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隆中对》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
陈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3、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背景音乐——黑匣子组合演唱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在三国的星空中,刘备和诸葛亮是两颗璀璨的明星。今天,就让我们赴隆中,去茅庐,拜千古英雄,赏安定天下之对策。
1.首页:背景图片:解题:隆中对:隆,读lóng;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回答,应对;隆中对:诸葛亮的“建国方略”。
2.请在地图上找到隆中位置……但也有人认为“三顾茅庐”
之地在河南南阳的卧龙岗,根据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介绍一件趣事——一场“官司”打了一千多年,至今双方仍在论争:
“三顾茅庐”
之地在何处?是在湖北襄阳的隆中,还是在河南南阳的卧龙岗?从晋代以来争论了一千多年。
清代,襄阳籍的顾嘉蘅任南阳知府,为了平息争论,在南阳武侯祠题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但这种和稀泥的态度并未使争论断绝。
1988年更换新教材,《隆中对》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当时湖北襄樊市的领导认为这是他们的一大损失,于是派专人连续5次进京活动,甚至市长亲自出马。终于,2001年10月,《隆中对》与《出师表》一起,重新编入初中语文课本,而且《隆中对》注释:“隆中,地名,现在湖北襄樊。”《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注释:“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
消息传出,襄樊人欢欣鼓舞,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再有襄阳、南阳之争了。”但这又激怒了南阳人,于是南阳人开展了一个“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请求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将《隆中对》改为《草庐对》,将《出师表》注解纠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河南南阳市”。
襄阳、南阳两地都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是在己方,他们还似乎还为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展开了一场的竞赛(图片襄阳古隆中、南阳卧龙岗;双方都有建有规模宏大的武侯祠(图片:襄阳武侯祠、南阳武侯祠。),双方都有“三顾堂”(图片:襄阳三顾堂、南阳三顾堂),双方都有诸葛草庐(图片:襄阳诸葛草庐、南阳诸葛草庐)
4.诸葛亮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建筑,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成都(图片:成都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及供奉的诸葛亮塑像)。
现在,我们学习这篇打了一千多年官司的课文《隆中对》。提问:《隆中对》的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文学常识简介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写了为人称道的《出师表》。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
《三国志》叙事从东汉末年开始,主要记述魏、蜀、吴三国时期六十年的历史,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时代背景
: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摇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魏
、蜀
、吴
三国鼎立的形势。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
(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相继投靠孙瓒、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
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他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各地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建筑
请欣赏——
成都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湖北襄阳
诸葛亮铜像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陕西汉中诸葛亮墓
隆
中
对(隆:lóng),出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回答,应对
隆
中
对:诸葛亮的“建国方略”。
看图,请找出“隆中”所在位置:隆中(幻灯片出示)。
听读课文:音频朗读/flash朗读(任选一个)
注意:
1、字音、语气及感情。
2、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3、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的名字和地名。
朗读,正音
亮躬耕陇lǒng亩,好hào为wéi《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zhòng、乐yuè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颍yǐng川徐庶shù元直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tún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wǎng驾顾之。”
朗读,正音
由是先主遂suì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bǐng人日:“汉室倾颓qīngtuí,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ēn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chāngjué,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朗读,正音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shèng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yì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朗读,正音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
,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ài,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朗读,正音
益州险塞sài,沃wò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zhāng暗弱,张鲁在北,民殷yīn国富而不知存恤x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lǎn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róng,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jiàng
jiàng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dān食壶浆jiāng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朗读,正音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wù
复言。”羽、飞乃止。
解释词语
疏通文意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躬:亲自
耕:耕作
陇亩:田地
好:喜爱
为:唱
长:长
每:常常
自:自己
比:相比
于:与,和,跟
时:当时
莫之许:P194③就是“莫许之”。莫,没有谁。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承认,同意。
惟:只有
善:好
谓为信然:P194⑥说是确实这样。谓,说。为,是。信然,确实这样。
时:当时
屯:停驻
见:去见
器:器重,重视。
之:代词,他,指徐庶。
谓:告诉,对……说。
卧龙:指在深渊中潜伏还没有乘云飞天的龙。
岂:同“其”,句中语气词,表疑问。
就:P194(12)接近,趋向。
屈致:P194(13)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屈,委屈。
宜:应当。
枉:委曲。
驾:车马。
顾:拜访,看望。
之:代词,他,指诸葛亮。
难句翻译:时人莫之许也
按现代汉语语序应是:时人莫许之也。
当时的人们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可以提前。
