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30 19:1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
语文
上册第四单元
第18课
(需两个课时)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
这两篇科普短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可以借助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了解的有关说明文知识,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相信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理念:
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以自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文本互动,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进行多重对话,更好地理解文本。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由多媒体展示《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视频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让其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交流有关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的图片及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 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简介作者
师生互补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杂志。
阿西莫夫的作品:阿西莫夫是举世闻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达一百七十余本,内容广及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还旁涉文学、宗教、史地等。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文章具备了奇幻的想象与高度的预言性。
  阿西莫夫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杂进侦探与推理的小说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关于《新疆域》:本课两篇短文都选自《新疆域》
( http: / / www.21cnjy.com )。
《新疆域》是阿西莫夫的科普著作,包括200多篇文章。分成古人类学新疆域、基础科学新疆域、地球科学新疆域、空间科学新疆域、宇宙学新疆域五大部分。
  这部书用简明易懂的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读者描述各个学科的最新进展。阿西莫夫在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本课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积累下列词语
遗骸(hái)
: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zhězhòu)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劫难(jiénàn)
:指较大的灾难。
致密:细致紧密。
追溯(sù)
:逆流行向江河源头。比喻向前推算、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原指神话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现比喻事物非常完美自然,不露任何痕迹,没有一点儿破绽。
潮汐(xī)
鸟臀(tún)
恐龙无处不在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恐龙无处不在》是介绍“恐龙无处不在”
,即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吗?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是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只是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而已。
恐龙化石和板块构造学说,似乎本是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但本文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正符合文中的一个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朗读:
在1986年1月,阿根廷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图片:鸟臀目恐龙之冥河龙
李政道博士认为,学问,就是“学会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想有学问,首先要学会问;不会问,就是没学问。
  科学家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后,他们“问”了什么问题?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哪几个段落阐述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
第6、7两段,
是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概括说明。
8-11段,是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具体说明。
“大陆漂移说”
是谁首先提出的?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当时由于多数人的反对而没有被接受。50年代古地磁学的研究测得各地在地质时代中的磁极位置变化多端,用大陆固定论无法解释,采用大陆漂移说则可以得到圆满的解释,大陆漂移说随之复活。
图片——魏格纳
“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仅仅是起承上启下作用吗?
它还表明作者的思维方法——将思维触角伸向另一领域。
正是由于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老师提示:思维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许多领域都需要“跨学科研究”。
你能复述板块的构造和大陆的漂移吗?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泛大陆
大陆的漂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课文结尾说: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这句话呼应前文哪句话?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因此”的“此”是指前文哪些内容?
此前三段(12-14段)。
下列词语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在四十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都不可。
“分裂”相对“形成”而言;
“破裂”相对“完整”而言;
“分散”相对“集中”而言。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繁盛”可以换成”繁多”吗?为什么?
不可。繁盛不但繁多,还兴盛、旺盛。
被压扁的沙子
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什么?斯石英
本文是什么文体?说明文
说明的是什么内容?恐龙灭绝的原因。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存在哪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
作者认为哪种是对的?撞击说。
朗读,按注释学习生字词: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用上“可能”“也许”是不是使文章不太准确?为什么?
不是。加“可能”“也许”,表示这个结论是出于猜测,这样就使语言显得更有分寸。如果删除,结论就作得太武断。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
( http: / / www.21cnjy.com )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异常”改为“非常”如何?不好。它比“非常”更“非常”。
朗读,注意加红色的词语: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劫难”和“灾难”哪个灾难更大?
当然是“劫难”
。所以管“文革”叫“十年浩劫”。
朗读,注意加红色的词语: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验证”是否就是“证明”
?不仅是“证明”,还包括“检验”。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致密”是否就是“紧密”
?不仅是“紧密”,还“细致”。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 回答是肯定的。
  “肯定的”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状态……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沙子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那么被压扁的沙子却为什么称“斯石英”

①石英就是二氧化硅——9年级学化学时会学到。
②因为是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科学家发现——用他的姓命名。
阅读7-10段,归纳:
斯石英有什么特征? 
①由二氧化硅在超高压状态下形成,原子相距很近,极为致密,比普通沙子重得多。
②不十分稳定,会变为普通沙子,但自然状态下变化非常缓慢;
③高温可使以上变化加快,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根据斯石英的性质判断:如果自然界发现斯石英,则能说明什么?为什么?
说明这个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因为:
①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例如巨大陨石的撞击和原子弹爆炸。所以发现斯石英的地方一定发生过撞击。
②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处,并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但在850℃的温度下,30分钟后它就会变为普通沙子。而火山喷发温度大大高于850℃
,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作者关于斯石英的论述,目的是什么?
①证明恐龙的灭绝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
②或:为排除“火山说”、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
③正如课本结尾所说: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为什么斯石英能排除“火山说”?(答案和前边那个题一样吗?)
①斯石英虽然可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并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但在850℃的温度下,30分钟就变为普通沙子。——大前提。
②火山喷发温度大大高于850℃
,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会被转化为普通的沙子。——小前提。
③所以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结论。
简言之:有强烈挤压才有斯石英,而有火山喷发就没有斯石英,火山会把斯石英恢复成普通的沙子。
朗读,学习生字词:
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sù逆流而上)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yǎn衍射:光波、声波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改变传播方向以绕过障碍物。),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给课文挑毛病:老师认为下面加红色的字句应删除。你的意见呢?
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是检测到“原子排列”还是检测到斯石英?)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与恐龙灭绝有关吗?)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下面加红色的字句也应删除:
似乎(“似乎”可就不“肯定”了。)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那么,你可能会说(多余,删除才简练)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下面加红色的句子应修改
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意思明确吗?)
  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它可以反映恐龙灭绝的年代的情况。
下面加红色的字句应修改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语序不当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地球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我们听了王老师的许多课。
我们听了许多张老师的课。
归纳
复习
读一读,写一写: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繁盛 天衣无缝
这一课你了解了哪些科学概念?大陆漂移;板块构造;泛大陆;斯石英。
这两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练习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第一篇选用的是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材料,据此证明“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漂移说”。
第二篇选用的是“被压扁的沙子”即“斯石英”的材料,以此证明恐龙的灭绝是由于小行星的撞击。
练习二: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答案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举例解释什么是“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不举例而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读者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一时不理解是指哪些动物。举出青蛙和蟾蜍的例子,人们就具体清楚多了:恐龙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一样。
答案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以最显而易见的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学说。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最易于让读者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答案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强调“撞击说”研究的现实意义。
答案4(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
 
“二氧化硅”是化学术语,许多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注明是“非常纯的沙子”就好懂多了。
答案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是类比说明——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同时随笔幽默一下,说明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下列文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举例子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作诠释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举例子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打比方,列数字
1961年,一位名叫S.M.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作诠释,作比较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作比较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
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
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引资料,列数字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二例来阐述这一观点吗?(此题没有“标准答案”)
老师所受的启发:
①应多角度、多侧面、跨学科看问题。
②知识面越宽,思维的境界也就越宽。
③“边缘学科”比较容易出成果。
④有植物学家用植物学知识证明《红楼梦》后40回作者不是曹雪芹……
扩展 迁移:网络语文学习——走近阿西莫夫
①阿西莫夫
②阿西莫夫《新疆域》目录
③阿西莫夫: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
④中国新世纪读书网—阿西莫夫
⑤大陆漂移说
⑥来自地球外的“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