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复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复数与从原点出发的向量的对应关系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集、代数形式、虚数、纯虚数、实部、虚部)
理解并掌握复数相等的有关概念
教学重点:复数与从原点出发的向量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虚数单位i的引进及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入】
:我们知道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那么,类比实数的表示,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复数?一个复数由什么确定?
(二)、探究新知,揭示概念
1.若,,则
2.
若,,则,
两个向量和与差的坐标分别等于这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与差
3.
若,,则
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
即 = =(
x2,
y2)
(x1,y1)=
(x2
x1,
y2
y1)
复平面、实轴、虚轴:
复数z=a+bi(a、b∈R)与有序实数对(a,b)是一一对应关系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复数z=a+bi(a、b∈R),由复数相等的定义可知,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如z=3+2i可以由有序实数对(3,2)确定,又如z=-2+i可以由有序实数对(-2,1)来确定;又因为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如有序实数对(3,2)它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2,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由此可知,复数集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a、b∈R)可用点Z(a,b)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也叫高斯平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
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
对于虚轴上的点要除原点外,因为原点对应的有序实数对为(0,0),
它所确定的复数是z=0+0i=0表示是实数.故除了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三)、分析归纳,抽象概括
在复平面内的原点(0,0)表示实数0,实轴上的点(2,0)表示实数2,虚轴上的点(0,-1)表示纯虚数
-i,虚轴上的点(0,5)表示纯虚数5i
非纯虚数对应的点在四个象限,例如点(-2,3)表示的复数是-2+3i,z=-5-3i对应的点(-5,-3)在第三象限等等.
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复数复平面内的点
这是因为,每一个复数有复平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平面内的每一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几何表示方法.
1.复平面内的点平面向量
2.
复数平面向量
(四)、知识应用,深化理解
例1下列命题为假命题的是:A在复平面内,对应于实数的点都在实轴上;
B在复平面内,对应于纯虚数的点都在虚轴上;
C在复平面内,实轴上的点所对应的复数都是实数;
D在复平面内,虚轴上的点所对应的复数都是纯虚数;
例2 在复平面内,若复数z=(m2-m-2)+(m2-3m+2)i对应的点(1)在虚轴上;(2)在第二象限;(3)在直线y=x上,分别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复数z=(m2-m-2)+(m2-3m+2)i的实部为m2-m-2,虚部为m2-3m+2.(1)由题意得m2-m-2=0.
解得m=2或m=-1.(2)由题意得,
∴,
∴-1(3)由已知得m2-m-2=m2-3m+2,
故m=2.
例3
求下列复数的模:
(1)z1=-5i
(2)z2=-3+4i
(3)z3=5-5i
(4)z4=1+mi(m∈R)
(5)z5=4a-3ai(a<0)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课本第106页
习题3.1
4
,5
,6;
复数的几何意义§3.1.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虚数的单位i
2.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虚数单位与实数进行四则运算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集、代数形式、虚数、纯虚数、实部、虚部)
理解并掌握复数相等的有关概念
教学重点:复数的概念,虚数单位i,复数的分类(实数、虚数、纯虚数)和复数相等等概念;
教学难点:虚数单位i的引进及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入】
:数的概念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在狩猎、采集果实等劳动中,由于计数的需要,就产生了1,2,3,4等数以及表示“没有”的数0.自然数的全体构成自然数集N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数的概念也得到发展
(二)、探究新知,揭示概念
为了解决测量、分配中遇到的将某些量进行等分的问题,人们引进了分数;为了表示各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以及满足记数的需要,人们又引进了负数.这样就把数集扩充到有理数集Q.显然NQ.如果把自然数集(含正整数和0)与负整数集合并在一起,构成整数集Z,则有ZQ、NZ.如果把整数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那么有理数集实际上就是分数集
有些量与量之间的比值,例如用正方形的边长去度量它的对角线所得的结果,无法用有理数表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又引进了无理数.所谓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集与无理数集合并在一起,构成实数集R.因为有理数都可看作循环小数(包括整数、有限小数),无理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实数集实际上就是小数集
因生产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而逐步扩充,数集的每一次扩充,对数学学科本身来说,也解决了在原有数集中某种运算不是永远可以实施的矛盾,分数解决了在整数集中不能整除的矛盾,负数解决了在正有理数集中不够减的矛盾,无理数解决了开方开不尽的矛盾.但是,数集扩到实数集R以后,像x2=-1这样的方程还是无解的,因为没有一个实数的平方等于-1.由于解方程的需要,人们引入了一个新数,叫做虚数单位.并由此产生的了复数
(三)、分析归纳,抽象概括
1.虚数单位:
(1)它的平方等于-1,即 ;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2.
