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鲁人版)习题汇编:第4单元(6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必修一(鲁人版)习题汇编:第4单元(6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2 06:03:35

文档简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水面________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②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______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③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________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④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________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
A.浮 舒展 消逝 钻
B.笼 舒展 消失 冒
C.浮 扩展 消逝 钻
D.笼 扩展 消失 冒
【解析】 第一句中“雾”不是从水面浮起来的,而是“薄薄透明的雾”笼罩着水面。第二句中“舒展”写出阳光下荷叶生长的状态,无拘无束,生机勃勃。“扩展”动作性强。第三句强调最后的结果,不见了。而“消逝”强调过程。第四句由前面的“忽然”可以看出,“冒”能更好地写出一种突兀感。【答案】 B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次防台风设备安全检查反应迅速及时,深圳空管站未雨绸缪,从设备到人员筑起铜墙铁壁,抗击来势汹汹的“海马”。
②娱乐圈明星情侣们分分合合司空见惯,分手后有的人选择永不相见,有的人却依然藕断丝连,甚至于成为朋友,升华为家人。
③新年伊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竟然斩钉截铁地在世人面前宣告,日中两国今日处境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有相似之处。④山东省认真学习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一心一意谋项目,聚精会神抓落实,在全程推进改革创新中挖掘发展潜力,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⑤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⑥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②④
【解析】 ③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用在此句感彩不当。⑤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此处属于使用对象有误。⑥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
【答案】 D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才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
B.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即使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
C.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D.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一个个来回警戒。
【解析】 A项,不合逻辑,第二个“才”应改为“还是”;B项,搭配不当,“即使”改为“假若”;D项,语序不当,“她们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一个个来回警戒”改为“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
【答案】 C
阅读课本中“很晚丈夫才回来了……‘你总是很积极的’”几段文字,完成4~7题。
4.丈夫很晚才回来,水生嫂却一直在等待,说说这个情节的表达作用。
                                    
                                                                        
【答案】 因为水生外出开会,很晚才回去,说明了斗争形势严峻;水生嫂为自己的丈夫担心,所以必须等到水生回来才能放心。5.问完了儿子和父亲,水生为什么“笑了一下”?
                                    
                                    
                                    
【答案】 ①这是满足的笑,因为父亲和儿子的生活井然有序,这全是妻子操持有方的结果,因此为有一个贤惠的妻子而笑;②这是内疚的笑,因为自己刚回来就要离开,不能陪伴妻子,但知道妻子会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工作,因此为有一个深明大义的妻子而笑。
6.这段文字写出了水生嫂怎样的心情?
                                    
                                    
                                    
