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贵州省安顺市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1.去年4月,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在国际政治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金砖国家已成为推动( )的主要力量。
A.世界多极化
B.世界共同体
C.社会信息化
D.亚太经合组织发展
2.“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
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这份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3.他的发明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直到今天,人们仍以他的名字作为计算功率的一种单位。他是( )
A.凯伊
B.哈格里夫斯
C.富尔敦
D.瓦特
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
A.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公布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C.通过了《共同纲领》
D.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5.下列人物的作品都与人文主义思潮有关的是( )
A.但丁与达 芬奇
B.列夫 托尔斯泰和贝多芬
C.莎士比亚和梵高
D.伏尔泰和毕加索
6.下列能够体现“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的史实是( )
①《联合国家宣言》
②《九国公约》
③慕尼黑协定
④《凡尔赛和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国共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两党关系演变中,实现再合作的原因是( )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A.日本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B.共产党改编红军停止了内战
C.国民政府改组缓和了矛盾
D.东北军和八路军实现了联合
8.小红问妈妈:“谁是您心目中最崇拜的人?”妈妈说:“你猜猜吧,他是我们的国父,也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小红应该说谁?他的贡献是什么?( )
A.孙中山
辛亥革命
B.毛泽东
参加中共一大
C.孙中山
戊戌变法
D.胡适
新文化运动
二、简答题(本题共两个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9.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化。
阅读下面图片,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那次战争的形势图?在这场战争后形成了哪一体系?
(2)图二反映的是什么战争开始?它的标志是什么?这场战争结束后世界又形成了什么格局?
(3)题中“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4)那么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局面怎样?
10.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很多国家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牢记这一惨痛的历史悲剧,不让历史重演,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请回答:
(1)为了共赴国难,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而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也联合起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中国把每年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因为在8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了一场滔天罪行,这一罪行是什么?
(3)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中国和欧洲战场的重大战役各一例。
(4)今年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日,她多次表示:德国之所以能回到国际社会,再次赢得尊重,原因首先在于德国敢于直面历史,这是修复与邻国关系的必要因素,对过去历史的清算是和解的前提。默克尔发表这些谈话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中日关系?
三、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
11.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允许部分地区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材料中“暂时退却”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2)材料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其中心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1861年2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强调说:“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并且一般情况下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3)亚历山大二世领导的这场改革是什么?有何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摘自(美国)帕尔默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4)题中使“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的事件是什么?强大起来的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什么罪恶事件?
材料五:19世纪60年代,中国有人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筹办夷物始末》同治朝第25卷
(5)材料反映了一场什么运动?提出了怎样的口号?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如何?
2016-2017学年贵州省安顺市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1.去年4月,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在国际政治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金砖国家已成为推动( )的主要力量。
A.世界多极化
B.世界共同体
C.社会信息化
D.亚太经合组织发展
【考点】OC:世界格局多极化.
【分析】本题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为依托,考查世界多极化.
【解答】在国际政治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金砖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冲击着美国的“一超”地位,已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力量.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就是金砖国家已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主要力量的体现.
故选A.
2.“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
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这份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考点】H6:《权利法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
【解答】据所学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通过这个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保证了议会的权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得以确立.1787年宪法是美国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都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
故选A.
3.他的发明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直到今天,人们仍以他的名字作为计算功率的一种单位。他是( )
A.凯伊
B.哈格里夫斯
C.富尔敦
D.瓦特
【考点】I1:第一次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以“他的发明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和“今天人们仍以他的名字作为计算功率的一种单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瓦特的历史贡献.
【解答】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机器获得了持续而稳定的动力,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瓦特这一单位名称首先在1889年被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第2次会议采用.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第11次会议采用瓦特为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直到今天,人们仍以他的名字作为计算功率的一种单位.
故选D.
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
A.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公布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C.通过了《共同纲领》
D.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考点】C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明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
故选A.
5.下列人物的作品都与人文主义思潮有关的是( )
A.但丁与达 芬奇
B.列夫 托尔斯泰和贝多芬
C.莎士比亚和梵高
D.伏尔泰和毕加索
【考点】H1:文艺复兴运动.
【分析】本题以但丁与达 芬奇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人文主义思潮.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解答】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人文主义为核心,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代表人物有但丁、达 芬奇和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冲击了教会的陈腐说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但丁与达 芬奇都与人文主义思潮有关.
故选A.
