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B卷)
同步单元双基双测
总分30分,建议30分种完成
一、选择题(15分)
1.西藏地区的海拔比江苏地区高很多.胡老师从江苏调到西藏工作,半年后体检时发现,血液中有一种成分显著增加.增加的这种成分最可能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浆
D.血小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有关知识点.
故选:A
考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甲因患肺炎需要注射抗生素,乙因左上臂伤口化脓也需要注射抗生素。假设两人心率相同,则如果两人同时在左手手背静脉处注射抗生素,药物较早到达患者的是()
A.甲B.乙C.同时到达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因患肺炎需要注射抗生素,药物到达患病部位需要经过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乙因左上臂伤口化脓也需要注射抗生素,则药物到达伤口至少经过的循环途径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室、主动脉、左臂的动脉。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3.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物质进出循环系统的过程,序号所代表物质可表示为()
A.①可表示为葡萄糖,⑤可表示为胰岛素
B.②可表示为氧气,④可表示为二氧化碳
C.③可表示为二氧化碳,⑤可表示为胰液
D.①可表示为蛋白质,④可表示为无机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为:①是营养物质,②是氧气,③是二氧化碳,④是水、无机盐和尿素等,⑤是激素.可见A正确.
故选:A
4.如图所示的血管,表示动脉的是:( )
【答案】B
考点: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5.人受轻伤流血时,能自动止血,这是血液中哪种成分的作用?
A.血浆B.血小板C.白细胞D.淋巴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当人体轻微受伤流血后,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再者,血小板破裂所释放的一些物质,也能够促使血液凝固成块,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堵塞伤口而止血.因此完成止血功能的是血小板。故选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6.在抢救时,医护人员发现伤员腿部外出血,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他会做出怎样判断,又会在伤口的什么部位出血?
A.动脉出血、远心端B.静脉出血、近心端
C.静脉出血、远心端D.动脉出血、近心端
【答案】D
【解析】
据此可知,伤员腿部外出血,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应该是动脉出血,要在近心端止血。
考点:出血的初步护理。
7.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下面有关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属于人体组织中的营养组织
B.四肢静脉内表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C.肺静脉内流动脉血
D.静脉血管血流速度慢,便于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在人体内,血管和心脏构成了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其中,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如下表:
A.血液属于人体基本组织中的结缔组织,不是营养组织,故不符合题意;B.四肢的静脉内有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故符合题意;C.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体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故符合题意;D.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毛细血管,不是静脉,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C.
考点: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8.当人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下列哪种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部位吞噬病菌()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肌细胞
【答案】B
【解析】
考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9.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分别是()
A.动脉、静脉B.静脉、心脏
C.心脏、毛细血管D.心脏、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时刻在收缩和舒张,为血液的运输提供动力。因此,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是心脏。毛细血管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它有许多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如数量多、管壁薄、管腔细、血流慢等.故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毛细血管。
考点:心脏的结构。
10.心脏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
A.心房→心室→静脉B.心房→心室→动脉
C.心室→心房→静脉D.心室→心房→动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即心房→心室→动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心脏的结构
11.将新鲜血液分别进行如下处理:
(1)加入柠檬酸钠;
(2)用竹签搅动几分钟;
(3)不进行任何处理。静置后均出现淡黄色液体,三种方法获得的液体名称分别是()
A.血浆、血清、血清B.血浆、血浆、血清
C.血清、血浆、血浆D.血浆、血清、血浆
【答案】A
【解析】
考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12.人体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最大的部位是
(
)
A.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B.
组织细胞
C.
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
D.
上、下腔静脉
【答案】B
【解析】A.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在组织细胞里不断消耗氧,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经过肺泡中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含量增多,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氧含量减少,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上下腔中静脉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中二氧化碳少于组织细胞.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通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13.关于血液循环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血液流经①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B.当血液流经②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C.若②为肾脏,血液流经②后,二氧化碳和尿素增加
D.体循环途径:左心室→②→右心房
【答案】C
【解析】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14.下列哪种血管的内表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A、四肢静脉B、毛细血管
C、四肢动脉D、与毛细血管相连通的动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运回心脏的血管,有的静脉与动脉伴行,位置较深,有的静脉位置较浅,在体表可以看到,如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与伴行的动脉相比,静脉的管壁薄、弹
性小、官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四肢静脉的内表面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如图所示。
考点: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15.若向新鲜的猪的离体心脏的肺静脉注水,则水从()流出
A肺动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体静脉
【答案】C
二、综合题(15分)
16.下图为血涂片示意图,据图回答:
(1)用______倍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时,在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
]______。
(2)细胞A中间颜色淡,试从其形状加以解释:________。
(3)有细胞核的是[
]________。血小板不易被找到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低
[A]红细胞
(2)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
(3)[B]白细胞血小板体积小
【解析】
考点:观察血涂片。
17.如图是淀粉的消化终产物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的过程及部分相关代谢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物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据图可判断出图中的物质①是,该物质进入血液后,使其在血液中含量下降的激素是。
(2)图中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物质(填序号),组织细胞产生的物质③进入血液后,血液转化为(填“动脉”或“静脉”)血。
(3)④和⑥两种物质中,不含物质①的是物质。
【答案】
(1)葡萄糖胰岛素
(2)②静脉
(3)⑥
【解析】
试题分析:图表示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生理过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呼吸、血液循环、尿的形成等生理过程;据图可知①是葡萄糖,②是氧气,③是二氧化碳,④是原尿,⑤是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的物质,⑥是尿液。
(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为葡萄糖;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葡萄糖进入血液后,使其在血液中含量下降的激素是胰岛素。因此,据图可判断出图中的物质①是葡萄糖,该物质进入血液后,使其在血液中含量下降的激素是胰岛素。
(2)血红蛋白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气结合,在氧气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气分离,所以图中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物质②氧气;在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由于组织细胞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大于组织细胞内的氧气含量,而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为含氧少的静脉血。因此,图中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物质②(填序号),组织细胞产生的物质③进入血液后,血液转化为静脉(填“动脉”或“静脉”)血。
考点:本题考查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呼吸的过程;体内物质的运输;尿的形成。
18.图1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2)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观察者认为[2]是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3)[3]是血管,若此血管出血,用指压止血法止血时,指压处应在受伤血管的(近心端或远心端)。
【答案】(1)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2)毛细;红细胞单行通过;(3)静脉;远心端。
【解析】
试题分析:(1)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考点: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出血的初步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