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鲁人版)习题汇编:第1单元(6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必修一(鲁人版)习题汇编:第1单元(6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1 22:11:11

文档简介

学业分层测评(二) 师 说
1.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解析】 ①③老师。②⑤以……为师,把……作为老师。④⑦⑨从师,动词。⑥⑧学习。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C项,均为“学习”之意。A项,出:超出/产生。B项,惑:疑难问题/糊涂。D项,道:道理/风尚。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它,指知识、道理;B项,指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示揣测;C项,连词,都表目的,来;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解析】 C项,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或师焉,或不焉
D.余嘉其能行古道
【解析】 C项,“不”通“否”。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①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有删改)
【注】 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野葛,可做毒药。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解析】 “说者”为“说教的人”,在句中应作主语,“兑之也”与前文的“者”字结构对应,可排除A、D两项;“今世之说者”与上文的“凡说者”照应,不能断开,所以排除C项。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人苟可
其皆出于此乎
B.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
作《师说》以贻之
C.故师之教也
句读之不知
D.所求尽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 D项,代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A项,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
A.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解析】 A项,意思是“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C项,意思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D项,意思是“大凡师徒相得是很不容易实现的”,也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解析】 C项,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译文: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译文:                                    
                                    
                                    
【解析】 (1)的关键词:疾、魁士。“未之尝有也”是宾语前置句。(2)的关键词:是、腐、恶、濡。其中“腐”为形容词用作名词。【答案】 (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2)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他自己又有才能,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被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道理。他们倘若能够接受道理,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用石头绑在那人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反倒给他喝毒药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上到至高无上的天子,这样的老师去朝见也不会感到心惭。大凡师徒相得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而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敬。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的食欲与饮食习惯,或者与某种回忆有关。因为从小吃某种食物,那种食物就最能满足他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尽管不同的妈妈做的饭相差巨大,但“妈妈做的饭”能勾起大多数人的食欲,____①____。曾经在某种特定场合吃过的某种食品,多年以后也还能勾起食欲,____②____。作为化学意义上的食物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特定场合食物所带来的愉悦被记忆了下来。当再次看到那种食物,____③____,就产生了“食欲”。
①                                    
②                                    
③                                    
【答案】 ①这就是习惯使然 ②这是回忆的作用 ③那种愉悦感的感受会被激活
12.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____①____;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____②____。
①                                    
                                    
②                                    
                                    
【解析】 解答本题,形式上要做到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表达得体;内容上要表达学生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答案】 (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蜜蜂与植物互利共生。__①__,蜜蜂则替植物进行异花授粉。在采集花蜜过程中,__②__,直到花谢蜜少时才能转移向其他种类的植物。而且,蜜蜂身上携带的一朵花的花粉会掉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帮助植物实现异花授粉。基于这一特性,__③__,代替了我国目前用激素在蔬菜生产上的运用。其实,美国也在100多种农作物上推广应用了蜜蜂授粉。
                                    
                                    
                                    