【答案】 水生嫂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想挽留水生,又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私心耽误丈夫的革命事业。从一开始的喜悦到后来的震惊,她经历了一场灵魂的考验。
7.“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 解答时要重点理解“积极”一词所表达出的情感。
【答案】 既是表扬,又带埋怨,表现对丈夫做出这一决定的理解与宽容,显示其率真、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感情含蓄。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做边境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许君焦、瑕
许:答应
D.与郑人盟
盟:结盟
以乱易整
易:替代
【解析】 A项,贰:从属二主。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以”都作连词,而。A项,连词,表转折/表承接;B项,副词,于是/代词,你的;D项,语气副词,还是/代词,他的。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
B.是寡人之过也
C.既东封郑
D.夜缒而出
【解析】 A项,“军”名词作动词。C项,“封”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夜”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
C.子亦有不利焉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 C项,不利:古今意义都指没有益处。A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代指秦穆公;今义,是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B项,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东道主:古义,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指宴会的主人。
【答案】 C5.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解析】 D项,应是否定判断句。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1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①,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②,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③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④,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⑤,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⑥,右属櫜鞬⑦,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⑧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⑨,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节选自《左传》,有删节)
【注】 ①校:同“较”,较量,对抗。②廧咎如:狄族的一个部落。③稽(qǐ)首: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④骈胁(pián
xié):又名骈肋,肋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属生理畸形。古人认为这是圣人之像。⑤飧:晚饭。⑥鞭弭(mǐ):鞭和弓。⑦櫜鞬(
ɡāo
jiān):马上盛弓箭的器具。⑧唐叔:晋国始祖,周成王之弟,封于唐,其子改国号为晋。⑨沃盥(wò
ɡuàn):浇水洗手洗脸。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B.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C.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D.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逐步排除错误选项。“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中“从”的宾语是“公”(“从”后省略了宾语“公”)而不是“公子”,又“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是结构相同的对句,应断为“/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排除A、C两项。根据文意,“曰”的主语是“子犯”,而“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中,误判为“公”,排除D项,故选B。
【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保:保护
B.以叔隗妻赵衰
妻:嫁给
C.薄而观之
薄:靠近D.晋公子广而俭
广:志向远大
【解析】 A项,保:依靠。
【答案】 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其奔也
吾其还也
B.醉而遣之
夜缒而出
C.谋于桑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姜与子犯谋
失其所与,不知【解析】 A项,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B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在/介词,对。D项,介词,和,跟/动词,结交,亲附。
【答案】 A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重耳遭受磨难的一项是(  )①晋人伐诸蒲城 ②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③浴,薄而观之 ④乃馈盘飧,置璧焉 ⑤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⑥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解析】 ②是受到了礼遇。④是僖负羁贿赂重耳的厚礼。⑥是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做姬妾。
【答案】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在国内大乱中逃亡到狄,一住十二年。到齐国后又贪图安逸,从者谏,姜氏劝,他都无动于衷。这些显出他贵公子的劣根性。
B.重耳面对楚王提出的在他回晋国后如何报答楚王的要求,先是拒绝,后被逼问,便恼羞成怒地说若两军相遇只肯退避三舍,再不行就开打,这反映出他缺乏大局观,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C.在长期的流亡磨难中,重耳在逐渐成长。在秦国娶公主怀嬴,他一不小心得罪了怀赢,见她发怒,赶紧脱去上衣装作囚徒请罪,以免因夫妻口角而影响秦国对他的支持。
D.这篇文章记录的时间漫长、事件众多,但精于剪裁、善于组织,清晰地叙述了一个落难贵公子经历磨难成长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过程。
【解析】 “恼羞成怒”等赏析有误。事实是重耳被逼问后,便直言两军相遇以退避三舍为礼,决不牺牲本国利益,态度不卑不亢,这说明重耳开始走向成熟,在小事上能克制忍让,大事上决不含糊,表现出他从大局着眼的政治家风范。
【答案】 B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盍蚤自贰焉?
译文:                                    
                                    
(2)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译文:                                    
                                    
【答案】 (1)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
(2)怀嬴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我?”
【参考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才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廧咎如的部落,俘获了族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后,就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伯鯈和叔刘;他把叔隗嫁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重耳想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以礼相待。重耳路过五鹿,向农夫讨饭吃,农夫给了他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子犯说:“这是上天的恩赐。”重耳叩头表示感谢,把泥块接过来放到了车上。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重耳为妻,还给了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待下去。准备离去,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室和安于现状,是足以毁坏你的功名事业的。”重耳不肯走。姜氏同子犯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打子犯。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腋下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的裸体。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以辅佐国政。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就会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晚饭,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重耳接受了晚饭,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公子如果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奴隶和玉帛宝物,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能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还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来和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行为又有所约束,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办事严肃认真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不得人心,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的诸侯国是唐叔的后代,将会最后衰亡,这恐怕要靠晋公子重耳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做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倒水给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手让怀嬴走开。怀嬴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上衣扮成囚犯的样子谢罪。又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子犯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擅长辞令,让赵衰陪您去吧。”在宴会上,公子重耳朗诵了一首《河水》诗,秦穆公朗诵了《六月》这首诗。赵衰说:“重耳拜谢君王恩赐!”公子重耳走下台阶,拜谢,叩头。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叩谢的大礼。赵衰说:“君王用尹吉甫辅佐周天子的诗篇来教导重耳,提出要重耳担当辅佐周天子的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
12.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本内容,为烛之武拟写一副对联,表达赞美之情。
上联:                                    
下联:                                    
【解析】 本题属于拟写对联,要注意对联的一般要求,即上下两句结构对仗、字数相同、同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平仄可适当放宽;另外注意“结合文本内容”。
【答案】 (示例)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情荡衷肠罢干戈
13.把下列一组句子组织成一个语意连贯的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左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
②《左传》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③《左传》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
④《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
                                    
                                    
                                    
