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01 20:49: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第21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明朝的科技和建筑成就:北京城、明长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2、掌握四大名著及作者、思想艺术;戏剧的繁荣;明确时期书法和绘画的代表人物。
3、了解四大名著反封建的积极内容,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前置学习】
一、明朝的建筑成就:
北京城:
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城中心的
,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今天称为

明长城:东起
,西至
,蜿蜒六千余公里。
二、明朝的科技巨著:
著作名称
作者
时代
作品简介及评价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
巨著。后来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天工开物》
书中总结

生产技术,强调人类与自然相协调。外国学者称它为“
”。
三、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
作者
时间
主要内容
价值
《三国演义》
描写

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我国最早的一部
《水浒传》
描写
,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反映了人民蔑视
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一部具有浓郁
气息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鞭挞了
和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我国
的高峰,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戏剧的繁荣和书画的成就(看课文了解)
①明朝著名戏剧家
,代表作是《
》。
②戏剧以

为基调,19世纪中期诞生了新的剧种——

③明朝著名书法家
,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④明末著名画家
,清朝的“
”。
【课堂探究】
小组交流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想象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
展示分享
拓展提升
连线题:将中间的内容和左右两边的有关内容连接起来
施耐庵 《西游记》
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 《红楼梦》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 《水浒传》
浪漫主义神话小说曹雪芹 《三国演义》
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四、小结:(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
汤显祖
东起鸭绿江
“颜骨赵姿”
明长城
《天工开物》
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李时珍
明朝书法家
西到嘉峪关
董其昌
明末画家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故宫
农业百科全书
宋应星
戏剧家
清朝画家
徐渭
《本草纲目》
挥洒自如,气势磅礴
紫禁城
“扬州八怪”
《牡丹亭》
郑板桥
《农政全书》
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检测反馈】:
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下面表格里


1
2
3
4
5


1、在明代的宫城是,被称为世界建筑之林瑰宝的是(
)
A、紫禁城
B、京城
C、金銮殿
D、皇城
2、一曲《长城赞》颂扬了万里长城的雄伟与壮观,明长城的东西二至是(
)
A、临洮—山海关
B、鸭绿江——嘉峪关
C、辽东—嘉峪关
D、嘉峪关—山海关
3、下列哪部作品为李时珍所著(
)
A、《千金方》
B、《梦溪笔谈》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4、对《本草纲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收入一千八百多种药物,一万多个医方
B、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是“药王”孙思邈所著
5、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梦溪笔谈》
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下面表格里
题目
1
2
3
4
5
6
7
答案
1、明清文学的主流是 (

A.小说
B.戏剧
C.诗歌
D.散文
2、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3、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4、京剧形成于19世纪中期,它以哪些剧种为基础(

①元杂剧
②南戏
③徽剧
④汉调
A.
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牡丹亭》
②郑板桥的代表作《兰竹图》
③徐渭是清末著名画家
④董其昌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6、明清小说广为流传的原因,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工商业市镇繁荣     
B.书坊、刊刻印刷迅速发展
 C.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趣味 
D.市民,农民文化素质非常高
7、如果研究明朝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  )
A.《本草纲目》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