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文博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文博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29 22: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文博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校每周都有一次升国旗仪式,每当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历史上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的事件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抗日战争的胜利
3.唇亡齿寒,中国人民深谙此中的道理,为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它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4.以下各项在抗美援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有(  )
①王进喜
②黄继光
③雷锋
④邱少云。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5.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
时间
开展地区
涉及人口
主要意义
1950~1952年冬
新解放区
3亿多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运动
C.西藏和平解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新中国建立之初,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8.一五计划中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这辆汽车的牌子是(  )
A.红旗
B.鞍山
C.解放
D.新生
9.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0.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中之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
A.1949年
B.1954年
C.1978年
D.1982年
11.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的新形式,并迅速在全国掀起公私合营的浪潮.“浪潮”是指
(  )
A.工商业的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合作化
1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的良好开端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一大
C.庐山会议
D.中共一大
13.“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
A.抗美援朝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4.20世纪60年代,他为了治理兰考县水涝、风沙、盐碱三害,亲自带队到灾区调查.洪水泛滥的时候,他站在齐腰深的洪水里,画出一张张水势流向图.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他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15.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
A.“大跃进”时期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16.季羡林先生关于文革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知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时的法律规定打死人并不算是违法
B.中国社会已经陷入了严重混乱的局面
C.我国的立法权已经掌握在造反派手中
D.“文革”使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7.邓小平说“: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因此制定的我党的思想路线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邓小平理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18.“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这场变革最早开始于(  )
A.城市
B.农村
C.工业
D.商业
20.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1.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下列城市中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
①香港
②深圳
③珠海
④厦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23.英国《金融时报》称:“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二次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邓小平南方讲话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24.“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歌中的“喜事”指(  )
A.新中国成立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一国两制”的提出
D.香港、澳门回归
25.《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6.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索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
①马红卫
②刘援朝③张跃进④王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
 
二.辨析题
27.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上述正确吗?为什么?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第28题9分,第29题9分,共18分)
28.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解决,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某某法》
材料二:
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材料三: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1)材料一出自哪部法律文献?
(2)材料二的改革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60年和1985年两次粮食产量发生巨大浮动的原因。
29.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图1)和平解放西藏签字仪式珍贵照片
材料二(图2)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材料三
1998年,全国已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1)结合所学的知识,写出材料一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2)结合所学的知识,写出材料二中澳门回归是哪一创造性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
(4)纵观上述材料和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30题9分,30题15分,共24分)
30.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联,结合对联回答问题。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1949年
(1)对联一的出现和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对联二: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1957年
(2)请写出对联二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哪项成就。
对联三: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1968年
(3)写出对联三反映的历史事件。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
(4)请写出80年代出现这种相对富裕情景的原因?(讲出一点即可)
31.从1976年1月到1997年去世为止,他共有8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有人称之为一个“令人讨厌的小个子”。有人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世界领袖。看下面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他第一次登上时代周刊,写出他的名字。
(2)图二中写着这么一句话“他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向中国。”请写出他“走向世界”的“窗口”,最终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3)图三中一边是许多人高举旗帜搞阶级斗争,贫困的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这一变化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样的转变有关?。
(4)图四是他最后一次登上时代周刊“下一个中国”,请写出同年发生的一件与中国有关的大事。
(5)请用一句话来描述他。
 
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文博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校每周都有一次升国旗仪式,每当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历史上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考点】C1: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解答】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故选D.
 
2.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的事件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抗日战争的胜利
【考点】C1: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解答】据所学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故选C.
 
3.唇亡齿寒,中国人民深谙此中的道理,为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它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考点】C3: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考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措施.重点把握抗美援朝战争.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唇亡齿寒”“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中国开始抗美援朝战争.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朝是紧邻,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故选D.
 
4.以下各项在抗美援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有(  )
①王进喜
②黄继光
③雷锋
④邱少云。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考点】C3: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以英雄人物为切入点,考查抗美援朝.
【解答】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涌现了邱少云、黄继光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王进喜、雷锋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故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5.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
时间
开展地区
涉及人口
主要意义
1950~1952年冬
新解放区
3亿多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运动
C.西藏和平解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C6: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有三亿一千多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为二亿六千四百万)尚未进行土地改革.根据《共同纲领》关于“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0年秋季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展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
故选B.
 
