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教学实录1
刘延君
刘延君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育硕士。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春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成员;吉林省骨干教师;第四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多年来致力于写作教学的研究。发表语文教育教学文章三十余篇,其中获奖十余篇。曾应邀到省内各地讲学多次,2005年2月为吉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观摩课,2005年8月为吉林省初中语文新课程暑期培训作专题报告。
【教育感言】
1.让心灵纯净、柔软、细腻而美好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尤其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流泪的阅读。当阅读进入生命中去时,写作作为阅读的副产品一定会水到渠成的。
2.要引领孩子们进入诗歌的殿堂,让他们读诗、赏诗、写诗,即使他们不打算成为诗人。
3.敢于向教材的某些选篇说“不”,敢于向教参的某些说法说“不”,敢于向上级领导或权威的某些做法说“不”,这对于每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4.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教师决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真正的好教师一定会教学生一些永远也不考但确实有用而且必定会受惠终生的东西。追逐分数的教学可能是快乐的,但绝对也是危险的;且思且行的教学可能是痛苦的,但肯定也是充实的。
5.语文教师要对未来社会的良知负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自己的良知负责。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营造氛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句话,这种称呼一般会出现在哪里?出现在什么情况下?
生1:出现在书信里。
生2:出现在诗朗诵里。
生3:出现在歌词里,李春波不是有一首歌的开头就是——“亲爱的爸爸妈妈……”
(生唱。众生笑并鼓掌。)
师:好,非常好。我们同学都很聪明。的确,这样亲切的称呼本来应该和温暖的家书、美好的诗歌、父母的呵护等等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大家想过吗?这稚嫩的呼唤也可能是一个孩子对父母的最后一次呼喊,这美好的称呼构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行文字。
(随着师沉重的话语,教室里开始肃穆起来,空气也仿佛凝重了许多。师故意停顿了片刻。)
师:我知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们是很难想象出我所说的这种情形的。不过这不是一个虚构的电影故事,而是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真实的一幕。有一位善良的华裔女作家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作家的文字,去重温这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吧。
(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读课文先要读提示,看看编者的编辑意图是什么,看看我们应该思考哪些问题。先请一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一生朗读。)
师:有了这些提示,一会儿朗读课文时应该注意把握作家的情感,把握文章的语音语调。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家的心声来。我们请五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分别来读引文和课文的四个部分。谁对自己有信心?请举手。
(五名学生依次读完全文。)
师:感谢这些同学的精彩表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各位发表高见。
(生分组热烈讨论。)
生1:课文分了一、二、三、四,四个部分。一般的课文没有。
生2:课文里有引用诗句的地方,结尾还引用了孩子们写的那些话。而且字体与其他文字不同。
生3:课文前面有一段名人名言。
师:同学们发现得很好。其实,课文前面引用的作家萨特的话是正文之前的引文,它的作用是引出和介绍全文,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不妨就从这里开始研读整篇课文吧。
师:请男同学齐读这段引文,请女同学思考:如果只允许你从这段话里选择一个最重要的词语,你会选择哪个词?
(男生齐读。)
女生1:我选择“痛苦”。
女生2:我选择“沉重”。
女生3:我选择“美丽”。
女生4:我选择“英勇”。
女生5:我选择“残酷”。
师:我看这些词语都很重要,而且它们之间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谁看出来了?
生:老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家萨特是因为南斯拉夫人民“残酷”而“痛苦”的经历才留下了“沉重的记忆”,又因为“整个民族的英勇”而变成了“美丽的记忆”。所以留下了既“沉重”又“美丽”的印象。
师:刚才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现在的回答则更精彩。这样看来,我们就理解了什么叫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了。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面对课文正文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正文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四个部分的内容。
(生快速浏览。)
生1:第一部分写作者来到坟地参观。
生2:第二部分写作者观看朗诵、合唱等演出活动。
生3:第三部分写作家们的讨论。
生4:第四部分写被残杀的人留下的最后的文字。
师:大家概括的很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全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呢?
生5:作者的行踪。作者先参观了被害孩子们的坟地,然后观看了纪念演出活动,接着和世界各国作家进行座谈,最后亲眼目睹了那些人的遗书。
师:对,最后一部分应该是作家参观纪念馆的一个特写镜头。作家通过四部分记述了自己在事件发生47年后参加的悼念活动,以此来再现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
反衬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记述整个活动呢?作家是如何自如地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呢?
