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行路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1 20:5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行路难李白李白  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泪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李白  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李白  “行路难”本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共有三首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美酒佳肴的铺陈
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
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极言酒肴之珍奇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太白醉酒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拔剑的苦闷
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
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
内心无限寂寥、怅惘、愤懑、抑郁不舒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太行的设想
象征,对理想的追求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
比喻,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吕尚伊尹的自比
商朝末年的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艰难的感叹
写到紧要处,诗句突由七言转为三言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
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沧海的憧憬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具有慷慨悲歌的韵味。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苦闷失意希望迷惘自信情感线索  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全诗篇幅不长,却波澜起伏。诗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郁和奋发,急遽交替、变换,再间以长短句,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的复杂心态。采石矶太白楼联荐汾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
 只落得采石青山,供当时神仙笑傲;
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招怨,
 怎脱去名缰利锁,让先生诗酒消遥。   作为一个富有才华的文人,李白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理想并未实现,他的人生道路是成功的么?他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何处?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鲍照(?——466)字明远。东晋人,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官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三大家”
后人称其诗为“七言之祖”
有《鲍参军集》鲍照(?——466)以乐府诗创作闻名。这类诗歌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其七言乐府诗隔句押韵,为唐代七言诗发展奠定了好基础,他以后七言诗慢慢多起来
后人称其诗为“七言之祖”
有《鲍参军集》杜甫评李白诗: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俊彩飘逸)
   ——《春日忆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鲍照(?——466)文学才华过人,有大志,
 但出身寒微,
 在当时受人歧视,一生屈居下僚,倍受压抑。
“才秀人微”——钟嵘《诗品》
“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1)抒写贤士怀才不遇、仕途失志,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2)表现下层社会的苦难和不幸。
 (3)描写边塞战争与戍卒生活
慷慨悲凉,感情愤激不平。
主题具有现实意义;有强烈的批判现实色彩题材、内容: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
举杯之时,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却也因愁闷塞胸而无法再唱下去了。
要有志之士认命是难的,出自心底的痛苦又是谁能了解的呢?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不是没有生命感觉的树木与石头,他有生命就有感情,就有悲愤,就要呼喊。
“心非木石岂无感?”浸透着诗人的悲辛酸苦,是一种久积心底悲愤与不平之气的爆发与发泄。 吞声踯躅不敢言。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他强将怒火压下去,要言愁而不敢言愁,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政治是多么压抑。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诗中充满了一种不敢申诉的内心痛苦,欲以“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自宽,又以饮酒高歌自遣,但却都不能排除自己的愁苦。 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