6.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C6: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地改革意义.
【解答】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土地公有制,③不正确.
故选B.
 
7.新中国建立之初,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考点】C3:抗美援朝;C4:土地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解答】1950年﹣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也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故选B.
 
8.一五计划中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这辆汽车的牌子是(  )
A.红旗
B.鞍山
C.解放
D.新生
【考点】C9: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取得的重要成就.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时期,鞍山钢铁公司、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相继建成投产.
【解答】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因此我国第一辆汽车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址在吉林的长春.
故选C.
 
9.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考点】C9: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
【解答】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以改变题干中的工业落后面貌.
故选D.
 
10.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中之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
A.1949年
B.1954年
C.1978年
D.1982年
【考点】C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分析】题干里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故选B.
 
11.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的新形式,并迅速在全国掀起公私合营的浪潮.“浪潮”是指
(  )
A.工商业的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合作化
【考点】C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对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解答】题干中的“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提供了关键信息.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
故选A.
 
1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的良好开端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一大
C.庐山会议
D.中共一大
【考点】CD: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的召开.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解答】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的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故选A.
 
13.“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
A.抗美援朝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考点】CE: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的现象.在1958年总路线的指引下,党中央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解答】“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表现了浮夸现象,根据所学可知,在1958年总路线的指引下,党中央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故选B.
 
14.20世纪60年代,他为了治理兰考县水涝、风沙、盐碱三害,亲自带队到灾区调查.洪水泛滥的时候,他站在齐腰深的洪水里,画出一张张水势流向图.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他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考点】CF: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取得的成就的认识.
【解答】焦裕禄,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革命烈士,干部楷模.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故选D.
 
15.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
A.“大跃进”时期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考点】CG: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解答】从题目中所反映的事物“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些事物均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而且文化大革命时期处于“疯狂的年代”.
故选C.
 
16.季羡林先生关于文革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知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时的法律规定打死人并不算是违法
B.中国社会已经陷入了严重混乱的局面
C.我国的立法权已经掌握在造反派手中
D.“文革”使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考点】CK: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教训.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的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的运动.
【解答】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各地造反派无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掀起夺取党政领导权的浪潮,党政机关受冲击,很快形成“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迫害;这是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典型.据题干描述“季羡林先生关于文革的回忆录”、“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革”运动使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故选D.
 
17.邓小平说“: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因此制定的我党的思想路线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邓小平理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考点】D1: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识记我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答】“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我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故选C.
 
18.“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考点】D1: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解答的关键是“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故选A.
 
19.“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这场变革最早开始于(  )
A.城市
B.农村
C.工业
D.商业
【考点】D2: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故选B.
 
20.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考点】D2: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包产到户”可以判断,当时我国正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选D.
 
21.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下列城市中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
①香港
②深圳
③珠海
④厦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D5: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设立.
【解答】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22.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考点】D3: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时对城市进行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对所有制、政企分开和分配制度三方面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由题干中给出的“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国有企业改革.
故选C.
 
23.英国《金融时报》称:“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二次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邓小平南方讲话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考点】D9: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国企改革出现创业高潮原因的认识.识记中国企业的三次创业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解答】据“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和已学知识可知,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原因分别是:1984年决定从1985年开始对国企进行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企业改革开始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催生了中国企业第二次创业高潮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催生了企业创业的高潮.
故选A.
 
24.“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歌中的“喜事”指(  )
A.新中国成立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一国两制”的提出
D.香港、澳门回归
【考点】E4: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港澳回归.
【解答】“紫荆开后白莲开”指紫荆花和白莲花所代表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澳门先后回归.
故选D.
 
25.《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考点】E4: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了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实现海峡两岸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其中包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故选D.
 