生6:我觉得,作家去参观孩子的墓地,当地的人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都是在回顾历史,而作家们的座谈讨论,是在面向现实,指引未来,表达全世界人民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
师:啊,他不但看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而且还看出了文章对于未来的指引作用。这么深刻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用心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用心体会,有所收获。
三、局部探究、研读第一部分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看看距离作者写作的47年之前,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件震撼了全世界的人民,以至于当地人们现在每年都要举行各种悼念活动?
(师请一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1:有300个孩子被纳粹分子杀害了。
生2:他们不但杀孩子,也杀普通的市民。一共有七千多人在一天里遇害了。
师:这些可以说是沉重的记忆,那么,有没有美丽的记忆呢?
生1:那个拒绝与纳粹合作的教师英勇地牺牲了,他给人们留下了美丽的记忆。
生2:孩子们发出的最后一声呼喊——“亲爱的爸爸妈妈”也很美丽。
生3:有两个幸存者现在还活着,也可以算是美丽的记忆。
师:这些人顽强不屈的精神的确给我们以美丽的记忆。作家正是要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来让人们记住历史,从而激发人们对于和平的热爱,进而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更好地再现历史,作家运用了不少意味深长的语句,我们试着在第一部分里找出一两处这样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生4:我觉得第一句话就写得很好。它只用了四个词语——“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就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渲染了一种悲哀的气氛。
师:有道理。所以,读这句话时一定要放慢语速,读出这种悲情、悲境来。
生5:我觉得那位老师所说的“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是很有深意的。这里的“最后一课”让我想到了韩麦尔先生给小弗郎士上的最后一课。而这位老师也是宁死不屈,为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节爱国主义课。
师:联想很丰富,而且读出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才是高质量的阅读,我们为他鼓掌。
生6:我看了课后的练习题,那里面有一道题,问第8段里的“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这句话里的“全是”表达什么感情,我想这也是作者故意要强调这些被杀的人都是不该被杀害的,这也是意味深长的。
师:你分析得很对,作者越是强调被害者的无辜,就越能体现纳粹、法西斯的残暴,也就越能体现文章的主题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四、布置作业、拓展学习师:我想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对战争的罪恶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课后围绕“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进行拓展学习,可以观看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找找描写战争的古诗词,也可以搜集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名人名言等等,加深我们对战争的理解和对和平的珍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衔接导入
教师先请一名学生板书上节课所学课文的题目和作者,然后请一名学生口头回答课文的主题。(请学生板书,可以加深印象,也可以借机纠正一些诸如笔顺等写字上的错误习惯。)
二、阅读体验、互动交流
师:这是一篇以和平为主题的文章,课文以作者参加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为线索,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了作家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请男同学齐读第二部分,其中引用的诗句由女同学来读。
(生读课文。)
师:第二部分记述了作家参加朗诵、合唱等演出活动的情况。其中有一句话,是对这一活动意义的高度概括。请找出来。
生1:“人,是健忘的。”
师:哦,那既然“人,是健忘的”,南斯拉夫人民为什么还要年年搞纪念活动呢?这些纪念活动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师:很好,这句话在整个第二部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当于中心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历史与现实,悲哀与美丽,真实与荒谬,这是三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它们怎么能统一于一体,该如何理解?
生3:历史是指南斯拉夫人民惨遭杀害的事件已经是历史了;现实是指眼前的纪念活动。二者此刻融合了。
生4:悲哀是指人民举行纪念活动时很悲哀;美丽是指……
师:人民举行纪念活动时肯定是悲哀的,但这种悲哀最主要来自于什么?
生4:悲哀是因为历史上的悲惨事件。
师:对,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美丽则表现在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是美丽的。悲哀与美丽融合在一起了。真实与荒谬怎么理解?
生5:历史事件是真实的,今天的纪念活动是荒谬的。
师:是吗?历史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今天的纪念活动难道不真实吗?无论历史上的罪行,还是今天的纪念活动,都是真实的。绝不能认为今天的纪念活动是荒谬的。那么,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究竟什么是荒谬的呢?