【解析】 短句变长句具体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弄清该系列短句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可做长句主干的一个句子,作为长句主干;然后将其他短句改做该主干句的修饰成分,并按一定的语法或语意的关系放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样看来,把①句作为主干句,把②③④当作修饰成分按合理顺序放在①句的“一部”后面即可。
【答案】 《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荷花淀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迷信的土壤并没铲除殆尽,像王林一样一些所谓的“大师”看似玄奥其实果不其然,但个别党员干部对“大师”的所谓“指点”深信不疑。
②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将可能是自有记载以来最强的,预计将在圣诞节前后达到顶峰,并延续到2016年的一至二季度。澳洲气象官员上午10:00举行发布会,各路媒体记者在大厅里严阵以待。
③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他徇私舞弊,为他的小舅子——一个抢劫犯罪嫌疑人开脱罪责,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④在山东华宇工学院的体育场上,大二的男生正在进行耐力测试,第一圈学生们跑得还比较集中,可是从第二圈开始,就有两名男生开始气息奄奄,体力不支了。
⑤面对“义而致富,仁而致富”,如果颜渊、原宪依然选择栖于陋巷中,箪食瓢饮、安贫乐道,那应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了。
⑥据报载,最近某贪官在法庭上受审时,竟然要求法官放他一马,情愿不做官,回家去种田。这种厚颜无耻的要求真是可笑至极。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②④
【解析】 ①果不其然:指事实跟预料的一样。多用来强调不出所料。望文生义。②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不合语境。④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这里应用“气喘吁吁”。【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互联网专家认为,微信等发放的“红包”有“三宗罪”:造成用户时间的大量浪费,损害本该正常的交流氛围,导致朋友圈的大量刷屏
D.中纪委推出一个名为“忏悔录”的网络专题栏目,陆续刊发中共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违纪违法典型,以及落马贪腐官员的“忏悔书”。
【解析】 A项,句式杂糅。“造成……伤害”或“使……遭到伤害”,两个句式选一。B项,偷换主语。前半句的主语是“她的创新设计”,后半句的主语偷换成了“她”。搭配不当,“取得的成绩”和“得到了回报”搭配不当,可将“和取得的成绩”删掉。D项,成分残缺。“典型”后应加“案例”。【答案】 C
3.填入下列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________。他写农村生活能体现出他的幽默感,比如说,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物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A.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B.老舍的幽默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C.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D.老舍的幽默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解析】 从横线后“他写农村生活”一句可判定,前一句应写和赵树理相关的内容,可排除C、D两项。从上下文连贯和语句强调的内容来看,“赵树理很有幽默感”后面的语句的主语应是“赵树理的幽默”。
【答案】 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公祭日的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是为了现在和未来不忘却纪念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是缅怀过去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A.③⑤①②⑥④
B.③⑤②①④⑥
C.②④⑥③①⑤
D.①④⑥③⑤②
【解析】 六句话都有“是”字,但可分为两组,③⑤①回顾过去,表达直接目的,并且③⑤的句式相似。②⑥④语意递进,展望未来。
【答案】 A
5.改变画线部分的句式,使整个语段变成一个单句。
荷花香气馥郁,芦苇铺天盖地,它们掩盖了整个水域,此时,我知道,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就是著名的抗战根据地——白洋淀。
                                                                        
                                    
                                    
                                    
                                    【解析】 改为单句就首先要确定一个主语,因为后有“我”作主语,所以可以将画线句子改为介词结构。
【答案】 当香气馥郁、铺天盖地的荷花和芦苇掩盖了整个水域的时候(或当香气馥郁的荷花和铺天盖地的芦苇掩盖了整个水域的时候),我知道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就是著名的抗战根据地——白洋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采蒲台的苇
孙 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虽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得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到处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还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会成为冀中的名胜了。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盖过去了,闯过了这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是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的!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947年3月
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与《荷花淀》相比,题材相同,风格一致,都表现了白洋淀人民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调。
B.文章先描绘了苇的茂盛,苇塘的浩荡,然后转入叙事写人,以物衬人,自然合理。
C.文中的苇,作为作者歌颂立意的寓托物和行文的脉络,贯穿全文,地位显赫,可以说处处皆苇,处处皆人。
D.本文之所以感人,关键是感情炽热至真,尤其是文章结尾段,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白洋淀人民的赞颂之情。
E.本文语言简洁朴实,一方面有利于表现普通民众的朴实品质,另一方面也使文中“短兵相接”的场面真实,可信。
【解析】 A项,“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革命的乐观主义情调”不当;B项,文中没有描绘“苇的茂盛”“苇塘的浩荡”;D项,“含蓄而深沉”不当。
【答案】 CE
7.(1)文章第四段写道:“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你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不超过15字)
                                    