26.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索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
①马红卫
②刘援朝③张跃进④王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
【考点】CG:文化大革命;C3:抗美援朝;CE: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5: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字反映的史实及先后顺序,注意相关名字背后的事件.
【解答】①马红卫中的红卫出自文革,②刘援朝中的援朝出自抗美援朝;③张跃进中的跃进出自大跃进运动④王开放中的开放出自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
故选C.
 
二.辨析题
27.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上述正确吗?为什么?
【考点】D8: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明确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解答】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基本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
故答案为: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事件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第28题9分,第29题9分,共18分)
28.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解决,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某某法》
材料二:
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材料三: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1)材料一出自哪部法律文献?
(2)材料二的改革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60年和1985年两次粮食产量发生巨大浮动的原因。
【考点】C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A:三大改造;CE: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2: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2)本题考查生产资料的性质的变化;明确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生产资料的性质的变化.
(3)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解答】(1)据“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可知,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因此材料二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据“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可知,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的变化是由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85年粮食增长是因为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答案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由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
(3)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85年粮食增长是因为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9.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图1)和平解放西藏签字仪式珍贵照片
材料二(图2)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材料三
1998年,全国已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1)结合所学的知识,写出材料一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2)结合所学的知识,写出材料二中澳门回归是哪一创造性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
(4)纵观上述材料和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
【考点】E4:祖国统一大业;C2:西藏和平解放;E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以和平解放西藏签字仪式珍贵照片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
(2)本题以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澳门回归.
(3)本题以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本题属于自主发挥性试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据材料一“和平解放西藏签字仪式珍贵照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材料一的事件是指发生在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据材料二“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创造性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了澳门,建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3)据材料三“1998年,全国已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国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统一、民族关系和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故答案为:
(1)1951年.
(2)一国两制.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国家统一、民族关系和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30题9分,30题15分,共24分)
30.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联,结合对联回答问题。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1949年
(1)对联一的出现和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对联二: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1957年
(2)请写出对联二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哪项成就。
对联三: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1968年
(3)写出对联三反映的历史事件。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
(4)请写出80年代出现这种相对富裕情景的原因?(讲出一点即可)
【考点】C1:新中国成立;C9:一五计划;CG:文化大革命;D2: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1)本题以对联“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本题以对联“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
(3)本题以对联“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
(4)本题以对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为切入点,主要考查80年代出现这种相对富裕情景的原因.
【解答】(1)据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1949年”可知,对联一的出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关.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主人.
(2)据对联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7年”可知,对联二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1957年10月,全长1700米的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连接了南北交通,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
(3)据对联三“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1968年”可知,对联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大串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迅猛发展.
(4)据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可知,80年代出现这种相对富裕情景的原因是在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负盈亏.这样,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故答案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
(3)文化大革命.
(4)在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从1976年1月到1997年去世为止,他共有8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有人称之为一个“令人讨厌的小个子”。有人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世界领袖。看下面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他第一次登上时代周刊,写出他的名字。
(2)图二中写着这么一句话“他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向中国。”请写出他“走向世界”的“窗口”,最终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3)图三中一边是许多人高举旗帜搞阶级斗争,贫困的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这一变化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样的转变有关?。
(4)图四是他最后一次登上时代周刊“下一个中国”,请写出同年发生的一件与中国有关的大事。
(5)请用一句话来描述他。
【考点】D5: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D1: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E4: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1)本题以他第一次登上时代周刊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邓小平.
(2)本题以“他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向中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走向世界”的“窗口”而最终形成的开放格局.
(3)本题以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转变.
(4)本题以最后一次登上时代周刊“下一个中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同年发生的香港回归.
(5)本题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贡献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邓小平的评价.
【解答】(1)观察图一并就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是邓小平第一次登上时代周刊.
(2)据所学知识可知,“走向世界”的“窗口”是指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后批准海南建省并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92年以来,又决定对外开放一批边疆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等.这样,中国就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3)图三中一边是许多人高举旗帜搞阶级斗争,贫困的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这一变化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关.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4)观察图四,图四是邓小平最后一次登上时代周刊“下一个中国”,这发生在1997年.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成功收回了香港,建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5)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故答案为:
(1)邓小平.
(2)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3)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4)香港回归.
(5)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017年5月28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