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29 22:2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的“河”是指(  )
A.都江堰
B.丝绸之路
C.隋大运河
D.秦长城
2.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5.“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  )
A.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6.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7.朱德“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中,“诗圣”指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杜牧
8.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9.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0.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岳飞抗金
D.靖康之变
11.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通过黄袍加身夺得政权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宋太祖
13.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
A.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B.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14.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15.假如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宋朝,你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A.吃占城稻米饭
B.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
C.品评《清明上河图》
D.看到回族人用纸币购物
16.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史书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反映了(  )
A.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
B.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C.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元代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17.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18.元朝时,我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时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蒙古族
B.女真族
C.回族
D.藏族
19.西藏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元朝设置(  )管理西藏。
A.西域都护
B.三司
C.巡检司
D.宣政院
20.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21.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23.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
A.《金刚经》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史记》
24.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C.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5.【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贞观年间,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整顿政治,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政治。为唐朝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 杜甫《忆昔》
材料三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
﹣﹣宋
赵普
材料四(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也”。
(1)材料一在他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唐太宗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的一个什么盛世?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3)材料三中针对赵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4)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什么?忽必烈为了加强对疆域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26.【创新篇: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妇幼创新精神。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发明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
﹣﹣唐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一、二提到的“第五大发明”指的是什么?这种措施造成了什么影响?
27.【交流篇:文化贸易发展】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一(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诗
材料三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四
宋代,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中国同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是北宋治平年间收入的三倍。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鉴真东渡去了哪里?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去哪里“求知”?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28.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进行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
【史料呈现】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如图1所示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
如图2所示
材料四
如图3所示
【问题探究】
(1)材料一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3)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的主要事迹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联系?
(4)材料四体现了元朝怎样的历史趋势?
【活动总结】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的“河”是指(  )
A.都江堰
B.丝绸之路
C.隋大运河
D.秦长城
【考点】53: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以诗歌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解答】“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意思是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可是大运河至今发挥着沟通南北的作用.
故选C.
 
2.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考点】57: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太宗善于纳谏.
【解答】题干材料直接说明了魏征和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这表明唐太宗善于纳谏.魏征以敢于直谏著称,他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故选C.
 
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5D: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依据题干“唐朝科举”看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和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从“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科举制不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故可排除②.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在题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B.
 
4.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考点】5F: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史实.
【解答】题文中A.遣唐使来华、B.鉴真东渡日本、C.玄奘西游天竺都属于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内容,D.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
故选D.
 
5.“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  )
A.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考点】5F: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要牢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史实及其历史意义.
【解答】材料中“贵主”是指文成公主,“贵主和亲”是指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B正确;金城公主嫁给的是尺带珠丹,所以A不符合史实;“一半胡风似汉家”说明随着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吐蕃族的风俗、文化等受到唐朝较大的影响,因而可以排除C;和亲政策是唐朝稳定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手段,D错误.
故选B.
 
6.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5E: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此题根据题干中史料所包含的“商店”、“出售”等词语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题干内容中有“商店”、“出售”、“卖之”几个词语,可以判断史料说明的是商业的繁荣.
故选B.
 
7.朱德“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中,“诗圣”指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杜牧
【考点】5J: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诗的知识点,应把握杜甫的成就.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结合所学知识:“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1957年朱德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写的一副对联.杜甫的诗,有的气魄雄厚,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故选B.
 
8.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考点】59: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
【解答】唐代中央有三省即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就一分为三了,便于皇帝加强集权.所以钱穆说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郡县制是地方上的政治制度,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内阁是宰相被废除后实行的一项制度.
故选C.
 
9.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
【解答】如图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宋朝时,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由此可以看出,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故选C.
 
10.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岳飞抗金
D.靖康之变
【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以澶渊之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金和议.
【解答】据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澶渊之盟后.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A.
 
11.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67:南宋和金的对峙.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知识点,应把握两宋时期并立的政权名称.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
故选C.
 
12.通过黄袍加身夺得政权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宋太祖
【考点】63: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分析】本题以陈桥兵变为切入点,考查北宋建立.
【解答】依据所学,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故选D.
 
13.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
A.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B.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考点】6K: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6J:活字印刷术的发明;6N:宋词和元曲.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文化.
【解答】A.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
B.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宋朝是我国词创作的繁荣时期.
故选B.
 
14.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考点】58: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5B:开元盛世;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两个繁荣治世局面出现在唐朝,“玄奘西游”也出现在唐朝,反映了当时对外开放,唐朝的突出特点是繁荣与开放.
故选D.
 
15.假如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宋朝,你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A.吃占城稻米饭
B.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
C.品评《清明上河图》
D.看到回族人用纸币购物
【考点】6H: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不同历史的史实,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回顾所学可知:宋朝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我国江南推广;宋朝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清明上河图》属于北宋张择端作品.唯独D不是宋朝开始出现的﹣﹣元朝时,原先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我国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故选D.
 
16.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史书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反映了(  )
A.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
B.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C.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元代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考点】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认识.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
故选C.
 
17.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解答】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江南地区开发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的政权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北方战乱频繁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故选A.
 
18.元朝时,我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时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蒙古族
B.女真族
C.回族
D.藏族
【考点】6H: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解答】元朝时,原先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我国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故选C.
 