【解析】 第①处可根据总括句“蜜蜂与植物互利共生”,以及后句写蜜蜂对植物的影响,推断出第①处应填植物对蜜蜂的影响,即“植物向蜜蜂提供生存条件”。第②处可根据横线后面的句子“直到花谢蜜少时才能转移向其他种类的植物”,尤其是“才”一词,推断出第②处应填“蜜蜂都是采用同一种植物的花蜜”。第③处根据横线后面的句子,尤其是“美国也在100多种农作物上推广应用了蜜蜂授粉”,推断出第③处应填“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
【答案】 ①植物向蜜蜂提供生存条件 ②蜜蜂都是采用同一种植物的花蜜 ③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达赖集团打着宗教的旗号分裂祖国的行径,必定会被历史发展的潮流________。
②海外华侨心中________着的巨大爱国热情,是我们发展的重要资源。
③对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________置之不理。A.淹没 蕴藏 一律
B.湮没 埋藏 一律
C.湮没 蕴藏 一概
D.淹没 埋藏 一概
【解析】 “淹没”(一般指水)漫过,盖过。一般用于具体事物。“湮没”(随时间的流逝)埋没,多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蕴藏”多比喻感情等藏而不露或积极性、创造性未发挥出来,“埋藏”多比喻感情等深藏在心中;“一律”的对象可以是人,而“一概”的对象一般是物。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部高质量古籍整理作品的问世,往往凝聚着整理者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它通常由文史界最为资深的专家学者皓首穷经完成。
B.伴随陶渊明清寒一生的,是始终如一的自由心态:“好读书,不求甚解”,“著文章自娱”,“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谓一任本性,拆尽藩篱。
C.张琳在13届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中国男游历史上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当人们问他有何感想时,他竟然出言无状,只说感谢教练和朋友。D.在社会责任上,有两种经济学观点可谓南辕北辙:一种认为股东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必须对社会负责。
E.如今,舆论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已经今非昔比,公众对水资源污染的重视度也已不可同日而语。
【解析】 C项,出言无状:说话超越本人的身份、地位,放肆,没有礼貌。句中误作为遇事紧张,不会说话。不合语境。D项,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不合语境。
【答案】 CD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解析】 这个语段谈论的是读书多少与人格气质高下的关系,整体表述的目的是倡导“少而精”的阅读方式。第一个空前面的话题侧重精读,横线上只能填“少读如果彻底”。第二个空后面的语句蕴含一个“多”字,从整体表述来看是与强调精读相对的话语,据此可填“多读而不求甚解”。第三个空,从下文的“以多为贵”可知,叙述主体是指“读书”而非“读书人”。
【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①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湮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就是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②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越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4.请概括第1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找到本段的中心句,再作概括。本段的中心句是“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答案】 读书的重要作用。
5.结合原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
                                    
                                    
(2)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解析】 这两个句子都是比喻句,正确理解关键有二:一是辨明本体和喻体,找准两者的相似点;二是结合语境。
【答案】 (1)读书就是要接受过去人类的整个知识宝库。
(2)读书不可目标太多,要抓住“基本著作”下大力气去读。
6.作者为什么说“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解析】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是全段的中心句,据此寻找作为答案的句子即可。
【答案】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
7.为什么说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超过35个字)
                                    
                                    
                                    
【解析】 解答本题应根据第1段的内容作概括,概括出读书的作用即可。
【答案】 只有吸收前人的精神遗产,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发现。学业分层测评(一) 劝 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中:中间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导致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验,检查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驾驭
【解析】 A项,中:合乎。B项,致:到达。D项,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转折。B项,兼词,在那里;语气助词,了。C项,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介词,从;介词,比。
【答案】 A
3.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B.以为轮(省略句)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解析】 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4.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名词作状语)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动词)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名词作动词)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行。形容词作名词)
【解析】 B项,“上”“下”均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劝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④,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⑤。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选自《荀子·劝学》)
【注】 ①蒙鸠:即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芦苇的穗。③滫(xiǔ):臭泔水。④柱:折断的意思。⑤醯(xī)酸,而蚋(ruì)聚焉:意思是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醯,醋;蚋,蚊类小虫。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近/中正也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近中正也
C.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近/中正也
D.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近中正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逐步排除错误选项。“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是对偶句,后面一般断开,“其质非不美也”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居必择乡”和“游必就士”构成对偶,所以排除BC两项,故选D。
【答案】 D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巢非不完也
完:完美
B.而临百仞之渊
临:面对
C.所渐者然也
渐:浸渍
D.必象其德
象:象征
【解析】 D项,象:符合,依随。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编之以发
以为轮
B.生于高山之上
青,取之于蓝
C.物类之起
使之然也
D.醯酸,而蚋聚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A项,介词,用/介词,把;B项,介词,在/介词,从;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它,指木头;D项,连词,表并列。
【答案】 D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C.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之中,“醯酸,而蚋聚焉”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
D.作者用“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来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解析】 C项,“醯酸,而蚋聚”不是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而是用来说明“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答案】 C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                                    
                                    
(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译文:                                    
                                    