(生沉默思考。)
师:这一历史事件中最荒谬的因素在于纳粹杀害了无辜的南斯拉夫人民,甚至包括300名儿童。无辜而惨遭杀害,这是最荒谬的!
师:作者引用南斯拉夫女诗人迪桑卡的诗是为了表达什么?
生6:表达孩子们不久以后就被杀害了。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一点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生6:表达“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
师:非常好,你读书读得很认真。其实作者在文章里已经告诉我们了。作者用这些诗句表达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作者越是歌颂孩子的可爱和希望,越是对纳粹罪行的控诉。
师:塞尔维亚人用这样的纪念活动来表达什么?
生7: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师: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希望世间消灭战争,永远和平。作者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生7:南京大屠杀。
师:两个历史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作者最后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不能忘记的是什么?
生8: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教训。
师:说得非常好。人,再健忘,也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师:文章第二部分以回顾历史为主,而第三部分则过渡到面向现实。我们先来读一下这部分内容。
(师指定数名学生朗读。)
师:这部分有一句话表明了由历史到现实的过渡,谁注意到了?
(生踊跃举手。)
生1:“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师:不错,正是这句话。文章第三部分写作家们参加座谈会的情景。来自世界各地的六十多位作家应邀参加了1988年南斯拉夫人民纪念克拉库耶伐次事件的活动,作家们围绕“放逐与文学”的话题展开了讨论。文中写了几国作家的发言?(生讨论后明确:4国。美国、中国、西德、日本。)
师:写美国作家安格尔时,作者引用了他的一行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如何理解这句诗?
生2:黑色是人们为了纪念死者,说明死的人很多。
师:思路非常好。“这儿”指哪儿?
生2:南斯拉夫。
师:不够准确。再想想。
生2:克拉库耶伐次。
师:对,是指发生过灾难的小城。黑色往往和什么有联系?
生2:死亡、悲哀、痛苦。师:对。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诗人是说,视线里满是人们为纪念死者而穿的黑衣或者戴的黑纱,所以显得明亮,而且是太明亮。就是明亮到有些刺目的程度。诗人对南斯拉夫人民怀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3:理解、还有同情。
师:对,美国作家对南斯拉夫人们充满了理解与同情。我们再来看西德作家明赫白的表现如何?
(师请生齐读第27段。)
生4:认错了。
师:对,西德作家是承认错误了。但这种认错不同于我们同学犯了一个小错误之后的认错。你用的词语还不够准确,程度不够。谁再换个词?
生4:忏悔了。
师:对,这个词就准确了。而且应该说这是一种真诚的忏悔。为什么?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位西德作家亲手杀死了那些孩子?
生(齐):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
生4:因为他是西德的作家,正是他的国家的人当年杀害了那些无辜的孩子。
师:对,所以我们说他是真诚的忏悔,他是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犯的错误在作忏悔。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他说“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为什么?
生5:因为他是一个西德人,历史上西德人制造了南斯拉夫人们的惨案。他是杀人者的国家的人,而其他作家很多是受害者的国家的人。
师:对,按常理来说,这两个国家的人是不会坐到一起的。尤其是在战争的年代里。而现在,西德作家和南斯拉夫作家坐到了一起,所以,明赫白为此而感激。我们再来看看日本人的表现吧。请一位同学朗读日本人的发言。
(生读。)
师:南京大屠杀是历史的事实,日本人在这里也承认了,但我们知道,日本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承认这一事实,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里也没有侵华战争这段历史。日本人说“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谁来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生6:二战期间,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结果,美国就向日本投放了两枚原子弹,一枚在广岛,一枚在长崎,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了。
师:非常好,这个同学对历史了解得很多。所以说,日本人民虽然也是受害者,但日本政府对外率先发动了非正义的战争。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同属于法西斯阵营。但日本人和德国人今天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师:如果说西德作家是真诚的忏悔,那么,日本人这算什么?
生7:狡辩。
师:太好了。你用的词非常恰当。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那里的同学用的词语是“辩护”。我认为不太准确。因为“辩护”一词是个中性词,可以是为好的事情而作解释。用在这里感彩显然不够明确。这里,我们必须说,日本人是一种狡辩,而且是自私的狡辩。
师:而且,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对西德人和日本人的称呼不同。他称“西德人”为“作家”,却称“日本人”为“日本人”,为什么?