难句翻译:君与俱来
应是“君与(之)俱来”的省略。
请你和他一起来。
难句翻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只可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三国地图
请找出新野
新野(幻灯片出示)
翻译: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作,喜欢唱《梁父吟》。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们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原文: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译文: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元直与诸葛亮友好,说是确实这样。
原文: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文:当时刘备停驻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
原文: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文: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由是:因此。
遂:就。
诣:拜访。
几:总共。
乃:才。
因:于是、就此。
屏:命人退避。
倾颓:崩溃,衰落。
窃命:盗用皇上的政令。
蒙尘:蒙受风尘。
度:估量。
信:伸,通“伸”,伸张。
于:介词,在。
遂:于是,就。
用:因此。
猖獗:崩溃,衰败。
犹:还。
已:停止。
君:你。
谓:认为。
计:计策。
安:怎么。
出:产生。
翻译:
难句翻译: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
难句翻译: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然志犹未已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
相关背景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汉朝的统治者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帝遭难出奔。
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长安,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许昌。
原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文: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原文: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了,奸臣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遭难出奔。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要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是缺乏智谋,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看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郡者不可胜数sh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已:通“以,表示时间的限制
并;一齐,一同。
胜:全,尽
比:相比
于:与,和
名;名声
而:而且,并且
然:但是
遂:最终
克;战胜
非惟:不仅仅
抑:而且
人谋:人的谋划
已:已经
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
诚:的确,确实
争锋:争强,争胜
翻译:
原文: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文: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杀死少帝刘辩,独掌大权以来,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占领州郡的人数也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气低微并且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最终能战胜袁绍,从弱者成为强者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以跟他争强争胜。
相关历史背景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袁绍集团在董卓被消灭后是北方最大的军事势力,拥有冀、青、并、幽四州。当时袁绍有数十万众,而曹操兵力不满万,粮亦不足。但官渡一战曹操听从谋士许攸的意见,烧掉了袁绍的粮车。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判绍降操,劝操偷袭袁绍的粮仓,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亲自率兵出击,结果大胜。在这次战役后,曹操又用了七年时间,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aì,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据:占据。
世:代。
国:地势。
附:归附。
贤:德高望重的人。
能:有才能的人。
为:介,被。
用:利用。
为:作为,当作。
图:谋取。
据:占据。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连:连接。
通:通往。
武:兵。
国:地方。
而:可是。
殆:大概。
所以:用来。
资:资助,给予
岂:同“其”,句中语气词,表疑问。
翻译:
原文: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地方,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利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
原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荆州北面占据汉水中下游一带,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会,西面通往巴蜀,这是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不能守住,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您的,您愿意得到它吗?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险塞:地势险要
因:凭借。
成:创建,成就。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而:连词,表转折,却。
存恤:爱抚;爱惜。
既:是。
胄: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
著:传扬。
总揽:广泛地罗致。
若:如果。
其:代,指荆益两州。
岩阻:形势险要的地方。
和:和好。
诸:众,各。
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
抚:安抚。
外:国外。
内:国内。
修:修理;整顿。
政理:政治。
变:变化。
则:就。
将:大将。
将:带领。
身:亲自。
出:出征。
于:到。
孰:谁。
箪:用箪盛。
壶:用壶盛。
以:来。
诚:果真。
如:像。
是:这样。
则:那么。
兴:复兴。
说文解字;夷
由一个“大”和一个“弓”组成。“大”是人的正面形。这个字表示人背着一张弓。
周代的“夷”,弓上还着一支箭。秦代省略了,只剩下人背弓。
表示打猎的人,即边远地方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已进入农耕社会时,他们还背着弓箭过着狩猎竹活。
翻译:
原文: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译文: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田野十分广大,这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的地方,高祖刘邦凭借它创建了汉朝的基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占据北方,人民兴旺国家富裕却不懂得爱惜。有智慧有才能的人想得到贤明的君主来治理。
原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译文:将军您是皇家的后代,诚信仁义传扬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人物,思慕贤人如饥似渴,如果占据荆、益两个州,守住形势险要的地方,西面和好各个少数民族,南面安抚各族人民,国外与孙权友好往来,国内修明政治;
原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等到天下有变,就命令一个上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攻,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部队,出征到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呢?果真像这样,那么您称霸的理想就可以实现,汉代就可以复兴了。
三国地图
请找出荆州、益州
新野(已显)
益州(出示)
荆州(出示)
汉代十三州地图
知道荆、益二州的位置了吗?