【答案】 (1)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
(2)森林的树木一茂盛,斧头就来这里砍伐了;树木一成荫,群鸟就来这里栖息了。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吹来,苇穗折断,鸟蛋打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七八百尺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水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选择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他的德行相应。肉腐烂了就生蛆,鱼枯死了就生虫。懈怠疏忽而忘记了自身,灾祸就会发生。刚强的东西自己招致折断,柔弱的东西自己招致约束。邪恶污秽的东西存在于自身,是怨恨集结的原因。铺开的柴草好像一样,但火总是向干燥的柴草烧去;平整的土地好像一样,但水总是向低湿的地方流去。草木按类生长,禽兽成群活动,万物都各自依附它们的同类。所以箭靶一张,弓箭就向这里射来了;森林的树木一茂盛,斧头就来这里砍伐了;树木一成荫,群鸟就来这里栖息了。醋一变酸,蚊子就汇集到这里了。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行为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为人处世要小心谨慎啊!
10.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根据《劝学》的内容对出下联。
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并强于道
                                    
                                    
                                    
                                    
【解析】 本题是典型的对联题,对下联时注意内容的一致性和句式的统一。
【答案】 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____①___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____②__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____③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气候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既能为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所以,人类要设法改变气候,使它有利于人类。①处根据上文的“不仅”与下文语意,可推导出气候“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句。②处根据上文“但是”与下文语意,可推导出“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句。③处根据上文“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及文段意思,可推导出“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句。
【答案】 (示例)①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
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2.“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抒发感慨,还可以迅速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请以鼓励“学习”为主旨,写一条“微博”发给你的朋友。要求主旨鲜明,句式整齐,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解析】 微博的内容和形式比较自由,只要能围绕“学习”的中心,用劝导性的语句,符合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即可。
【答案】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住美好时光,与知识偕行!学业分层测评(三) 谈读书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习焉不察。
B.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谈及他与台北故宫冯明珠院长再次见面的情形,说:“我们很快就进入实质性的交流,少了一些寒暄,多了一些心照不宣”。
C.美国参众两院终于达成妥协,奥巴马政府又可以靠发行国债过日子了,而自10月1日关门的美国部分政府机构也得以改弦更张。
D.虽然我向很多同学借鉴了提高英语单词记忆的方法,但屡试不爽,效果并不明显,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啊。
E.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苦心孤诣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解析】 C项,改弦更张: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不合语境。D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不合语境。
【答案】 C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关于是否恢复使用繁体字,民众引起了广泛的热议。繁体字的支持者说,汉字承载着人的情感,不能再让“爱无心、亲不见、乡无郎”了。B.我市以“德”字为切入点,以“四德”工程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了打造厚德之州、建设道德高地的旋律。
C.铁路总公司要在政企分开、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这不仅是为大型国企改革积累经验,也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机遇。
D.科技大片《地心引力》用3D动画特效完成背景画面,将电影拍摄科技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众多影迷大力推崇,被称为“年度神作”。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引起了”应改为“展开了”;C项,不合逻辑,“不仅是”“也是”后面的内容应调换;D项,结构混乱,“众多影迷”前加上“受到”。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
②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
③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④读书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
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
⑥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 
A.①④⑥⑤③②
B.①③②⑤④⑥
C.⑤①②③⑥④
D.⑤③②①④⑥
【解析】 整段话的思路是,先说社会特点,再论读书作用。据此,可确定⑤在最前面,③承⑤的“躁动”,并引出②读书的作用;①④⑥都是讲读书的作用,①紧接着“躁动”论述,故而排在前,⑥的“也”表明它应该在最后一句。
【答案】 D
4.下列选项,填入画横线地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作为使笔运墨的方法,笔墨有些像文言文。文言在秦代以前就是一种书面语言,即便在当时,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使用“古白话”,不会使用文言文去说话。因此,________。同样,笔墨也成了文人画家隔离包括画工在内的广大民众的一道绘画语言的屏障。
A.
除了现实世界,文人们还拥有另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B.文言文便有了一种特殊的韵味和魅力
C.文言文成了读书人在特定圈子特定时候的特权
