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教学依据】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从合作探究的角度对语文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文章描写人物非常传神,性格鲜明,叙述语言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正义凛然,气势磅礴,是一篇训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材料。
2、文章塑造的唐雎这一人物形象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抗争,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使一切威逼利诱相形见绌。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同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感情,从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的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不因祸福避趋之”的传统美德,让他们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力量,砥砺意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学习唐雎的不畏强暴,自主自强的精神
2、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评价人物
3、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4、学习本文的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方式〗
1、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
因为是文言文,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能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为本文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章描写人物非常传神,则要求学生精读、品读,指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之妙。
2、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综合运用: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利用阅读反思与批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相互启发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学构思〗
一、检查预习,交流心得,引入新课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陈述自己喜欢的理由;引入唐雎,导入新课,新课。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疏通文意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分组讨论,提出疑点,师生共同探讨,疏通文意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简介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把握特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示,把握文章简洁传神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唐雎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唐雎的这种大意凛然的精神成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教学实录】
一、检查预习,交流心得,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一说你最喜欢他们其中哪一位,并根据你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理由。
生1:我喜欢秦始皇,喜欢他那雄吞六国,开拓创新的精神。他首次将全国分为36个郡县,这种制度延续至今;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规定隶书为全国的统一文字,统一了货币,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足以显现他的大气、才气与雄略之气。
生2:我喜欢文天祥,喜欢他的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当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南宋将领时,文天祥严正拒绝,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示他视死如归。
生3:我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豁达的性格,旷达的人生态度,将穷通起落看的十分平常,而且将这种快乐的种子散播到生活周遭。他被贬岭南,环境十分糟糕,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生4:我喜欢杜甫,喜欢他的“穷益且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操守,喜欢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
师:刚才同学们发言踊跃,可见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唐雎。
(点评:以学生欣赏的人物为话题,搭建学生表达心声的平台。通过学生的预习来建设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相互支撑。)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疏通文意
师:下面老师为大家范读课文,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的字音与节奏。
师:这时候老师领着大家一起读课文,请你读准字音与节奏。
师: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请大家认真听,然后指出他的优点与不足。(指名朗读读课文)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天下缟素”中的“缟”字读三声而不是读一声。
生2:“安陵均其许寡人”中的“其”字应重读。
生3:“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应用轻蔑的口吻来读。
师:请你为大家示范一下。
生3:“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师:读的很好,读出了轻蔑的语气。
生4:“轻寡人与”“与”字应拖长,突出威胁的语气。
生5:“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一句应提高音量,读出霸气。
生6:这一句也有威胁的语气。
生7:课文最后一句读的不能太快,要读出胆怯和心虚。
生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一句他读的不够连贯,不能突出唐雎的气势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点评:抓主语气强化朗读,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体验人物内心世界,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请读书的同学注意要读的有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好,我们请生9读唐雎,请生10读秦王,请生11读旁白,请生12读安陵君。
师:这几个同学读的不错,感情很充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大意,勾画出你理解有困难的语句。
师:这时候,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师:请各小组把你们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句子说出来,我们全班共同来讨论。
生1:我们不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中的“使人谓”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们?
生2:他们断句错误,应是“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意思是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生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值五百里哉?”中的“虽”是什么意思,“岂值五百里哉”是何意?
师:谁可以帮助他?
生5:“虽”是“即使”的意思,“岂值五百里哉”是说“难道仅仅用五百里地就能交换吗?”
师:现代汉语的虽作虽然讲,而这里作即使讲,注意这是一个古今意义有差别的词。
生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两个使字有区别吗?
生7:有区别,第一个使作派遣讲,第二个使作出使讲。
生8:“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和“许”是何意?
生9:“其”在这里可以作“一定”讲,“许”是“答应”的意思。
师:同学们理解的不错,有些词的意思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一记。
(点评:疑难共解,合作交流,扫清疑难词语对理解文本造成的障碍,同时培养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老师把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作一下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这场外交斗争。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1:战国末年,秦王要以五百里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又派唐雎出使秦国,经过激烈的口舌之战,秦王放弃了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计划。
师:大家认为他概括的完整吗?
生2:概括的不错,因为他用简洁的语言交待了这件事情的时间、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内容比较完整。
师: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了,请在此基础上,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生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的是他说的“请广于君”吗?