“天下有变”进军路线图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善:好
于是:从此
情:情意
日:一天天
悦:高兴
解:劝解
之:他们
孤:我
犹:如同,犹如,好像
愿:希望
诸:从,各
勿:不要
复:再
言:说
乃:才
止:停止
翻译:
原文: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刘备说:“好啊!”从此跟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不高兴,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孔明,就好像鱼有水一样。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停止(不说了)。
阅读理解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
并不“狂”。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远高于管仲、乐毅。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非凡。
2、徐庶为什么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将军宜枉驾顾之”
暗示诸葛亮有大才,不会轻易投靠刘备;
“就见”才能表现出刘备的诚意,才有可能感动诸葛亮并赢得他的信任。
3、先主“凡三往”,透露出什么信息?
(1)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2)从侧面烘托诸葛亮才能非凡。
4、“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
“奸臣”是谁?“主上”是谁?这句话指的是什么事?
“奸臣”——曹操;
“主上”——汉献帝。
这句话指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5、刘备的“信大义于天下”具体是指什么?
兴复汉室,统一中国。
6、对曹操为什么“不可与争锋”?
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
或:曹操占有“以弱为强”的“天时”与“人谋”。
7、对孙权,为什么“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8、为什么要先“跨有荆益二州”?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3)有“地利”和“天时”两方面的有利因素。
(“其主不能守”、“刘璋暗弱”属“天时”。)
9、“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
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10、史家称《隆中对》为“千古奇策”,老师认为这是诸葛亮制定的“建国方略”,请指出这一
“建国方略”分为哪几个步骤。
跨有荆、益两州——建立根据地,形成鼎足之势。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蓄力量,做好战略准备。
从宛洛、秦川二路伐曹——发起攻击,兴复汉室。
11、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是兴复汉室,成就霸业。
——由“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可知。
12、诸葛亮的“对策”可分为哪几个层?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分析形势——总说,以下分述。)
1.曹操比于袁绍,……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北据汉、沔……将军岂有意乎?
4.益州险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将军既帝室之胄……若跨有荆、益……汉室可兴矣。
(提出方略)
13、你怎样评价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千古奇策;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切实可行的建国方略。
拓展延伸
《隆中对》影响极大,后人评价极高。——请看成都武侯祠楹联:(你能理解其意思吗?)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近人游俊
三顾频烦天下事,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
下面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诸葛亮一生功绩,隆中对第一!
填歇后语
1、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3、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4、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阅读下面这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亮少有逸群(超众)之才,英霸(英雄)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表示诚意),厚相结纳(结交)。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听命)而备失势,众寡(兵力少)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一向)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称帝),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节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1、这段文字中哪几句话是写隆中对策的过程?它的写法跟《隆中对》有什么不同?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详略不同。
2、从这段文字看,“跨有荆、益”的方针是怎样实现的?
