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3 白杨(课件+教案+分析+反思+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下册:3 白杨(课件+教案+分析+反思+练习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1 15:06:27

文档简介

《白杨》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抚摸、新疆、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重点掌握“疆”的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第一自然段,读出戈壁环境的荒凉与恶劣;读好第十二自然段,读出白杨的适应性强和极端的顽强;读好第十六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读出爸爸对未来的展望。
3、能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图片,抓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白杨的适应性强和极端顽强的内在品质,体会父亲借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以及希望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用意。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5、感受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它就是当代作家袁鹰笔下的白杨。(板题,读题)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先来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领着大家来读读,谁行?
师:大家注意,“疆”这个字,字形比较复杂,我们分别看到它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谁来读读,那你猜猜“疆”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借助着字义,我们就能很好地记住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字形。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重点指导左边的“土”和右边的三横)好,一起再来读两遍,下面拿出笔在田字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两遍,注意你的书写姿势。
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师:词语就学到这,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了解环境,做好铺垫
师:是啊!课文正是从白杨写起,让我们先来看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
(引导抓住三个“没有”感受荒芜(板书)以及“浑黄一体”感受恶劣(板书))
(出示图片)师:大家看,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戈壁,这里常年干旱,并且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自己试试,指两生、齐读。
四、重点研读,感悟品质
师:同学们,就是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生长着一棵棵这样的白杨,(出示图片)那文中是怎样描写它的呢?请你默读课文的2——12自然段,边读边标画出来。
师:谁愿意把你标画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同学听?
师:这就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句子(出示),绿色部分是孩子眼中的白杨,蓝色部分是父亲眼中的白杨,自己读读,看看你发现什么?
交流并板书:外:直
内: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好好读读父亲的话,看看白杨的内在品质到底是怎样的?
重点品读“哪儿”
师:想象一下,它都会生长在哪儿?(沙漠、村庄、小镇,拓展想象)
师:是啊,这里需要它,这里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发芽,你看到一棵怎样的白杨?带着体会读一读吧。谁来读?指一、二生。
重点品读“不管”
师:继续来品味,同学们,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哎,你发现什么?
师:在这样极端恶劣的天气和环境里,它依然如此坚强,你又看到一棵怎样的白杨?读出来吧!
师:谁能把这样的白杨读到大家眼前来?自己试试,指两生,配乐齐读。
五、借助资料,体会用意
师:同学们,爸爸仅仅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想要了解爸爸的内心,我们还得读好这段话(出示)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了三次,发现了吗?(只知道)
师:孩子们只知道这些,那他们不知道的又是什么呢?请你联系着这段话,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交流(指三、四个)
师:同学们,要想解决这些不知道,我们先去看看爸爸在新疆的那段生活。(播放视频)
师:看了刚才的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
六、突破难点,体会写法
师:那爸爸表面上说白杨,实际是说谁?为什么啊?
(板书:边疆建设者)
师:就像同学们所说,这一棵棵白杨不正像是边疆建设者吗?这种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出示刚才那段话)师:那同学们,再看这段话,现在你知道了吗?爸爸表白的是怎样的心啊?(板书:扎根
建设)
师:我们知道了,那文中的孩子们知道了吗?你从哪读出来的?
(出示最后一段)
师:是啊,孩子们明白了,爸爸也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和爸爸一起展望未来,一起读。
师:同学们,再来看到板书,文章既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写边疆建设者,那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白杨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啊?(立意深远,表达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课下同学们也可以尝试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写写你想赞颂的人。评测练习
一、我能正确拼读并把字写好
qīng
xī  
jiè
shào
xīn
jiāng
xiàn

 ( 
 )
( 
 )
( 
 ) 
( 
 )
二、课文表面上写(
),实际上是要写(
),作者借白杨树来比喻(
),这是(
)的写法。
三、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请你大胆想象一下,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四、我会连线
老黄牛

坚强,有个性

梅花
出污泥而不染

康乃馨
默默付出的人

莲花

象征母爱课后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由树及人,借白杨来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学习目标,要想完成这一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现做以回顾。
一、借图片,感悟环境,做好铺垫
课文开始就写到了白杨的生长环境,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对于这一段的理解,在抓关键词的基础上,我给学生出示了相关图片,配以风声,让学生对戈壁的艰苦恶劣有深刻的了解,从而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理解课文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课堂上通过一个小练笔加以视频资料的补充,使学生明白了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明白了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的用意;明白了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及里,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课堂上我重视朗读训练,根据课文内容精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总之,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比较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无论是朗读还是感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想大概与根据学生实际出发,找准方法,化难为易有关。只是对于白杨内在品质的感悟,从适应性以及极端顽强上升到无私、尽职上以及朗读指导上再有力些会更好。(共25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白杨
戈壁
抚摸
新疆
陷入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戈壁
抚摸
新疆
陷入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左边:从“弓”,以弓来丈量土地,弓为计量单位。
右边:从“畺”(jiānɡ),田界。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没有
没有
没有
浑黄一体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你看那树多高!”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你看它多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

拉起劳动的双手
化戈壁为绿洲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白杨》一课,叙述了在通往新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一)从课文内容来看,本课主要突出描述了以下几点:
1.车窗外的白杨
课文先从车窗外白杨的生长环境写起,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戈壁环境的荒芜和恶劣,为后文引出边疆建设者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依然义无反顾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好铺垫。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三个“没有”凸显了戈壁的荒芜;“浑黄一体”说明了戈壁环境的恶劣。
继而写了一家人看到白杨并引发了讨论,从孩子们的谈论中,可以看出他们仅仅是关注到白杨的外在特点。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高”“直”“大”这些词语写出了白杨的外在特点。
2.父亲眼中的白杨
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叙述了父亲眼中的白杨,父亲不仅谈到了白杨的外在特点,而且他更多的谈到的是白杨的内在品质:适应性强以及极端的顽强。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以“哪儿哪儿”“不管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的内在品质:这种超强的适应性以及极端顽强的精神。
3.父亲心中的白杨
课文在写完爸爸这段话后,以下面这句话连接下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紧接着,通过课文的第十四自然段,表明爸
( http: / / www.21cnjy.com )爸看到白杨的同时想到的是边疆建设者。文中这样写到“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在课文结尾处,这样写到“突然,他的嘴角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句话中,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表明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二)从课文表达来看,本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1.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课文在表达上突出的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文章由树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2.人物描写,生动传神
文章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神,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训练重点:
(一)课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二)单元训练重点中提出“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在本课的课后题中,还提到“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以及对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