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地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单选题(40X1.5=60分)
1.“它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在当时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一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制的矛盾一一社会历史条件下。''这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前提是
A.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
B.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天才设想
C.批判继承了19世纪优秀的思想成果
D.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
2.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情势下的城市自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将其视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是
A.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
B.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C.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
D.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3.考茨基等人指责列宁,他们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据此判断,考茨基等人认为十月革命
A.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B.创立了城市中心的革命新道路
C.实践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D.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4.九江于1949年5月获得解放,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从1950年到1953年九江人民行使权力的最高机关应该是
A.中共九江市委
B.九江市人民政府
C.九江市人大
D.九江市政协
5.毛泽东说:“这个宪法(1954年)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灵活性。”“宪法草案"所体现的原则是
A.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B.民主集中和自由平等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D.中央集权和人民主权
6.“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击、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
D.政治协商制度
7.“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的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荡,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此,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是在
A.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8.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部法律的颁布
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②消灭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
③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
④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③④
9.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10.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事长江丙坤表示,“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台湾同胞应该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共同为两岸和平做出贡献。“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C.承诺实现和平统一
D.认可“一国两制”
11.195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高度评价了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此前中印在西藏问题上能顺利达成协定,主要是基于
A.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国际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12.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朝鲜停战协定》
13.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揺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这段话所针的历史事件是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 日内瓦协议 上签字
14.从1990年4月到2015年5月,我国共派驻维和部队2837人,另派有军事观察员、参谋军官89
名,合计2926人,成为世界上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D.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A.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16.《杜鲁门回忆录》
:“(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美苏战时同盟破裂
B.冷战政策就此开始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17.“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一一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十月革命
B.二战爆发
C.苏联解体
D.美苏“冷战”
18.下图最能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19.1992年在西欧各国的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画面:一名瘦小的法国拳击手,被美国橄榄球队员和日本相扑选手打得狼狈不堪,这时,11个穿着欧洲各国传统服装的小伙子跑来帮他,把美国、日本的两个不可一世的家伙打得抱头鼠窜。由材料可知
A.欧盟实力超越美国和日本
B.欧洲因联合而实力增强
C.美、日、欧三足鼎立瓦解
D.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20.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不能表明①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②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③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④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21、耕作方式的改进对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耕作方式是
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石器锄耕
D.木器驴耕
2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陕西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23.古代手工业品中质量最好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24.商人的来历,源自于
A.对很早就懂得经商之人的简称
B.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C.对出售“商品”之人的简称
C.对管理商业活动之人的简称
25.
最先完成世界环球航行的船队,走的路线是
A.亚洲——非洲——美洲——欧洲——亚洲
B.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美洲
C.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欧洲
D.欧洲——非洲——亚洲——美洲——欧洲
2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正确的是
A.陆路→海路
B.地中海→大西洋沿岸C.南欧→北欧
D.波罗的海→大西洋沿岸
27.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
A.
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B. 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
C.
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D.
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
28.
17世纪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是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29.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早期殖民活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加速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③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④为欧洲手工工场掳掠了大量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下列哪项发明的出现
A.
珍妮纺纱机
B.
蒸汽机
C.
电灯
D.
汽车
31.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C.它使世界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32.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A、手工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
D、垄断组织
33.
以下对两次工业革命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出现了垄断组织
B.第一次革新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革新出现在法国
C.第一次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二次被称为“电气时代”
D.第一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34.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5.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民族工业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⑤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图中A处所占比例较高,其重要原因是
A.
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全国性抵制洋货运动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7.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形成
③日本全面侵华
④《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8、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周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指
A
.隋唐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39、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征服西方殖民者
D.阻止中国经济发展
40.“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需求
B.资本主义进一步殖民扩张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二、材料题(2X20=40分)
4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5分)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5分)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6分
4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存在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6分)
材料二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于1775年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当时,瓦特要亲自为买主安装蒸汽机,在机器出现故障时,他还要背着工具箱四处维修。
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从开办一家小炼油厂起家,通过侵吞、合并其他厂家而成为“石油大王”。1878年,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工业资产净值的90%以上。后来,在大家的一致反对声中,1911年,洛克菲勒被迫将美孚石油公司分成38家“独立”公司,但他在每一个公司中都占有25%的股份。
(2)据材料二,美孚石油公司与瓦特开办的工厂相比,有何明显的新特点 两者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6分)
材料三
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历史的历史是结果。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四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
(3)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始问题,材料三、四的认识有何异同?(8分)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D
A
D
B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B
A
C
D
B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D
B
C
B
D
C
A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C
B
C
D
D
C
B
A
A
二、材料题
41.
(1)生活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6分)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6分)
(3)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影响:强化了自然经
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8分)
42、
(20分)
(1)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工人极端贫困;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阶级矛盾激化。(6分)
(2)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与经营,是股份公司,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2分)
瓦特的工厂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时代,中小企业为主,生产规模小,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没有分离;美孚石油公司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大企业垄断了行业生产,加剧了贫富分化。(4分)
(3)不同之处:材料一认为是大工业(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材料二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1500年(新航路开辟)。(4分)
相同之处:都认为世界历史不是一开始就存在;都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各地联系加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