师:参加座谈会的这些人,身份都是作家,西德人是作家,日本人也是作家,他肯定不是个扫地的。(众生笑)那为什么作者称“西德人”为“作家”,却称“日本人”为“日本人”呢?作者是有意而为之的,不同的称呼表达了他的爱憎感情。表现了他对西德作家的尊敬和对日本人的鄙夷。
师: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发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细节。“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个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生1:世界各地的许多作家原谅了西德作家。
生2:作家们对西德作家的尊敬。
生3:人们同情并支持西德作家。
师:大家理解得很好,再深入想一想,这也表明了人们对日本人的什么态度?
生1:对日本人的轻视。
生2:作家们对日本人的讨厌。
师:非常对,充分表达了作家们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日本人被孤立了,许多人和明赫白握手,却没有人答理那个日本人。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场悲剧中最感人的部分——孩子们在最后的时刻留下的片纸只字。
(生齐读第四部分。)
师:人们临死之前留下的话应该叫什么?
生(齐):遗言。
师:这些遗言中,有一句跟这篇文章的题目有关,是哪一句?
生1:“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
师:有一句表现了这一事件的性质,是哪一句?
生2:“永别了美莎……”
师:再想想,还有没有更贴切的?
生3:“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
师:对。还有一句,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是哪一句?
生4:“孩子们为父报仇。”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师:可以说,这些临死的人用自己英勇的行动为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就如同那位英勇不屈的南斯拉夫教师一样。他们用自己的悲剧向世界昭示“世上再也不要有战争和屠杀了”,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师:这节课虽然该结束了,但我们对于战争的思考还应该继续下去,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把自己的感想写到练笔本上。下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教学实录2
⒈
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领会文章的主题。借助阅读文本和有关资料,筛选、归纳、整合信息,进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战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为阅读文本,贮蓄情感做准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再现历史的画面和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对生活热爱的由衷敬佩,真正领悟和平与幸福的重要。
一、导入激情,积蓄情感。
⒈
师:在进入课文之前,同学们先看一个电影片断。
(点击课件:《南京大屠杀》影片片断剪辑。)
师:这是故事片《南京大屠杀》中的几个片断。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这个小片断的
心情或感受。
生:沉重。
生:恐怖。
生:残忍。
生:不是人。
生:好惨。
师:是啊,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看到这一场面无一不会感到悲痛,惨烈。这个痛苦不仅是中国的,而
是世界的。在二战中,面对这样屠杀的人,又何止千万。
⒉
师:在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参观完这个遗址,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点击课件:萨特的话。)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一生朗读。)
师:从这段文学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
生:痛苦。
生: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
师(沉重地):是的,我们的心应当沉重呀。因为那场屠杀中还有300个孩子,面对孩子们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是冰冷的枪声,多么撕心裂肺。(声音哽咽)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重温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二、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复述重点,把握文本情感。
⒈
师:同学们安静地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默读,概括归纳。)
生: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是摘录遗言。
师:有异议吗?(众生表示赞同。)
⒉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概括很精准,说明大家已经初步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这些记录中,你们可以看出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同学们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推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生: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
生;我读到“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的班级……最后一声呼唤亲爱的的爸爸妈妈的地方。”我心里感到很难过,他们比我们还小。
生:他们还杀了普通的劳动者,这个记忆很沉重。
生:那些死亡之前写的那些话,让我觉得他们死得很可怜。
生:在萨特那段话的最后写了“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想那个“民族的英勇”就是萨特心中美丽的记忆。
生:我觉得那个老师很美丽,他不怕死,很英勇。(多生附和赞同。)
生:还有那些遗言,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人,这是美丽的。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⒊
师:作家聂华苓也来到这个纪念地,她看了纪念演出,参加作家座谈会,参观了纪念馆。在她用文字记下的参加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这里哪一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老师说的那句话:“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是一个老师在枪口下的宣言,他英勇无畏,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让所有人永远记住,法西斯是无情的,是人面兽心的。(鼓掌)
生:我也同意他的说法。我觉得他是想告诉孩子们,生命虽然如此痛苦无值地结束,但是要以血的代价告诫人们,我们要热爱和平和祖国,临死不屈,反对战争。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面对死亡时300个孩子发出的那声“亲爱的爸爸妈妈”的真心呼唤,让我的心深深地为之震撼,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呼唤,这是发自肺腑的呼唤,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鼓掌)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孩子们在临死前,依然惦记着亲爱的爸爸、妈妈、亲朋好友,虽然惦记的是一些微不足道和小事,但是足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亲朋好友的感情。这点我认为很感动,我们平日里对待父母有些冷漠,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不安哪!我认为不要等到临死前,才知道与父母之间无价的亲情。(沉默片刻)
生:我认为把南斯拉夫的屠杀和南京大屠杀拿来比较写,印象很深。南京死了三十万人,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德国、日本人太残忍,非常同情死去的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他们是无辜的。
生:我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还狡辩。
⒋
师:是啊,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但大多数人的态度是鲜明的,是吗?