生2:秦王为何不直接攻打安陵,而需要易地?
生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和不同?
生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生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物的事?
生6:秦王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的吗?
师:刚才这些同学的问题提的非常好,就这些问题我们全班来一起讨论,请大家说说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生7:秦王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要骗取安陵君的土地,他说的“请广于君”,是骗人的把戏。
生8:秦王不直接攻打安陵是因为他认为安陵这么小的国家是一吓唬就会屈服的,安陵君会很快投降。
生9:秦王不直接攻打安陵是因为他认为安陵国君一定会上当。
生10:还因为他想不损失一兵一卒就轻易占领安陵,他还想为将来统一天下保存实力。
生11:安陵君拒绝秦王的理由与唐雎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只是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愿终守之,弗敢易”,而唐雎口气强硬“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简直就是要故意激怒秦王。
生1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生13: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威胁唐雎。
生14:唐雎讲这三个人物的事情是为了反驳秦王,给秦王施加压力。
生15:秦王前后矛盾的话正说明了秦王的虚伪,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现了他的假仁假义,,后又说“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表现了他的欺善怕恶、欺软怕硬。
(点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实际上一个暴露学生阅读期待、阅读惯性的过程。有效利用、不断调校,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四、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把握特点
师: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很深刻,那么这篇课文中的唐雎和秦王在你的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生1:唐雎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强大的秦国他不害怕,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他应对自如。
生2:唐雎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他敢在秦王面前“挺剑而起”。
生3:唐雎是一个机智、有辩才的人,当秦王威胁他天子之怒如何厉害,而布衣之怒如何不足惧时,他反应敏捷,马上举出专诸、聂政、要离的例子反驳秦王,并指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压倒秦王。
生4:唐雎是一个自主的人,他对秦王的欺诈行为有清醒的认识,不被秦王的假仁假义所蒙骗,也不为他的威逼而害怕。
生5:唐雎还是一个爱国的人,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
生6:秦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想一统天下。
生7:秦王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当唐雎“挺剑而起”时,他“色挠”并“长跪而谢之“。
生8:秦王是一个阴险、狡猾的人,他明明是想强占别人的土地,还假惺惺的说要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别人五十里地,并“请广于君”。
生9:秦王是一个虚伪的人,他说的“请广于君”,根本就是假话。
生10:秦王是一个残暴的人,“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就是见证。
生11:秦王是一个自大的人,他认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的都很准确,请同学们思考,你是从什么角度分析出这两个人物的这些性格的呢?请你举例说明。
生1: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看出他的贪生怕死。
生2:从人物的说话的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字突出秦王的霸道。
生3:从秦王前后矛盾的话语中知道秦王的虚伪。
生4:从唐雎的言语中我读到了他的善辩。
师: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要突出人物的性格就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话的语气等。除此以外,本文作者还用了一种非常鲜明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是什么呢?
生5:对比的方法,秦王和唐雎的对比,唐雎“挺剑而起”视死如归,秦王却“色挠”“长跪而谢之”贪生怕死,更显现出唐雎的大义凛然。
生6:还有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比较软弱,而唐雎的语气强硬,更显现出唐雎的自强精神。
师:这两个同学分析的很好,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运用对比及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点评:就主要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一定要基于文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师: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生1:“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话,也是温家宝总理的座右铭,与唐雎的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有相同的精神实质。
生2:在当今社会,唐雎的精神仍有意义。刘姝威就具有与唐雎类似的勇敢与大义凛然的精神,对于蓝田这个大集团,她的胜算不大,并且还有生命危险,但她为了正义,为了推动中国股市走上正轨,毅然坚持着这场悬殊对比的战争,并因这种浩然正气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生3:当我们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有唐雎的那种不畏强暴的精神,勇于和歹徒做斗争,不能贪生怕死,敢于维护正义。
生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的完整,要象唐雎那样有自主自强的精神。
生5:银行的工作人员面对歹徒的抢劫,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应该有不畏强暴的精神。
师:同学们的阐述都有道理。我想,即使是在平时的生活我们也应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人。
师: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及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表达方式表现人物形象。我们还与古人唐雎近距离的接触,一次次,我们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勇赴国难、视死如归所感动,为他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激励,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些精神能伴随我们共同成长,使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以弘扬,个性风采得以展示!
