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A卷) 同步单元双基双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4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A卷) 同步单元双基双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6-01 18:3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4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A卷)
同步单元双基双测
总分30分,建议20分钟完成
一、选择题(15分)
1.人从平原到高原生活一段时间后,会适应高原地区空气稀薄的气候特点,是因为体内哪种血细胞会增加?()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都不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西藏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相对比较少,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后,体内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会增加,从而增加了血红蛋白的含量,提高了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所以,“人从平原到高原生活一段时间后,会适应高原地区空气稀薄的气候特点”,是因为体内红细胞会增加增加。
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考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正常人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有的成分是
A.水、尿素和无机盐B.水、尿素和葡萄糖
C.无机盐、尿素和蛋白质D.尿素、无机盐和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
3.下列有关输血的叙述,错误的是
A.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B.我国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C.紧急情况下,O型血的病人可接受AB型的血液
D.健康成年人每6个月献血不超过4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
考点:输血的原则。
4.(2014 龙港区校级模拟)与对应的静脉相比,动脉的主要特征是()
①管壁较厚②管壁较薄③弹性大④弹性小⑤管腔大
⑥管腔小⑦管内血流速度快⑧管内血流速度慢⑨不具瓣膜⑩常具瓣膜
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⑩
C.①③⑥⑦⑨D.②④⑤⑧⑩
【答案】C
【解析】
考点: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5.下列实验材料器具选用不正确的是
A.用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B.用碘液来检验淀粉是否存在
C.用放大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D.用快熄灭的细木条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光合作用生成淀粉遇碘变蓝,酒精溶解叶绿素,消除叶绿素对颜色的的影响,使实验现象明显。不符合题意;
B、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常利用这一特性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太小,不能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需要使用放大倍数较高的显微镜。符合题意;
D、氧气能助燃,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重新燃烧,所以常用快熄灭的细木条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学实验。
6.在新鲜血液里放入少量柠檬酸钠,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血液分层现象,上层几乎透明的液体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答案】D
【解析】
7.下图示血液由S流向P后,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情况以及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情况。则S、P表示的结构分别是
A.右心室、左心室B.肾动脉、肾静脉
C.肺动脉、肺静脉D.毛细血管、肺静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中,P代表的器官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百分比最高,说明此处的血液中含氧气最多,为肺静脉;S代表的器官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百分比最低,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为肺动脉。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8.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造成危害。PM2.5颗粒物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的部位是: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答案】A
【解析】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心脏的结构和肺循环,据此回答.
9.当今社会,许多健康公民都积极无偿献血。你认为医生应将针刺入下列哪种血管进行抽血()
A.主动脉B.毛细血管C.静脉D.体动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静脉血管内血流的方向是从四肢流向心脏,且血流速度较慢,所以献血时,医生应将针头刺入静脉血管。
考点:血管的特点
10.右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1、2、3分别是血液中三种成形的结构。下列叙述中你不认同的是
A.1为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和异物
B.只有2没有细胞核
C.3的数量最多,能够运输氧气
D.2的体积最小,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1个体较大,有细胞核,而且数量少,可以判断是白细胞,白细胞能够作变形运动,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因此白细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C、3数量最多,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可以判断是红细胞,红细胞能运输氧气和部分的二氧化碳,D、2个体最小,可以判断是血小板,但人体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时,血小板在伤口处聚集成团,同时还能释放出一些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加速血液的凝固,故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B、1、2、3中2血小板没有细胞核3红细胞无细胞核,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11.经常被用来作亲子鉴定的是
A.红细胞
B.血小板
C.白细胞
D.血浆
【答案】C
【解析】
考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12.当人体内的血液流经下列器官或结构时,会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是
A.肝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B.肺泡壁的毛细血管
C.肾小球D.左心室到主动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发生在肺循环过程中的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内,血液在体循环中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因此当人体内的血液流经下列器官或结构时,会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是肺泡壁的毛细血管。
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13.如图表示饭后半小时,进入人体某器官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相对含量,该器官是()
A.大脑B.肾C.小肠D.肺
【答案】C
【解析】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4.从人体手臂的两根不同血管中抽得血液,测定其中的氧气(02)、二氧化碳(C02)的相对含量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动脉血
B.乙呈鲜红色
C.甲是从静脉中抽取的
D.乙是从动脉中抽取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统计图可以看出,甲中氧气比乙中的多,而乙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甲中的多,说明甲是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而乙是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选项A符合题意。
考点:此题考查人体内血管所流血液的性质,以此考查学生理解易混概念的能力和识别图形的能力。
15.毛细血管广泛分布在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之间,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下列关于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功能相适应的叙述,没有关系的是()
A.数量多,广泛分布在组织细胞之间
B.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不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C.管壁极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D.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液流动速度极慢
【答案】B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二、综合题(15分)
16.3月1日,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严重的暴力恐怖事件,多名无辜的民众被暴徒砍死砍伤,为了救治医院里的受伤群众,市民积极参与献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在当时的现场,一位民警冲着暴徒喊道:来砍我吧。暴徒追过去,一刀砍到民警的手臂上,顿时鲜红的血喷射状流出,说明这一刀砍断了民警手臂的血管。
(2)献血时,护士从献血者的手臂血管抽取血液,一般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健康。
(3)献血结束后,护士用一棉签在针孔处压一会就会自然止血,因为血细胞中有止血作用。
(4)输血时应输为原则。
【答案】(1)动脉血管
(2)静脉
(3)血小板
(4)同型血
【解析】
试题分析:(1)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管叫动脉,动脉的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的血流速度快,民警的血液喷射而出,故伤到了动脉血管。
(2)静脉血管管壁薄,血流慢,抽血应从静脉血管抽取。
(3)血液中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4)输血要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避免发生凝血现象。
考点:本题考血管和血型及输血原则,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请根据血液循环示意图回答:
(1)血液循环流动是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进行的,图中②③④⑤组成的循环路线叫,⑥⑦⑧⑨组成的循环路线叫。
(2)图中①的结构名称是,它与肺部毛细血管网之间发生的生理过程叫。
(3)假若某人意外受伤,左手手指伤口感染,医生在其右手静脉注射青霉素,请问青霉素到达伤口处至少应该经过心脏次 。
【答案】(1)体循环肺循环(2)肺泡气体交换(3)2
【解析】
试题分析:(1)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叫做体循环,因此图示中②③④⑤组成的循环路线是体循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液循环的途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探究题
18.如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5所指的是_______,内流______血。
(2)血液由2射出,流经5、6到3的循环途经叫_______。
(3)由M到N处,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答案】(1)肺动脉静脉血
(2)肺循环
(3)动脉血变成静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