生:很多人和德国作家握手,人们原谅了他。
生:我从“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一句话中可以想象会场上一定没有人理那个日本人。(班上有学生小声议论。)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课文中写有很多人每年来纪念,说明他们没有忘记历史。在37面下面就有“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中国人在这里提到南京大屠杀,并不是要报仇,而是让子孙明白和平来之不易,让日本人的内心感到无地自容。(喝彩,鼓掌。)
三、多角度探究情感体验。
师:你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还有很多同学似乎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我们课后再交流。是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聂华苓在文中也同样发出了这样强烈的呼唤。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
(学生找划,然后交流。)
生:在37面,“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 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师:好,同学们将这三小段一齐读读,从文字里体味一下作者的情感。
(学生齐读37面第二部分最后三段。)
师:文章读完了。我们在读完之后,大家的心情怎样呢?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要和平的世界。爱好和平,更要牢记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
生:我在历史书上看到,日本人不但入侵中国,还实行愚民政策,也就是“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我开始并不懂它的意思。现在我真切地体会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谁否认过去,谁就在冒重蹈覆辙的危险。
生:从文章中我想到伊拉克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他们血淋淋的样子,还有那么小都拿着枪,我感到真可怕,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和平环境里,真好。我一定会更珍惜它。
生:我想呼吁美国总统小布什:别打了,快从伊拉克走吧,你的士兵也很可怜。(掌声雷动,有欢呼声。)
四、善用资料,升华文本的情感。
师:是啊,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创伤,带给国家的苦痛,带给世界的灾难,是永远无法弥合的流血的伤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对幸福生活,对和平世界的强烈呼唤。
(学生点击播放软盘或投影资料,并适当讲解。)
生:(读收视笔记)这是我在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探索 发现”栏目关于日本部队揭秘这期节目后的日记。以前我只知道中中国有731部队,看了节目才知道还有6支,60多个细菌工厂,遍布大半个中国。他们在广州用碳疽茵杀害了4万多香港人,还有的人因被细菌感染得烂脚病残废了,留下的伤痕看了真恐怖。但是有的日本人还否认这段历史,修改教科书,这简直就不是人。
生:(展示图片)这是我在网上nj1937.vianway.com;21世纪教育网.cn/731/731tp.html等网站下载的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这真是血淋淋的事实呀,居然有人否认它。在历史的镜子面前日本人是丑恶的,他也让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用智慧和科技武装我们的头脑,强大我们的国家。
生:(读报心得)这几张是前些日子关于侵华日军介子气毒害现在中国人的报道。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们还可以杀人,多可怕。从报纸上描写的那些中毒者的情形,我可以遥想当年被毒害的无数中国人的惨状。再不要有战争了,它留给人类的痛苦太长了。
生:(电影《美丽人生》片断)爸爸对儿子说这是一场游戏,他是为了不伤害儿子幼小的心灵,为了不让儿子知道那其实是多么血腥的残杀。
生:(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事报道片头)当时我只觉得它的解说词写得很好,和音乐画面结合在一起让我的心有一种颤抖的感觉,就让爸爸录下来了。
(放映过程中教师结束本课。)
师:我知道同学们准备的资料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