(点评: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
【教学反思】
1、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都能如此深刻,是我在准备这一课是没有想到的,当时我还设想了许多种引导学生思考的过度问题,在这里都没有用上,学生的表现很精彩,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让我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不要让学生被老师的担心束缚了手脚。
2、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意蕴和理趣。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作为一个外交官,面对其他强国对自己国家的险恶用心,你应怎样做?战国时代的唐雎以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答案。
二、新课:
师:让我们先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请大家来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日炽。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师:了解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听课文的录音,同时看大屏幕上的相关图片。听的时候注意朗读的停顿,并学生字。
师:哪位同学把这些生字注一下音?(大屏幕显示)
唐雎徒跣缟素
韩傀以头抢地色挠
学生A:我来。
师:我们来看他注的是否全对。(大屏幕出示答案)全对!大家来点掌声!
师: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一遍,注意朗读的正确停顿。
师:读的不错,其中两个地方需要注意:
虽/然:即使这样且秦/灭韩亡魏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以下三点:
(1)、读准字音。
(2)、正确断句。
(3)、四人一组疏通大意。
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
师:文章所记叙的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交战的双
方便是唐雎和秦王。从文中看出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看大屏幕上的提示,请大家四人一组探究。可采用“哪个地方表现谁怎样”的方式来说说。
生A:文中“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处,表现秦王阴
险狡诈,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
生B:“安陵君其许寡人”,没有商量的余地,表现秦王以强凌弱、骄横狂暴。
生C:“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害怕了,表现他外表虽然强大,但内心其实十分懦弱,即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师:大家表现很积极,总结得也很不错。请大家还用这种方法对唐雎的性格特点作以总结。
生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终守之”,此处表明唐雎已识破秦王
的伎俩,表现其有胆有识、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
生E:“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进一步揭穿秦王
的骗局,表达他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生F:“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今天大不了是一死,表现唐雎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师:真不敢相信大家说得这样好,看来同学们在预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让我们再次来认识唐雎和秦王。
生:看大屏幕显示:
秦王唐雎
阴险狡诈不卑不亢
骄横狂暴大义凛然
色厉内荏有胆有识
外强中干不畏强暴
师:了解了人物之后,大家觉得人物的对话应怎样来读哪?
生B:我觉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者,轻寡人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以上句子,读时应体现出秦王高高在上、以强凌弱的嚣张气焰。
生E:结尾处“先生坐!何至于此!”则应用柔弱语气,带讨好意味。
生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读出不卑不亢、大义凛然的意味。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读时应表现唐雎视死如归、一身凛然正气。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着重读第三节。谁愿意扮演唐雎?谁愿意扮演秦王?
生H:我来扮演唐雎!
生B:我来扮演秦王!
师:大家评价一下这两个同学读的怎样?
生E:扮演唐雎的同学读得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很到位。
师:大家觉得唐雎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1)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你应怎样做?
生C:大胆地指出他的错误行为,令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师:(2)日本总不愿承认侵华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对此,你想向日本政府说些什么?
生A:历史是不会被改写的,即使你们不承认,你们发动的侵华
战争及南京大屠杀也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生E:德国总理曾向二战中被侵略国的人民下跪致歉,你们日本政府难道不应向人家学习吗?
三、作业:
师:请大家课外搜集战国时期其他的有名的“士”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听。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我们这样读:这边三排同学读秦王,凡是秦王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这边三排同学读另一个阵营,凡是安陵君与唐雎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在读之前我请同学说说读安陵君与唐雎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沉着坚决。
师:两人可有区别?
生:安陵君语气弱一点,毕竟他对秦王还是比较害怕。
师:委婉一点,是吧。秦王呢?
生:强横。
师:是从头到尾的强横吗?