D.文言文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解析】 横线前有“因此”,表明此处是一个结论句,承接上文,应以“文言文”为主语组织语言;联系后文,有“广大民众”的表述,因此,横线处应与之对列,明确“读书人”这一称谓,所以答案选C项。
【答案】 C
5.下面是一份有关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材料,试根据这个材料,完成后面两题。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5段传记文回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用于尝试回忆
50
26
37
19
2/5用于尝试回忆
54
28
41
25
3/5用于尝试回忆
57
37
42
26
4/5用于尝试回忆
74
48
42
26
(1)根据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即:                                    
                               。
(2)采用“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结果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 解答第一问时首先要看调查的内容,即“尝试回忆”所用时间多少的问题,后面提供的是一些数字,且数字从上到下呈递增趋势。解答第二问时既要联系调查的内容,又要看数字的内部规律,同时还要采用所给的句式。【答案】 (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
(2)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或识记)效果。
6.仿照例句中的画线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阅读名著会让我们受益无穷。阅读名著,既可以积累知识,又能够提升素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弄清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即“阅读名著,既可以……,又能够……”,根据此句式特点,然后结合“有效手段”“受益无穷”等词语,就可知道所写的句子应该是说阅读名著的好处。
【答案】 阅读名著,既可以丰富情感,又能够陶冶情操 阅读名著,既可以启迪智慧,又能够塑造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造成日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造成习以为常的轻飘、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尤其是,哗众取宠的薄幸儿大量出现。
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的人被手段使用。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体,而主体变成了傻气十足的跟班——北京话叫作“催呗儿”。例如餐具压倒了饮食,语言干扰控制而不是服务于思维……形式主宰了内容,这些是早已有之的不幸状况。
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现,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成了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与招人喜欢的外表,都成了成功的基石。信息传播,如荼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的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摆不定、或者垂头丧气。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信息爆炸,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打造成功的,他们牛气十足地宣布平面媒体的过时,宣布文学即将死亡,小说即将湮灭,他们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们制造着巨星、超女、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纪录。他们承认即使是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一名狗”。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先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7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震动。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它们不过是一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样,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3、4、5、6D们能发育与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
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牛气冲天与蠢态毕露的新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中华的与人类的文化史,挑战智力的底线。当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我们这里需要政府、市场与专家能够在文化事业、文化生活中起到恰如其分的均衡、适当的良性互动互补作用,而绝对不是一味市场化。
我们要告诉国人,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猝死,文化首先不是力量而是品质,文化的代表首先是诸葛亮、孔孟老庄、李白杜甫……而不是“三个臭皮匠”。“三个臭皮匠”上网固然有可能凑成诸葛亮,也不无可能排除或者宣布诸葛亮的智慧他们死活不能接受。找几千个“网虫”宣示对于经典的拒绝,不是经典的出丑而是我们自己的丢人。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要有对于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
(选自《读书》,有删改)
7.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信息异化”的一项是(  )
A.国内某些电视相亲节目的不少嘉宾言论大胆、出格,拜金女、富二代炫富、母女同台征婚等,更是成为热门话题而被大肆炒作。
B.汶川地震后的公益行动浪潮中,某些想借助媒体在公益市场做买卖的慈善机构和个人,打着救灾旗号给自己做宣传,夸大捐款额度来粉饰形象。
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近3
000名网络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后,发布了“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瓦尔登湖》等中外名著位列其中。
D.福建一网友发布一条标题为“昨晚,石狮,震惊全国!一家34口灭门惨案!转疯了”的微信,而真相是他自己在家消灭了三十多只老鼠。
【解析】 广西师范大学的信息源自实际情况,并非“信息的异化”。
【答案】 C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智能通讯工具的便利快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及时、广泛,但是也造成了人们盲目、简单,内容被形式主宰的阅读思维。
B.各种票房、点击量、收视率的节节攀升,超女、好声音的诞生,很多都是信息时代现代传媒炒作鼓吹忽悠的结果,是信息异化的表现。
C.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加入大量的刺激感官的元素,形式主宰了内容,让许多人习惯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等身体器官来接收信息。
D.在信息时代,文学、纸质书籍首先受到冲击,一方面缘于语言文字自身不够直观,另一方面缘于低智商时代造就了一批不愿动脑的精神懒汉。
【解析】 “低智商时代造就了一批不愿动脑的精神懒汉”错。“精神懒汉”不是“低智商时代造就”,并且“低智商时代”还没来到,只是“逼近”。混淆时态。
