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01 21:0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明朝的统治
探索主题我的历史,你知道多少?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朱元璋为什么要灭元?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时间:
都城:
开国皇帝:一、明朝的建立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西汉高祖刘邦
东汉光武帝刘秀想一想 我该怎样做才能加强君权呢?阅读课文第 67-68
页,思考: 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的权力;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3、八股取士皇帝太


事御史
大夫

察郡守 县令最高统治者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丞


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秦)相权太大元朝: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片段1.“胡惟庸案”——立竿见影的行政机构改革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两汉时期,丞相拜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到宋朝时,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直接废除了丞相,并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历史典故(六部)(三司)皇帝行政机构改革作用: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①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想一想:朱元璋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这些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但形成专权,
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 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一身冷汗。历史故事1.通过故事思考朱元璋是通过什么措施知道宋濂请客这个事的?
2.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3.特点是什么?
4.有什么作用?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皇帝的侍卫亲军,监管缉捕,刑狱等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加强明朝君权。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 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历史资料 锦衣卫掌管侦查、审讯始于(   )明太祖明朝锦衣卫印 东厂(明成祖成立了东厂),锦衣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标准佩刀 。
明朝崇祯皇帝登基后,权倾天下的大太监魏忠贤被弹劾辞官,阉党覆灭。
锦衣卫授命追捕阉党。锦衣卫卢剑星、沈炼、靳一川三人是结拜的兄弟,
感情非常好。一天,内宫太监赵靖忠秘密找到三兄弟,要他们奉皇命去追杀要出京流放的大太监魏忠贤。
一场追杀之后,三人带回了大太监魏忠贤的尸首,本以为凭此大功,三人的夙愿皆可实现。没想到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阴谋的开始,三人即将落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侵犯了公民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名誉权、言论自由权)和人身自由权等
历史与现实 思考:科举制创制于哪个朝代?完善于那个朝代?

如果你是明朝当时的考生,你如何备考?隋朝: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扩建国学,状元称号 武则天首创武举与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科举制发展过程:明朝科举考试基本特点:
1. 只允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中的命题。
2.答卷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允许有自己的观点。
3.考试文体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历史词典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八股取士 开始于明朝,结束于清末。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①材料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所坑者”是什么
朝代发生的什么事情?
②作者认为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
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史料分析考试形式刻板,不利教育的发展,也禁锢思想,扼杀人才,应试者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社会的发展。秦朝 焚书坑儒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一)、明朝的农业(南美洲传入中国)三、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苏州的丝,杭州的绸,
南京云锦苏杭愁。苏州是明代丝织业
中心(二)、明朝的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青花八方烛台 青花瓷扁瓶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描绘市区商业街道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三)、明朝的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商帮的出现:山西的晋商,安微的微商 明朝的统治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实行八股取士(影响:禁锢思想思想,扼杀人才,应试者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社会的发展。)
4、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