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6-02 07: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1.能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
2.能够用扦插,地下茎繁殖或其他营养繁殖的方法繁殖植物。
3.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 :
知道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下一代。
知道几种常见的营养繁殖的方法。
知道一些繁殖的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在营养繁殖中栽种植物的乐趣。
2.体验照顾植物并观察它的生长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分享劳动成果,并愿意与他人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些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根、茎、叶进行繁殖。
难点: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教学准备:发芽的马铃薯、宝石花、长根的胡萝卜、扦插的月季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师: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生:种下瓜就得到瓜,种下的是豆以后就长出豆来。
师:种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生:种的是瓜和豆的种子,得到的是它们的后代。
师:那么瓜和豆是用什么繁殖后代的呢?
生:它们用的是种子。
师:又有这样一个说法叫“无心插柳柳成阴”,你对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把柳树的枝条插在土里,以后就会长成高大的柳树来。
师:那柳树又是用什么繁殖后代的呢?
生:通过枝条。
师:再看这里,还有个词语“雨后春笋”,笋子是谁的后代?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又是通过什么繁殖的?
生:笋子是通过地下茎繁殖的。
师:再看“落叶生根”,落叶生根既是一种植物的名字,也说明了它的繁殖方式,它是用什么繁殖的呢?
生:通过它的名字就能知道它是用叶子繁殖后代的。
师:通过这些俗语和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植物有的是用种子繁殖,有的不是用种子繁殖。)
意图:
好的引入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了保障。引入的形式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引入要有实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本课的引入设计简单却很新颖,效果也很好。通过几个俗语和词语,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比较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是植物,繁殖方式却各有不同呢?简单的几个词语将学生的思绪牢牢地锁定在“繁殖”一词上,为后续的研究酝酿了“情绪”。同时,常用俗语的使用也让学生感觉到:原来生活处处有科学。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
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不是用种子繁殖的?它们又是用哪些部分繁殖的呢?你见过人家种花或栽种其他植物的经过吗?
生:我见过我爸爸种菊花。
师:他是怎么栽种的?
生:我看见他剪下菊花的一个枝条插在土里,浇点水就行了。
生:我和我妈妈种过红薯,我妈妈是切成红薯块种的。……
师:不用种子繁殖的植物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些。
(出示课件:落叶生根、宝石兰、玉树、马铃薯、生姜、水仙花、胡萝卜、红薯、吊兰、月季。教师简单分析它们是用哪部分繁殖的,并板书根、茎、叶等。)
师: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的作用是汲取营养、输送营养甚至是制造营养的,它们是植物的营养器官,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科学上叫作营养繁殖。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其中的一些植物,它们都是利用营养繁殖方式培育出来的,我想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发实物:发芽的马铃薯、宝石花、长根的胡萝卜、扦插的月季。学生观察,汇报发现。)
生:老师,我发现马铃薯长了很多的小眼。
师:小眼里长了什么?
生:长了小芽。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小芽会长成什么呢?
生:可能会长出藤来吧,也有可能长成马铃薯。
师:也就是说,这个芽和马铃薯的繁殖有着密切的联系。没芽的地方会长成什么呢?
生:(有些犹豫)可能也会长出马铃薯吧。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关于月季花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我把月季花拔了出来,我发现月季花的根部有很小的芽了。
师:对啊,这个月季老师当初可是用一根枝条插进土里的,现在可以看出,枝条也长出根了,这些小根以后会怎么发展呢?
生:我想它以后会茁壮成长成一棵大月季花的。(学生继续讨论其他植物的发现。)
意图:
观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这里老师让学生观察用根、茎、叶进行繁殖的几种植物,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发现马铃薯有眼,眼里有芽,教师立即抛出问题,这“芽”以后会怎样成长?其实这里就是在暗示学生这里的“芽”和繁殖有密切联系的,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芽”上。同时,教师又追问:马铃薯没芽的地方会长成什么呢?这样的问题直接刺激了学生探究的神经,学生的大脑已经开始思考,探究的问题也已初步形成,为下面的动手探究做好了热身。
师:植物用营养繁殖方式具有很多好处,最明显的就是加速植物的繁殖速度。你想想,用一粒小小的种子慢慢地生长繁殖,怎么能有直接用长了芽的一大块茎繁殖来得快呢?同时,营养繁殖还可以更好地保留母体优良的基因,不像种子繁殖常常会产生变异,营养繁殖还可以增强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方式栽种植物
师:既然营养繁殖有这么多优点,大家有没有兴趣用营养繁殖的方式亲手培育出一株新的生命来呢?
生:想。
师:大家就在发的材料里选择一种吧。不过我要先听听你们打算怎么种。
生:把马铃薯切成块种。
生:宝石花用叶子种。
生:月季用枝条插。
师:你们说得很好。不过我认为就这样种没有什么意思!这是科学课,你们能不能在种的时候开展一项感兴趣的研究呢?请你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自己准备研究的问题。)
生:我们想把马铃薯切成块,有的块里有芽,有的块里没芽,分别去种,看看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去种的呢?
生:我们就是想知道,没芽的马铃薯块能不能长出马铃薯来。
生:我们小组打算种月季,我们想剪两根枝条,一根上有叶子,一根上没有叶子,都插到土里,看看它们长的有没有区别。
师: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区别呢?
生:没叶子的活不了吧。师:这么确定了还用着研究吗?
生:那也不一定啊,说不定会长出叶子来呢。(学生汇报其他的想法。略。)
师:既然我们想做对比实验,那我们该注意些什么?请你们制定一个详细的研究方案。
(学生讨论。)
生:浇水要一样多。
生:要施肥一样。
生:要一样管理。……
师:你们说得真好。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栽种对象,其他的栽种条件就不能变了,老师提供给你们一个已经装好土的花盆,请你们用同样的方法栽种吧。
(学生动手栽种,教师巡视帮助。)
意图:
学生终于动手了,但在动手之前动足了脑。科学课的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探究,在探究中培养科学意识,锻炼探究技能。所以,当学生说出该怎么样种植植物时,教师激将学生:这样种没有什么意思!
这是科学课。对,科学课上怎么做这么简单的事呢?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加之前面做好的一系列的铺垫,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活动”———带着研究的活动。但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强调了对比实验的注意点,等学生做好准备后再动手。这时的动手已是“水到渠成”,其实真正动手的时间并不需要太多,当什么都想好了,动起手来就很快了。
师:大家都栽种好了,那后面是不是放在一边不管了呢?
生:不,我们会不断观察的。
师:怎么观察?什么时间观察?用什么观察?想得到什么?
生:我们每天都观察,我们会记录,看看它们长的有什么区别。
生:我们会用尺子去量的,会记下数据。
生:我们还会写观察日记。
师:同学们,种植物并不难,难就难在管理,我想你们得制定一个很详细的管理计划,比如浇水怎么浇?什么时间浇?谁去浇?浇什么样的水?浇多少?这些都要有严格的计划。而且这样的管理不是一天两天,可能要几个月才能出成果的,希望大家一定要有坚持、严谨、细心、不怕苦的研究精神,最后一定能研究出成果来。(学生讨论管理计划。)
意图:科学探究活动不应受到课堂40分钟的限制,它需要有完整、充裕的探究时间。这里,课堂上只是提供一个研究的思路,教给研究的方法,学生重点是讨论设计研究的方案,真正的研究则放在课后。所以,这里的设计重点强调了后期的研究该如何去做,方便让学生真正地去搞研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做热热闹闹的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