19.西藏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元朝设置(  )管理西藏。
A.西域都护
B.三司
C.巡检司
D.宣政院
【考点】6F: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时巩固统一的相关措施.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域都护是西汉设置的管辖今新疆地区的机构;三司是明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元朝时的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故选D.
 
20.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考点】6F: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故选C.
 
21.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36:文景之治;58: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5B: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解答】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和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当时的统治者都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D.
 
22.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考点】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唐代对外贸易的繁盛.大食在今阿拉伯半岛等地;波斯萨珊在今伊朗;东罗马以今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为中心.
【解答】A、唐代有自己的统一货币,如开元通宝等;
B、中国古代虽然流通金银,但没有自己铸造的金币、银币,用的铸币主要是铜钱,还有部分铁钱;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萨珊、东罗马的金币、银币流通到中国;
D、图片能证明唐代与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朗等交往密切,但不能证明与日本、新罗的交往.
故选C.
 
23.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
A.《金刚经》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史记》
【考点】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大唐西域记》的相关知识.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联系所学可知,贞观年间,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故选B.
 
24.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C.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考点】53: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
【解答】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5.【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贞观年间,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整顿政治,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政治。为唐朝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 杜甫《忆昔》
材料三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
﹣﹣宋
赵普
材料四(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也”。
(1)材料一在他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唐太宗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的一个什么盛世?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3)材料三中针对赵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4)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什么?忽必烈为了加强对疆域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考点】58: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5B:开元盛世;63: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6C:成吉思汗统一蒙古;6F: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生活较为稳定,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本题考查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统治被称为“开元盛世”.
(3)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
(4)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和忽必烈加强对疆域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忽必烈建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答】(1)本小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唐朝是在隋末农民战争中趁乱建立起来的,唐太宗在征战中意识到农民起义的可怕力量,他亲眼看见了强大的隋王朝被迅速的摧垮,所以即位后他贵为最高统治者从中汲取了教训,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如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法律上,颁布《唐律》;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开创的科举制;用人方面,虚怀纳谏、选贤用能;革除了隋朝的统治弊政,使得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生活较为稳定.由于他的统治年号贞观,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本小题考查的是唐玄宗的统治.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主要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统治被称为“开元盛世”;出现这一盛世局面与唐玄宗任用贤臣、改革政略、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等措施有关.
(3)由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4)据所学可知,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经济:推行重农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还命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文化上,元朝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儒学,中央设立国子学,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势.
故答案为:
(1)贞观之治;措施:①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②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③法律上:颁布《唐律》.④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开创的科举制.⑤用人:虚怀纳谏、选贤用能
(2)“开元盛世”;
唐玄宗;措施:①改革政略;②整肃吏治;③发展生产.
(3)控制军权;强化君权;集中财权.
(4)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政治: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经济:推行重农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还命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文化:元朝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儒学,中央设立国子学,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势.
 
26.【创新篇: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妇幼创新精神。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发明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
﹣﹣唐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一、二提到的“第五大发明”指的是什么?这种措施造成了什么影响?
【考点】5D: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的创建和影响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根据材料一可知,第五大发明指的是“中国古代发明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即科举制度.隋朝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本题要论述科举制对于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以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科举制;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④佼佼者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为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27.【交流篇:文化贸易发展】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一(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诗
材料三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四
宋代,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中国同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是北宋治平年间收入的三倍。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鉴真东渡去了哪里?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去哪里“求知”?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考点】5F: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1)本题以
唐太宗的话语为依托,考查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
(2)本题以郭沫若诗为依托,考查的是鉴真东渡的知识.
(3)本题以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话语为依托,考查的是玄奘西行的知识.
(4)本题以宋代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史实为依托,考查的是宋朝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解答】(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一(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3)据材料三“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初年,玄奘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
(4)据材料四“宋代,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是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据材料“宋代,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中国同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是北宋治平年间收入的三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蓬勃发展表现为在重要港口设三蕃:蕃坊、蕃市、蕃学.政府专门设立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故答案为:
(1)开明的民族政策.
(2)日本;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3)玄奘;天竺.
(4)原因: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表现:在重要港口设三蕃:蕃坊、蕃市、蕃学.政府专门设立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28.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进行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
【史料呈现】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如图1所示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
如图2所示
材料四
如图3所示
【问题探究】
(1)材料一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3)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的主要事迹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联系?
(4)材料四体现了元朝怎样的历史趋势?
【活动总结】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考点】PG:材料解析题;5F: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63: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66: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6H: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政权的建立、金政权和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
(2)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
(3)本题考查岳飞抗金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关系.
(4)本题考查回族的形成.
(5)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解答】(1)仔细观察图1《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可知,①政权是宋朝,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为东京,史称北宋;②政权是金政权,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在会宁称帝,建立金.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2)据材料“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3)据材料可知,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是岳飞,他所领导的抗金斗争,使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必要条件.
(4)据材料可知,材料四体现了元朝民族融合的趋势,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吾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历史发展趋势.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围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作答.
故答案为:
(1)赵匡胤,女真族;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答民族政权并立不得分)
(2)开明的民族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岳飞;他所领导的抗金斗争,使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必要条件.
(4)民族融合的趋势或回族的形成.
(5)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言之有理即可)
 
2017年5月28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