【答案】 D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等名著被称作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是因为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而经典更需要感受、解读、联想、思考,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
B.触屏时代带来的心智灾难表现为风气的败坏,信息的异化以及文学、纸质书籍被冲击而导致的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的逼近。
C.为使信息技术良性发展,一方面应该杜绝市场化,另一方面政府、市场与专家应该在文化事业、文化生活中起到均衡作用。
D.作者认为,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消亡,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追求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
【解析】 “杜绝市场化”错,过于绝对。原文是“绝对不是一味市场化”。
【答案】 C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其皆出于此乎
出:产生
C.士大夫之族
族:家族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
【解析】 C项,族:类。
【答案】 C
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句读之不知B.不拘于时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 C项和例句均为判断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被动句,D项为省略句。
【答案】 C
3.下面对加点字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⑤邑人奇之
⑥稍稍宾客其父
⑦粪土当年万户侯
A.①⑤/②⑥⑦/③④
B.①②⑥⑦/③④⑤C.①⑤/②⑦③/④⑥
D.①②/③⑥⑦/④⑤
【解析】 ①⑤“耻”“奇”是动词意动用法。②⑥⑦“师”“宾客”“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③④“羞”“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阅读《师说》,完成4~8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听说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
D.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的
【解析】 A项,闻:知道,懂得。【答案】 A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择师而教之
而耻学于师
C.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D.则必有我师
则群聚而笑之
【解析】 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介词,比/介词,被;D项,副词,就。
【答案】 D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对比论证的一组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解析】 ①②说明选择老师的标准,⑥是“士大夫之族”的观点。
【答案】 D
7.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第一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解析】 C项,第二段以今人、士大夫之族作为例证来证明文章观点,是反面的论证,不是正面论证,对原文理解错误。
【答案】 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解析】 (1)的关键词:知、之、孰、惑。其中“惑”为形容词用作名词。(2)的关键词:小、大、明。其中“小、大”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 (1)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
(2)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废弃
B.虽有槁暴
暴:暴露
C.而闻者彰
彰:清楚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功:功绩,成绩
【解析】 B项,暴:晒。
【答案】 B
2.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托身,安身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渊博
C.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坏人的党羽、帮凶
D.用心一也。
用心:读书用功
【解析】 B项,博学,广泛地学习。C项,爪牙,爪子和牙齿。D项,用心:因为心思。
【答案】 A
3.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
【解析】 ①句为宾语前置句,②句为状语后置句。③句中的“马之千里者”和④句中的“庙堂之高”与“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D阅读《劝学》,完成4~8题。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抬起脚后跟
B.假舆马者
假:借助,利用
C.锲而不舍
锲: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解析】 D项,绝:横渡。
【答案】 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eq
\b\lc\{(\a\vs4\al\co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
D.
【解析】 A项,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介词,比;B项,代词,……的人/代词,……的原因;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 D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正面鼓励学习的一组是(  )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解析】 ④⑤是从反面论证。
【答案】 C
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的“劝”为“鼓励”的意思,这个字统辖全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运用了五个比喻来论证,前两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后三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改变自己。C.第三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作者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D.第四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其中前面六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中间两个比喻论证要坚持不懈,后面两个比喻论证要专心致志。
【解析】 D项,前面四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中间四个比喻论证要坚持不懈。
【答案】 D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解析】 (1)的关键词:博学、日、参省、知、过。其中“博学”为古今异义词,“日”为名词作状语,“知”为通假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是状语后置句。
(2)的关键词:爪牙、上、下、黄泉。其中“爪牙”为古今异义词,“上”“下”是名词作状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用心一也”是判断句。
【答案】 (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