
窍门六
调好生物钟和身体状态
 
在最后冲刺阶段,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作息要规律,保证良好的睡眠。对于习惯挑灯夜战的学生而言,晚上学习时间应适度缩短一点,要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及打疲劳战。如果考生之前是晚上一两点睡觉,现在可适度调整到十一二点左右,很多考生搞疲劳战术,学习时间很长,特别是晚上搞到12点,甚至是一点、二点。这样使考生精疲力竭,使考生第二天无精打采,这种疲劳烦躁的心情会使人信心减弱。而考生安排好作息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既重视学习时间又重视学习效率,这样考生就有一种生物节奏感与心理节奏感,就有利于增强信心,减轻压力
窍门七
合理调动自己的潜能
1.科学用脑
(1)看、听、读、做(题)交替进行;
(2)学习一段时间后,适当休息一下。
2.按照记忆规律和生物节律来组织复习
(1)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
(2)分散复习:适宜在复习内容难,缺乏兴趣,容易疲劳时使用。
(3)间隔复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要注意间隔复习,间隔时间是先短后长。
(4)生物节律:精力充沛时用来复习有难度的部分,轻微疲劳时,用来复习容易的部分。
(5)过度学习:复习量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3.讲究目标策略:
根据自己各科的基础和学习现状,制定相应不同的分数目标,有策略地复习。
4.认清自己的学习风格:
明白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一样,不要盲目与他人比较,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最重要。
有的人是视觉型,有的人是听觉型,有的人感觉型。视觉型的人往往对图像的记忆最好,而听觉型的人对声音的记忆和理解最深刻,感觉型的人对可触可感的内容记忆最佳。如何检索自己是哪个知觉类型呢?比如,我说“咖啡”,你想到的是什么呢?是一杯冲好的冒着热气的咖啡的景象;还是你倒咖啡时那种轻轻流动的声音呢?或是你喝咖啡时的嘴唇吧嗒的声响呢?或是咖啡的颜色吸引了你,还是那浓郁的香味让你陶醉呢?如果你的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一副景象,你的眼球是往上动,那么你就是视觉特征的人;如果你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某种声音,你的眼球是直视前方,那么你就是听觉型的人;如果你的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某种感觉,眼球是向下,那么你就是感觉型的人。视觉型的人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让复习的内容可视化,将复习内容转换成一副副图象,这样就可以很快地记忆下来。听觉型的人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将复习的内容转换成声音,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强记忆。感觉型的人就可以通过增添复习内容的可感性来强化记忆。
5.必要时借用外力:向他人请教。
6.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如走路时、睡着前用来记忆或回忆单词、公式等需背诵的知识等。
   让每天都成功。也许我们偶尔会失败,甚至想放弃,但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这一切终究会过去,生命每天都是新的,今天我们将度过一个全新的生命,让我们共同度过每一个愉快的一天!
【考前注意篇2】—高考最后几天,该做些什么?
可以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层面去进行。
从智力因素层面考虑:
一、看试卷和做过的错题,反思和总结解题方法,规范思维模式
最后几天,同学们不要再一味做题,除了老师发下来的信息卷之外,不要再自己找题做。而应该把每科以前做的试卷和错题拿出来反复看,回味解题思路和方法,让自己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时间越短,越不能浪费,越需要聚焦和投入,这时候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至关重要。提分的方向,来自高考模拟试卷和真题,你大致知道自己的分数了,现在从试卷中找出能提分的知识点和题型,看这些题型对应多少分数,一定要写出来,然后区分难易程度,从你觉得最容易的知识点和题型入手,解决了就有自信心,就能提升
分数。
  考生平时积存下来的错题集在这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