(1)亮……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2)权既宿(一向)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3)后备又西取益州。
点击理入:三国地图,请你找出本课相关地名。
文言现象积累
⒈一词多义
谓
谓为信然
说
谓先主曰
对……说。
君谓计将安出
认为
已
然志犹未已
停止。
自董卓已来
通“以”,表示时间的限制。
已历三世
已经。
信
谓为信然
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
同“伸”,伸张。
然
谓为信然
这样。
然志犹未已
但是,然而。
用
遂用猖蹶
因此。
贤能为之用
利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
国
此用武之国
地方
国险而民附
地势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国家
去国怀乡
国都
为
好为梁父吟
唱,呤唱。
谓为信然
是
以弱为强者
战胜
贤能为之用
介词,被
此可以为援
作为,当作
以
以弱为强者
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表结果,而
以向宛、洛
来
以迎将军者
表目的,以便。
因
因屏人曰
于是,就此
因之以成帝业
依靠,凭借
好
好为《梁父吟》
喜爱
外结好孙权
友好
情好日密
友好
犹
然志犹未已
还
犹鱼之有水也
好像
将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大将
率领
君谓计将安出
将要
出郭相扶将
挟持
⒉古今词义
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有意
古义,有某种打算,想法,故意。
今义,故意。
孤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孤立。
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
日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
遂用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猖狂,凶猛而放肆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可能,能够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古义: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南中国海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食),用箪盛(饭)。名词作动词。
壶(浆),用壶盛(浆)。名词作动词。
⒋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
信,通“伸”,伸张。
已,通“以”,表示时间的限制。
⒌句式
⑴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⑵省略句。
君与(之)俱来。
⑶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也”
(4)被动句。
贤能为之用。
(5)状语后置。欲信大义于天下。
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
同步精品练习
一、文学常识
《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著有《三国志》。
《隆中对》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安汉人______________家,所著《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______卷,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
答案:西晋;陈寿;三国志;陈寿;承祚;晋朝/西晋;史学;三国志;65;魏
蜀
吴
二、给加红色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hàowéi
乐毅:yuè
颍川:yǐng
徐庶:shù
先主遂诣亮:yì
屏人:bǐng
度德量力:duó
信大
义于天下:shēn
不可胜数:shèng
挟天子:xié
北据汉、沔:miǎn
此殆天:dài
不知存恤:xù
帝室之胄:zhòu
西和诸戎:róng
箪食壶浆:dān
三、解释下列加红加斜体的词语:
亮躬耕陇亩:亲自
田地
好为《梁父吟》:唱
时人莫之许也:当时
没有谁
承认,同意
谓为信然: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停驻
先主器之:器重,重视
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不可屈致:招致,引来
委屈,使之来
宜枉驾顾之:委屈
拜访
先主遂诣亮:拜访
凡三往:总共
乃见:才
因屏人曰:屏退,命人退避
汉室倾颓:崩溃,衰败
度德量力:估量
欲信大义:通“伸”,伸张
遂用猖獗:因此
失败
志犹未已:停止,罢休
自董卓已来:通“以”,表示时间的限制
豪杰并起:一同,一齐
不可胜数:尽,全
然操遂能克绍:战胜
非惟天时:不仅……
抑亦人谋也:而且也……
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确实
不可图也:图谋,谋取
此用武之国:地方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
资助,给予
天府之土:仓库
民殷国富:兴旺富裕
不知存恤:爱惜,爱抚
帝室之胄:后代
西和诸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
南抚夷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
内修政理:改善
政治
上将将荆州之军:率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
用壶盛浆
情好日密:一天天
四、翻译句子(一网打尽2000——2010全国各地中考《隆中对》句子翻译题)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文: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2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译文: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要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是缺乏智谋,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气低微并且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最终能战胜袁绍,从弱者成为强者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4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文: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以跟他争强争胜。
5.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荆州北面占据汉水中下游一带,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会,西面通往巴蜀,这是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不能守住,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您的,您愿意得到它吗?
6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译文: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田野十分广大,这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的地方,高祖刘邦凭借它创建了汉朝的基业。
7.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译文:等到天下有变,就命令一个上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攻,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部队,出征到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呢?
8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文: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
五.用文中句子回答问题
1.徐庶怎样向刘备举荐诸葛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诸葛亮怎样评价曹操、孙权?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诸葛亮怎样评论荆州、益州形势?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4.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5.刘备说明和诸葛亮关系的比喻句: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再见
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