生:最后一节应该读出对唐雎的尊敬与害怕。
师:关于最后一节,有两个版本。大家看一下屏幕(出示文字:先生坐,先生何至于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先生。
师:大家小声读一下,比较一下多了一个词以后有什么不一样。
生:多了一个词感觉更显出了秦王的害怕。
师:重复一次可以感觉到秦王的哆嗦,是吧。现在请读秦王的同学选择一下,是读书上版本呢还是读屏幕上这个版本。喜欢屏幕版的举手。(出我料外的,只有3个人举手。)看来大家还是喜欢那个不怎么害怕的秦王,那我们就读书上版吧。
(学生分组朗读)
师:今天我们借这篇课文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我们以前一般用这样三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出示字幕,师读并略加解释):一,积累性阅读,
指以积累新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二,感受性阅读,指以感受文本的美与善为目的的阅读。三,理解性阅读,指以弄懂作品
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等为目的的阅读。这三种阅读方法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仰视)。问一下同学,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向作者学习的意思。
师:古人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无疑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一座高山,他们值得我们仰视。但如果我们只是仰视他们,那也不行的。后面那个同学说说,只用仰视的方法阅读,会有什么坏处?
生:那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生:缺少批判性。(学生读过我的教学手记,所以有此一答。)
生:古人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师:永远仰视,我们就只能永远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无法超越他们。我们要超越古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我们需要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出示文字)。它就是“批判、创造性阅读”。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解释这种阅读方法,第一句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说的,请刚才那个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生: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师:孟子告诉我们,对书要持什么态度。
生:半信半疑。
师:不错,对古人我们要保留一点怀疑。第二句话非常有名,大家一起念。
生(读):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牛顿
师:牛顿告诉我们,要取得伟大成就,需要吸收前人的知识,然后站上去,创造出比前人更伟大的文明。现在我们来学习批判性阅读。第一步,按照孟子的说法,我们需要怀疑与考证(出示文字)。怀疑谁呢?怀疑作者说的对不对,但在怀疑作者之前,我们需要先怀疑另一个人,一个站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出示文字:作者—
—读者),一个把作者的文章放到读者面前的人,这个人是谁?
生:编者。
师:不错。编者对我们帮助很大,大家可以看书,关于这篇文章,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帮助——有课文前面的话,里面介绍了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还有很多很多的课下注释。编者是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道(学生答:桥梁)。不错,是一道桥梁。但编者也是人啊,他也会出错,一旦他出错,桥梁就(学生:断了),他会成为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块(学生:绊脚石)。所以我们要怀疑他,考证他,怎么考证呢,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文章的文本,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考证方法。我们需要判断一下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我们学过的文体有哪些?
生: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童话,寓言,诗歌。(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篇文章可能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小说。
师:记叙文与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小说可以编造,记叙文记录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编造太难听了,换一个词。
生:虚构。
师:好,小说允许虚构,记叙文则要真实。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呢?我们来看一下编者的意见。大家一起读课文题目下面编者写给我们的文字。
生(读):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安陵国的使臣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师:“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编者告诉我们,唐雎是一个什么人物。
生:历史人物。
师:好,他是一个历史人物。本文选自《战国策》,我们再来看看编者对《战国策》的注释。注释1,第二行,大家一起念。
生(读):《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师:《战国策》是一本什么书?
生:历史书。
师:好了,人物是历史人物,书是历史书,历史写的都是(学生答:真实的事)那么编者告诉我们这个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
师:好,记叙文就要考证它的三大要素。(出示文字:时间、地点、人物)我们现在来考证一下时间。(发资料)本故事发生于几几年?
(学生看资料,资料全部是古文,没有翻译。其实时间在课文注释中有,但由于紧张,我忘了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应该由亡魏在公元前225年,与秦王还没改称秦始皇判断出故事发生于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
一段时间后
生:亡魏在公元前225年。(师板书,公元前225)
师:好,现在再看地点。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安陵,一个是在秦王殿上。大家看有关安陵的资料,安陵又叫鄢陵,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看资料,教师提示:我们要学会看资料,无关的东西我们要省去,找有关文字)一段时间后。
师:有关安陵的文字有哪些?
生:魏旦暮亡,不能爱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
师: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字词看不懂的现场提问。
生:“爱”是什么意思?
