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赤壁赋》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赤壁赋》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1 13:40:12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赤壁赋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苏轼苏轼苏洵、苏辙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 米芾
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苏轼书法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朗读课文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尊(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 三、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感受鉴赏第三段1.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 为何而悲?英雄业绩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天地阔远
而自身渺小长江无穷
而人生短暂情怀阐发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渺小,感触生悲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第四段1.本段感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体现了苏轼的“物我一致”的观点,是对生活的肯定与热爱。
(2)“取与不取”的角度看,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但重点是在“取”上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可以“取”的只有“清风,明月”,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所以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第五段2.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乐)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转悲)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悲)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转喜)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结构情感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1083)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1082)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大家自由读,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
《定风波》,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 《赤壁赋》教案
枣庄市第十八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1*cnjy*com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源:21cnj*y.co*m】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课件】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作者简介 【课件】
三、情感思路
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板书: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乐
四、赏“乐”之景【课件】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第一自然段)
(1)如诗如画的美景。
(2)有哪些景?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3)你能为我们将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吗?
◆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写,有的思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读第一段)
四、解“悲”之情【课件】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 (第二段)
(1)来自歌词中的“美人”,为什么“美人”就让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
……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美人”还象征什么?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21教育网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课件】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21cnjy.com
(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
◆难道仅仅是因为萧声?苏子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悲?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呢?(第三段)
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www.21-cn-jy.com
②悲叹生命的短暂: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
五、悟“乐”之理【课件】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讨论)(第四段)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2·1·c·n·j·y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21·cn·jy·com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www-2-1-cnjy-com
六、品“苏”之韵【课件】
1、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课件】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 贬居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1082 贬居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风波》,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2-1-c-n-j-y
3、点拨:
注意《定风波》的下阙,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七、总结:【课件】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留待作业)
所以,苏轼是——【课件】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3、小结: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因为——【课件】(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