与-1的关系:
就是-1的一个平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
3.
的周期性:4n+1=i,
4n+2=-1,
4n+3=-i,
4n=1
4.复数的定义:形如的数叫复数,叫复数的实部,叫复数的虚部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3.
复数的代数形式:
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把复数表示成a+bi的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
4.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对于复数,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5.复数集与其它数集之间的关系:NZQRC.
6.
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如果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
这就是说,如果a,b,c,d∈R,那么a+bi=c+dia=c,b=d
复数相等的定义是求复数值,在复数集中解方21世纪教育网程的重要依据 一般地,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能比较大小.如3+5i与4+3i不能比较大小.
现有一个命题:“任何两个复数都不能比较大小”对吗?不对 如果两个复数都是实数,就可以比较大小 只有当两个复数不全是实数时才不能比较大小 (四)、知识应用,深化理解
例1请说出复数的实部和虚部,有没有纯虚数?
答:它们都是虚数,它们的实部分别是2,-3,0,-;虚部分别是3,,-,-;-i是纯虚数.
例2
复数-2i+3.14的实部和虚部是什么?
答:实部是3.14,虚部是-2.
易错为:实部是-2,虚部是3.14!
例3(课本例1)实数m取什么数值时,复数z=m+1+(m-1)i是:
(1)实数?
(2)虚数?
(3)纯虚数?
[分析]因为m∈R,所以m+1,m-1都是实数,由复数z=a+bi是实数、虚数和纯虚数的条件可以确定m的值.
解:(1)当m-1=0,即m=1时,复数z是实数;
(2)当m-1≠0,即m≠1时,复数z是虚数;
(3)当m+1=0,且m-1≠0时,即m=-1时,复数z
是纯虚数.
例4 已知(2x-1)+i=y-(3-y)i,其中x,y∈R,求x与y.
解: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得方程组,所以x=,y=4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提出问题: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虚数单位i及它的两条性质
(3)复数的概念
布置作业:课本第106页
习题3.1
1
,
2
,
3;§3.2.2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的乘法与除法运算法则,深刻理解它是乘法运算的逆运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复数的除法运算实质是分母实数化类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复数的几何意义单纯地讲解或介绍会显得较为枯燥无味,学生不易接受,教学时,我们采用讲解或体验已学过的数集的扩充的,让学生体会到这是生产实践的需要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复数代数形式的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对复数除法法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入】
:数的概念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在狩猎、采集果实等劳动中,由于计数的需要,就产生了1,2,3,4等数以及表示“没有”的数0.自然数的全体构成自然数集N
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数的概念也得到发展
(二)、探究新知,揭示概念
1.乘法运算规则:
规定复数的乘法按照以下的法则进行:
设z1=a+bi,z2=c+di(a、b、c、d∈R)是任意两个复数,那么它们的积(a+bi)(c+di)=(ac-bd)+(bc+ad)i.
其实就是把两个复数相乘,类似两个多项式相乘,在所得的结果中把i2换成-1,并且把实部与虚部分别合并.两个复数的积仍然是一个复数.
2.乘法运算律:
(1)z1(z2z3)=(z1z2)z3
证明:设z1=a1+b1i,z2=a2+b2i,z3=a3+b3i(a1,a2,a3,b1,b2,b3∈R).
∵z1z2=(a1+b1i)(a2+b2i)=(a1a2-b1b2)+(b1a2+a1b2)i,
z2z1=(a2+b2i)(a1+b1i)=(a2a1-b2b1)+(b2a1+a2b1)i.
又a1a2-b1b2=a2a1-b2b1,b1a2+a1b2=b2a1+a2b1.
∴z1z2=z2z1.
(2)z1(z2+z3)=z1z2+z1z3
证明:设z1=a1+b1i,z2=a2+b2i,z3=a3+b3i(a1,a2,a3,b1,b2,b3∈R).