师:吝啬,可惜。
生:这说明安陵被割让给秦国了。
师:发生在哪一年。
生:公元前241年。
师:就是说在唐雎这个故事前(学生答:16年),安陵已经是秦国的了。咱们再来看看有关秦王殿的资料。这个资料选自荆轲传。
生:老师,这里说“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也就是说秦王殿里不能带兵器,课文里却说唐雎挺剑而起,这个有矛盾。
师:好,又发现问题了。我们再来看人物,本文主人公是唐雎,这个人物在《战国策》里一共出现了4次(其实是5次),除了课文,还有三次都在资料里了,请同学快速阅读,找找里面的问题。
一段时间后。
生:年纪不对,这里说唐雎在公元前266年的时候已经有90多岁了,那么他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就有130多岁了,这个不大可能。
师:130多岁了,这个人能活着已经是一个(学生答:奇迹。)何况还拿了一把剑指着秦始皇,大家想想看秦王会有什么反应?昏倒了,可能,呵呵。(生笑)通过对记叙文三大要素的考证,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本文不是记叙文,而是(学生答:小说!)
师:小说就得有小说的研究方法,我想问问同学:在你心目中,小说是什么?
生:小说是有离奇的情节的。
生:小说有人物情节,是刻画人物性格的。
生:小说是表达作者某种想法的。
师:我们来看两个名作家最小说的看法(出示文字),大家一起读。
生(读):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小说是可以做梦的地方——赵本夫。
师:赵本夫,听说过吗?(生摇头)他做了一个梦,叫“天下无贼”,他的这句话容易理解。巴尔扎克,这个法国大作家的话就难懂了。我们刚考证了这个文章不是历史而是小说,现在他又来说小说是历史,什么意思?
生:小说里面可以看出时代背景。
生:小说都是根据真实的事情改编的,所以从里面可以看出真事。
师:不错。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可以反映真实。中国最虚构名著是哪一本?
生:《西游记》
师:《西游记》里有哪些真事。
生:唐玄奘取经。
师:还有呢(生茫然),西游记里最大的虚构是虚构了一帮神仙,佛。但大家看清楚了。那里的神仙是怕死的,佛呢?会收受贿赂。神仙手下那些狗阿猫阿会到人间兴风作浪。他写天上,其实是在(学生答:写人间)。不错,所以小说有很多东西似乎是虚构的,其实却又是真实的。这两位作家告诉我们,看小说要注意“现实—梦想”(出示文字),现在我们先来寻找一下这篇文章里面的现实。
生:专诸、聂证、要离这些人都是真实的。
生:秦王以强凌弱也是真实的。
师:具体说一下他怎么以强凌弱。
生:他用一种欺诈的手段,对方不答应就威逼。
师:先欺诈,欺诈不成就用强威逼,威逼不成呢?
生:用武力。(师:用课文里的话说)“流血千里,伏尸百万”。
师:不错,这个就是作者面对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王,作者感到在现实中无法消灭他,于是只有做梦。现在我们再来寻找一下作者的梦想。
生: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段文字说明作者希望这个王是一个有弱点,通情达理的王。
师:好,他希望秦王是个软弱的王,不像现实中那么不好对付。
生:他希望唐雎那样的人能活130岁,好人长命。(学生笑)
生:他希望小国家的君王面对秦王能够反抗,不投降。
师:好的。所谓梦想,就是现实中不可能或者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作者却当真事写下来了。大家再找一下,还有没有?(生沉默)大家一起把唐雎最后说的那段文字读一下。
生(读):……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师:思考一下。
生:这里说白虹贯日什么的,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表明作者希望天能感应,天知道了人间的事,做出反应,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师:就是说面对残暴的统治者,作者想不出办法,最后只能依靠天了,他希望天能“晓得”——天晓得!希望天能拍下一个英雄来除暴。这个梦想一直流传着,2000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很多作家,包括当代作家在作品里表达了这个梦想。大家一起读一段文字。(出示)
生(读):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师:谁来解说一下这段文字。
生:屠龙刀里有兵书,用它可以统一天下。倚天剑里有九阴真经(师:还有一样……)降龙十八掌,用它可以刺杀皇帝。
师:大家看这个名字:降龙十八掌。做什么用的啊(生:降皇帝,皇帝就是龙),所以书里这样解释这段文字:屠龙刀里的兵书用来统一天下,驱除鞑奴,但如果新上任的皇帝一样是个暴君,那么就有一个盖世英雄,拿着倚天剑来取他项上人头。(这个解释在自己班级上的时候是学生叙说的,但上过的班级中只有两个班有同学说得比较好,原因是大部分班级没人看过书,只看过电视)
师:现在我想让同学从这段(指“武林至尊……)中挑出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梦想。(出示文字:
之梦)
生:制龙之梦。
师:应该是屠龙吧,要求从这段文字中找。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屠龙。
生:因为唐雎的梦想就是制服王,王就是龙。
师:不错,不过还不够好,因为在这段文字中屠龙的意思其实是统一天下,唐雎可没有这个梦想。谁再来说?
