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感觉
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能用语言、图画及各种形式对感觉进行正确描述。
2、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人的感觉器官(眼睛、鼻子、舌头、耳朵、皮肤),各种各种感觉器官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感觉产生的机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感觉器官对于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价值,愿意在生活中用我们的感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感觉器官,借助各种形式描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实例用科学的语言解释感觉产生的机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都非常熟悉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等感觉器官,也都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但是,这些感觉器官是如何产生各种感觉的(如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你们想了解吗?
认识是觉得产生
出示色盲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个圆柱体,提问学生,它们的高于直径相等吗?
教师寻找一些课本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下面的两条直线一样长吗?五个与安全一样大吗?等等。
小结:我们看到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仅仅是眼睛的“功劳”吗?为什么有时候看到的情况是事实的真相,有时候眼睛又会“欺骗”我们呢?
分析:眼睛仅仅是一个接受光线的感觉器官,他本身不能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加工。视神经将落在视网膜上的信号及时传给大脑,大脑经过分析,才能够浓情图像的真正含义。这时,才有了视觉。
说明:这段知识性概念,教师可以利用该图讲解给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进行讲述,或者看一些科教片进行解释。
大脑在处理信号时也会出现一些失误,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当我们“看不清楚”物体的真相是,要动手做一做。比如说动手量一量、测一测、比一比,帮助大脑正确的判断,形成对物体准确的认识。
了解听觉、触觉、视觉和味觉形成的机理
了解听觉形成的机理
讨论:我们是如何通过听觉器官耳朵听到声音的?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回报
理解触觉形成的机理
学生实验:一位学生蒙上眼睛,伸出一只手掌给另一位同学进行实验,可以用尖的铅笔戳一下,可以用冰块在上面触碰一下,也可以用铅球在上面放一下。让蒙住双眼的同学汇报,刚才分别是什么东西接触了他的手掌心。(同桌同学相互交换实验)
提问:为什么蒙上眼睛的同学,什么也没有看见,却能知道他的手掌心分别接触过什么物品呢?
学生小结:是触觉告诉我们的,皮肤也是一种感觉器官。
教师说明触觉形成的过程
了解嗅觉和味觉形成的机理以及它们的相关性
教师背着学生在教室里喷一些香水或洒一些酒在地面上,看学生有什么反应?
学生讨论汇报。
游戏活动:同桌两位学生,其实以为蒙上眼睛,用舌头去品尝液体(可食用的)的味道,然后捏住鼻子在去品尝液体的味道。比较前后两次实验各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交流活动,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小结:味觉和嗅觉的关系很密切,平时我们看到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时,食欲大增,那是由于视觉、味觉和嗅觉协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感觉鼻子不同时,吃什么好东西都感觉没有口味,就是因为嗅觉不灵,降低了味觉的感受。
承上启下,总结全课
结合神经系统的概念讲解感觉器官与神经器官的关系,概括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产生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