∵(z1z2)z3=[(a1+b1i)(a2+b2i)](a3+b3i)=[(a1a2-b1b2)+(b1b2+a1b2)i](a3+b3i)
=[(a1a2-b1b2)a3-(b1a2+a1b2)b3]+[(b1a2+a1b2)a3+(a1a2-b1b2)b3]i
=(a1a2a3-b1b2a3-b1a2b3-a1b2b3)+(b1a2a3+a1b2b3+a1a2b3-b1b2b3)i,
同理可证:z1(z2z3)=(a1a2a3-b1b2a3-b1a2b3-a1b2b3)+(b1a2a3+a1b2a3+a1a2b3-b1b2b3)i,
∴(z1z2)z3=z1(z2z3).
(3)z1(z2+z3)=z1z2+z1z3.
证明:设z1=a1+b1i,z2=a2+b2i,z3=a3+b3i(a1,a2,a3,b1,b2,b3∈R).
∵z1(z2+z3)=(a1+b1i)[(a2+b2i)+(a3+b3i)]=(a1+b1i)[(a2+a3)+(b2+b3)i]
=[a1(a2+a3)-b1(b2+b3)]+[b1(a2+a3)+a1(b2+b3)]i
=(a1a2+a1a3-b1b2-b1b3)+(b1a2+b1a3+a1b2+a1b3)i.
z1z2+z1z3=(a1+b1i)(a2+b2i)+(a1+b1i)(a3+b3i)
=(a1a2-b1b2)+(b1a2+a1b2)i+(a1a3-b1b3)+(b1a3+a1b3)i
=(a1a2-b1b2+a1a3-b1b3)+(b1a2+a1b2+b1a3+a1b3)i
=(a1a2+a1a3-b1b2-b1b3)+(b1a2+b1a3+a1b2+a1b3)i
∴z1(z2+z3)=z1z2+z1z3.
3.共轭复数:当两个复数的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个复数叫做互为共轭复数虚部不等于0的两个共轭复数也叫做共轭虚数
通常记复数的共轭复数为。
(三)、分析归纳,抽象概括
4.
复数除法定义:满足(c+di)(x+yi)=(a+bi)的复数x+yi(x,y∈R)叫复数a+bi除以复数c+di的商,记为:(a+bi)(c+di)或者
5.除法运算规则:
①设复数a+bi(a,b∈R),除以c+di(c,d∈R),其商为x+yi(x,y∈R),
即(a+bi)÷(c+di)=x+yi
∵(x+yi)(c+di)=(cx-dy)+(dx+cy)i.
∴(cx-dy)+(dx+cy)i=a+bi.
由复数相等定义可知
解这个方程组,得
于是有:(a+bi)÷(c+di)=
i.
②利用(c+di)(c-di)=c2+d2.于是将的分母有理化得:
原式=
.
∴(a+bi)÷(c+di)=.
点评:①是常规方法,②是利用初中我们学习的化简无理分式时,都是采用的分母有理化思想方法,而复数c+di与复数c-di,相当于我们初中学习的的对偶式,它们之积为1是有理数,而(c+di)·(c-di)=c2+d2是正实数.所以可以分母实数化.
把这种方法叫做分母实数化法
(四)、知识应用,深化理解
例1计算(1-2i)(3+4i)(-2+i)
解:(1-2i)(3+4i)(-2+i)=(11-2i)
(-2+i)=
-20+15i.
例2计算:
(1)(3+4i)
(3-4i)
;
(2)(1+
i)2.
解:(1)(3+4i)
(3-4i)
=32-(4i)2=9-(-16)=25;
(2)
(1+
i)2=1+2
i+i2=1+2
i-1=2
i.
例3计算
解:
例4计算
解:
例5已知z是虚数,且z+是实数,求证:是纯虚数.
证明:设z=a+bi(a、b∈R且b≠0),于是
z+=a+bi+=a+bi+.
∵z+∈R,∴b-=0.
∵b≠0,∴a2+b2=1.
∴
∵b≠0,a、b∈R,∴是纯虚数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复数的乘法法则是:(a+bi)(c+di)=(ac-bd)+(bc+ad)i. 复数的代数式相乘,可按多项式类似的办法进行,不必去记公式.
复数的除法法则是:i(c+di≠0).
两个复数相除较简捷的方法是把它们的商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把分子与分母都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再把结果化简
布置作业:课本第112页
习题3.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