生:倚天之梦。(师:理由。)倚就是依靠。倚天之梦就是依靠天来制服皇帝,这个与课文是一样的。(在自己班上的时候,学生提了4个词,如“天下”“至尊”全被我否定之后才有同学想到应该是“倚天”,我觉得这里其实是一个标准答案)
师:很好,倚天不仅仅是剑的名字,对吧?金庸把剑取名为“倚天”其实包含着一个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梦想——依靠天!那么我想请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个梦想,(出示文字:评判“唐雎”与“倚天”之梦。)“唐雎”这样的英雄值不值得我们学习与歌颂?“倚天”之梦值不值得我们宣扬?请同学来说,可以互相讨论。
生:我觉得对唐雎要一分为二来看,他那种面对秦王这样的暴君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那种为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做法值得商量。至于倚天之梦,它不值得我们宣扬,我们不应该靠天,天是不可依靠的,我们应该靠自己。(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十分全面,学生素质是相当好的)
生:倚天之梦是古人的迷信,天其实是无知觉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相信人民。
(这部分学生答得其实不错,就是答案不够丰富多彩,自己班上的时候,学生提供了十几种答案,如唐雎这样是活得有价值,死得光荣;唐雎就算失败也能唤起大家的勇气,这个梦想只能让人民学会等待……)
师:说得不错,我们来看看唐朝大诗人柳宗元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出示文字)大家一起读。
生(读):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沫,实谓勇且愚。
师:他用两个字评价秦王(学生:诈力)应该说与我们同学的看法一致,他就是用诈力来统一天下的,相对秦王的力,唐雎有(学生:勇),对,他的勇气是值得我们歌颂的。但相对秦王的诈,唐雎却显得(学生: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唐雎如果成功,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会有什么结果。(学生:他没几天就变卦立刻。)唐雎如果不成功,秦王不屈服,与他打了起来,最后就算秦王被他杀了,会有什么后果?
生:会有新王即位,然后会去报仇,灭了安陵。
生:据说秦王的长子比较仁慈,也可能会换来一个好皇帝。
师:但他再仁慈,也会替父报仇,否则他没法向臣下交代。我们可以来看看现实。大家一起把资料一的第四段读一下。
生(读):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秦军破燕于易水之西,得太子丹之首。
师:现实就是这样,现实中的“唐雎”——荆轲得不偿失,没有帮国家消除灾祸,反而给国家带来了灾祸。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诗,这诗的题目叫《咏荆轲》,大家看,这里有两个故事:荆轲与曹沫。大家一起找到资料五,史料记载,那个时代有五位有名的刺客。大家看看有没有一个是发生在公元前225之后的?
生:曹沫。
师:曹沫是鲁国的,他劫持的是齐桓公,什么时代?
生:哦,是春秋时期的。
师:对了,也就是说,五个故事全部发生在我们课文讲的故事之前。那么课文里为什么要说“与臣而将四矣”,应该是“与臣而将六矣”啊?思考一下,作者把荆轲与曹沫这两个伟大刺客放到哪里去了?可以互相讨论。
一段时间后
生(很兴奋的):我知道了(师:请说。),他是把荆轲与曹沫的故事拼接了一下。(师:具体怎么接的?)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然后在结尾把荆轲换了曹沫,把秦王换了齐桓公。
师(出示文字:移花接木):有一种小说的写法,叫做移花接木。这个故事就是应用了这种写法。我们中国人都喜欢故事的结局是(学生:大团圆),对了。作者很佩服荆轲,他希望荆轲有一个好的结局,所以他把曹沫的故事移过来了。这样可以让看故事的人有信心,可以号召大家起来反抗暴君。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学而能用,我希望大家能用“移花接木”之法再造一个梦想,把你自己移到唐雎身上,或者把某几个英雄的故事移花接木一下,放到公元前225年那块土壤里去,重新开出一朵花来。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