6.下列能够体现“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的史实是( )
①《联合国家宣言》
②《九国公约》
③慕尼黑协定
④《凡尔赛和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LC: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LB: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M1:绥靖政策和慕尼黑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重要会议的性质,属于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解答】《联合国家宣言》是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会议与史实,不符合“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的主题,据此可排除含①的ABC三个选项.
故选D.
7.国共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两党关系演变中,实现再合作的原因是( )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A.日本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B.共产党改编红军停止了内战
C.国民政府改组缓和了矛盾
D.东北军和八路军实现了联合
【考点】A5: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国共合作的有关内容.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实现再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故选A.
8.小红问妈妈:“谁是您心目中最崇拜的人?”妈妈说:“你猜猜吧,他是我们的国父,也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小红应该说谁?他的贡献是什么?( )
A.孙中山
辛亥革命
B.毛泽东
参加中共一大
C.孙中山
戊戌变法
D.胡适
新文化运动
【考点】94: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知道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解答】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所以孙中山有着“国父”之称.
故选A.
二、简答题(本题共两个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9.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化。
阅读下面图片,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那次战争的形势图?在这场战争后形成了哪一体系?
(2)图二反映的是什么战争开始?它的标志是什么?这场战争结束后世界又形成了什么格局?
(3)题中“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4)那么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局面怎样?
【考点】K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LB: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LC: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M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N3:苏联解体;O3: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O4: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OC:世界格局多极化.
【分析】(1)本题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势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一战及在这场战争后形成的体系.
(2)本题以“德国坦克在波兰前线”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这场战争结束后世界形成的格局.
(3)本题以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题中“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4)本题以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趋势及局面.
【解答】(1)观察图一可知,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英国是三国协约的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形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这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观察图二可知,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国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二战结束后,1949年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军事集团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事集团建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4)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苏联解体,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被打破,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故答案为:
(1)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两极格局”或者“东西方对峙”.
(3)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结束:1991年苏联的解体.
(4)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局面是“一超多强”.
10.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很多国家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牢记这一惨痛的历史悲剧,不让历史重演,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请回答:
(1)为了共赴国难,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而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也联合起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中国把每年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因为在8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了一场滔天罪行,这一罪行是什么?
(3)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中国和欧洲战场的重大战役各一例。
(4)今年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日,她多次表示:德国之所以能回到国际社会,再次赢得尊重,原因首先在于德国敢于直面历史,这是修复与邻国关系的必要因素,对过去历史的清算是和解的前提。默克尔发表这些谈话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中日关系?
【考点】M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A7:南京大屠杀;AA: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AB:百团大战;M6:二战的转折及重要战役;M9:诺曼底登陆;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如何处理中日关系相关知识的掌握.《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百团大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解答】(1)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三国及其附庸,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耦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加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超过30万.
(3)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4)据题干“今年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日,她多次表示:德国之所以能回到国际社会,再次赢得尊重,原因首先在于德国敢于直面历史,这是修复与邻国关系的必要因素,对过去历史的清算是和解的前提.”结合所学可知,默克尔发表这些谈话的目的是直面历史,修复邻国关系、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只要围绕日本应承认历史,彻底清除军国主义,做一个有责任的大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方面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2)南京大屠杀.
(3)中国:百团大战;欧洲: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4)直面历史,修复邻国关系、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承认历史,彻底清除军国主义,做一个有责任的大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三、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
11.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允许部分地区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材料中“暂时退却”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2)材料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其中心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1861年2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强调说:“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并且一般情况下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3)亚历山大二世领导的这场改革是什么?有何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摘自(美国)帕尔默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4)题中使“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的事件是什么?强大起来的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什么罪恶事件?
材料五:19世纪60年代,中国有人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筹办夷物始末》同治朝第25卷
(5)材料反映了一场什么运动?提出了怎样的口号?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如何?
【考点】L4:苏俄新经济政策;8A:甲午中日战争;91:洋务运动;JB: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JD:日本明治维新;LE: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苏俄、美国、俄国、日本、中国的近现代化探索,认真阅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解答】(1)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允许部分地区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中“暂时退却”指的是1921年列宁在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材料二“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中的“新的政策”是指罗斯福实施的新政;该政策“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其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3)根据1861年2月1日这个时间可知亚历山大二世领导的这场改革是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或1861年改革;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4)材料四”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题中使“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的事件是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罪恶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
(5)根据材料五中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和反复强调的自强等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故答案为:
(1)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罗斯福新政;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对工业的调整.
(3)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或1861年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4)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
(5)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2017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