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课堂教学实录
杨宏丽
杨宏丽
山东省济南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济南市青年技术创新能手,济南市十佳语文教师,济南市学科带头人;第四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2001年获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05年被全国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实验与研究”课题组聘为示范教师,并负责子课题“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实验研究工作。
【教育感言】
1.语文课堂上思想情感的教育不是语文教师靠单纯的说教可以奏效的,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致地感受语言、推敲文字、激发想象,才能使他们在阅读品味中自然地迸溅出思维的火花,得到情操的陶冶。
2.如果一堂课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没有深入思考,却将时间浪费在反复让学生转动身子以形成合作学习的态势上,那么,不但合作学习会流于形式,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会慢慢消退。
(师用多媒体出示有关二战的图片。)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在二战后期,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所写的战地通讯《蜡烛》,它让我们看到了血与火的战争中纯洁、伟大而美好的人性美。
(多媒体播放配乐课文朗诵。)
师:请同学们用“这是一支
的蜡烛”或“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
的母亲”的句式把自己听读课文后内心最强烈的感受抒写出来。
(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生1:这是一支老妇人保存了45年的唯一珍爱的结婚蜡烛。
生2:这是一支点在烈士坟头,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义和深切哀悼的蜡烛。
生3:这是一支燃烧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象征两国人民战斗情谊,象征着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的蜡烛。
生4:这是一支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世界和平,象征胜利的希望和光明未来的蜡烛。
生5:这是一支象征着光明、奉献,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母子情深的蜡烛。
生6: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在炮火连天中不顾自己年老体弱,无所畏惧,掩埋苏联烈士的母亲。
生7: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英灵的母亲。
生8: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的母亲。
生9: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善良的、散发着至高无上的人性美的母亲。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下面请同学们先独自仔细地品读文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或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共同交流、探究解疑。
(生先独自认真品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也很积极。下面,咱们交流一下品读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发现,可以是阅读感受,也可以是疑难问题。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文中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敌人的疯狂,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因此就格外感人,也就更加突出了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伟大、勇敢、善良的高尚品格,突出了她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但我们不明白的是,“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这样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如果写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身边不是更能表现老妇人的勇敢吗?
师:他们小组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大家怎么看待这个细节?
生2:这是一篇通讯,这可能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作者这样写。
师:就这么简单?
生1:就算是实际情况,但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啊?
(生2默默地坐下。)
师:是啊,为什么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啊?会有什么深意吗?
生3:象征着邪恶永远不能战胜正义。
生4:我感觉作者就在那里亲眼目睹这一切,一直在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就好像我们看足球比赛,对手射门了,我们都很紧张,再一看,离门挺远,没进,我们就松了口气。
生5:作者很庆幸炮弹离老妇人很远:“又没打着!”
师:嗯,你们分析得真好,这其中有着多少的感动,又有着多少的庆幸啊——他为老妇人的壮举所感动,他为炮弹落得很远而庆幸。可见,作者是用情、用心在报道,这报道怎能不感人啊!其他小组,还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吗?
生6:“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我们小组讨论的问题是: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
师:讨论的结果如何啊?
生6:我们认为,老妇人没有说话,是因为此时她的心情很复杂,红军牺牲了,她十分悲痛,又十分感动敬佩,强烈的感情,使她不知道说什么好。
生7:老妇人插在红军烈士坟头的第二支蜡烛也会很快燃完,可作者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师:谁能给他们小组解答?
生8:我觉得,“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意——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情谊将永存心中,永远温暖在人们的心头。
师:是啊,那闪烁在小小坟头、闪烁在炮火中的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之光,是残酷战争中的优美人性之光。作者在行文中格外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了作品一种亮色,一种抒情诗般的意境。
生9:“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吗?
生10:我认为,黑色是很沉重的颜色,表达了老妇人内心的极度悲痛和哀悼之情,同时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沉而强烈的爱。
师:说得真好,看来这个问题你早就仔细考虑过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纷纷摇头。)
师:那好,我来给大家提个问题:二战后期,西蒙诺夫作为军事记者随军采访,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就写成了这篇战地通讯。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
生1:我要抓拍的是老妇人埋葬好苏联红军战士、点燃大蜡烛后,对着烛光,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黑色的大围巾,静静地坐在坟前的情景。这时的老妇人就像一座爱的雕像一样在我的眼前定格了,浑身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师:是啊,这个场面多么感人啊。此时一切都是那样的沉静,但正是这无声的力量才具有感人肺腑的魅力。你和编者有着同样的眼力,都被这幅图景深深打动了。你看,课文中的插图,正是这个场景。其他同学,谁再来说说,你所发现的这个画面的美。
生2:我觉得老妇人面前那红红的蜡烛火焰和老妇人披着的黑色大围巾,色彩对比鲜明,视觉效果强烈。红色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让人想到奉献,想到美好;黑色给人一种沉重悲凉之感,渲染了一种沉郁肃穆的气氛,寄托了老妇人沉痛哀悼的心情。
生3:我想置这个画面于炮火纷飞的背景中,这样更有一种悲壮美。
生4:我还感受到这个画面的静寂气氛,老妇人一动不动的静止姿态,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一切都很沉寂,给人更强烈的震撼,那是任何语言表达都做不到的,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师:大家理解得真好。除了这个画面,还有没有值得你关注的?
生5:我要拍老妇人跪在烈士身边,亲吻他的嘴唇和前额的画面。你想,在老妇人的周围,炮弹在炸响,炮弹的火焰映照在老妇人的脸上,让我们看到她母亲般的慈爱与坚毅,炮火声声更给画面增添了一种悲壮的色彩。
师:嗯,你很有想象力,有摄影家的眼光,更有作家的笔法。
生6:我喜欢这一段描写:“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师:是的,她年老体衰,连走路都很困难。那她这样在敌人的炮火下“慢慢”走着,随时都有可能被炸的危险。她分明可以选择躲在地窖里啊?想想为什么她甘冒风险?
生6:她想去埋葬那个红军战士,让他入土为安。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红军战士,她勇敢地穿过炮火,她是在完成一个心愿,一个作为母亲的心愿。此情此景,让我感受到了一颗善良的心灵,一种深沉的母爱。
生7:我喜欢结尾的场景:“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美丽的烛光和破败的战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好像在控诉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歌颂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让我们感受到人民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师:说得真好啊!蜡烛柔和的火焰寄托着人民对和平的信仰,也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生8(高举手臂,急于发言):我要拍这里:“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无言的老妇人给士兵深深鞠躬的情景很令我感动,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景仰之情。她用这个动作表达她对这些士兵崇高的敬意和深挚的谢意。这是反法西斯军民血浓于水情谊的真实写照。
师(频频点头):感人的瞬间,庄严肃穆,值得拍下来!
生9:老师,可不可以拍一组照片,做一个图片新闻?
师:哦!有创意,说来听听。
生9:我觉得老妇人掩埋红军烈士的壮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单拍哪一个动作都是很单薄的,感染力不够。我会抓拍一组镜头,从老妇人整理烈士的遗体开始拍:她用力翻尸身,梳理烈士的头发;她跪在地上,用手一点点地舀出弹坑里的积水;她极其吃力地用双手抄在死者腋窝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她累得气喘吁吁坐在那休息;她跪在死者旁边,在他身上画十字、亲吻他的嘴唇和前额;她用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慢慢放在死者身上,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她摸出大蜡烛,插在坟堆顶上,点燃红烛;她两臂交叉在胸前,坐在坟前守灵……这样就会让读者感到: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不怕艰难,就好像是一个母亲在默默地送别儿子,满怀悲痛,满怀深情,一系列的动作,让人历历在目,非常感人。
师(眼睛有些湿润了):你们说得真好啊。我已经被同学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我已经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冒着战火为英雄儿子送行的壮举,这是一位感天动地的伟大的母亲,她纯洁善良的品德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用我们的笔,来展现这位伟大母亲的美好心灵吧!请仔细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生静静地写作。)
师:好多学生都写完了,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生发言。)
生:这个红军战士牺牲了,是为了解放我们而牺牲的!这么年轻,这么好的孩子,就这样走了!我真是伤心啊!这些德国鬼子,这些侵略者,实在太可恶了!孩子们,你们都是好样的,狠狠打击他们,把他们从我们的家园赶出去!我谢谢你们!
师:真好,抓住了老人的心理和口吻。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对侵略者满怀仇恨,对苏联红军充满爱戴和敬意,她渴望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