                                    
                                    
(2)文章第五段结尾说:“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其中“它们的清白”指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不超过10字)
                                    
                                    
                                    
【解析】 要联系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去分析。第(1)题,从第四段“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中可以看出,苇塘除了作为自然风景外,更重要的是它有着让人感动的英雄的传说。分析第(2)题时,注意“血液”“清白”等重点词语。
【答案】 (1)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
(2)家乡的和平与安宁。
8.文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句读来具有“弦外之音”。请你具体解释,并指出该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该句的“弦外之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该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解析】 ①本文的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写采蒲台的苇来写英勇的人们,所以,“苇”不仅指生长在苇塘里的苇,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抓住了它的象征义就抓住了“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句的弦外之音。②该句处在段首,一般来说,处在段首的句子有两个作用:一是总领下文,一是承上启下,我们应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 最优秀的英雄也生活、战斗在采蒲台 承上启下,由写苇转入描写抗日英雄
9.本文从白洋淀的苇草写起,似乎漫不经心,闲话家常,实则紧扣题旨,字字珠玑。“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人和苇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请从全文出发,概括说明苇的品格和人的精神有哪些共同特点。(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用苇的柔韧刚强象征具有这种品格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首先找出反映苇的品格的词语,如“骨性”等,而人的精神则要通过人的事迹去概括。
【答案】 心地纯洁高尚;意志柔韧刚强;紧密团结,不畏强暴。(答对两点即可)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记者从青海玉树县结古镇前往隆宝镇采访,一路上发现,无论是在路边的灾区群众安置点还是深山草甸,都能看到________的五星红旗。
②他说________战事顺利的话,他要给我弄一个勋章。
③我躺着不动,任凭伤口的疼痛________下去。A.飘浮 倘若 持续
B.飘扬 倘若 持续
C.飘浮 只要 连续
D.飘扬 只要 连续
【解析】 飘浮:指随风摇动或飞扬,也比喻工作、学习等不踏实,不深入,多用于抽象事物。飘扬:指在空中随风摆动。倘若:连词,表示假设。只要:连词,表示必要的条件(下文常用“就”或“便”与其呼应)。持续:指延续不断。连续:一个接着一个。
【答案】 B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评价身边的人和事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其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以及事情的原委。
②客机在坠毁前最后20秒为何异常急坠?IS的声明是确有其事还是虚张声势?种种疑问有待接下来的空难调查给出答案。③一直不瘟不火的京津冀一体化问题,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路线图越来越明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产业转移也被提上日程。④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⑤大红官门式样的背包、龙椅图案的抱枕、朝珠耳机……一样样镂刻着历史印记的物件以现代化的面貌粉墨登场,让人眼前一亮。⑥看着随意丢弃的塑料袋,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禁止的标牌,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熟视无睹,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 ①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不合语境。③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不合语境。⑤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不合语境。【答案】 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的灵魂一下子全出了窍,知道我已经死了,如果以为是刚刚死去,那就错了。
B.军医们把袖子卷到肩膀上,一身是血,活像屠夫一般。
C.谁也不能不否认他们长得胸围特大,身体健康。不过他们还是傻瓜。
D.他曾在利比亚作战过,制服上佩着两条受过伤的条章。
【解析】 A项,主语不一致,应把“知道我”改为“我知道我”;C项,否定不当,应改为“不能否认”;D项,成分残缺应在“受过伤”前加“表明”。
【答案】 B
阅读课本最后四段,完成4~7题。
4.“我们离山顶不远了。我一个人没法抬出那张担架。”从救护车司机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责任心和同情心并不强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理由。
                                                                        
                                    
【解析】 小说中语言不仅要符合人物身份,还要符合情节的发展、当时特定的环境等因素的需要。
【答案】 不同意。作为一名救护车司机,他的职责就是更快地护送伤员到指定的位置。当时已经离山顶很近了,再加上一个人的确无法将担架抬出来,他只能继续开车。否则,就会拖延时间,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5.如何正确理解“过了一会儿,上边担架上的流血缓和下来,又开始一滴一滴地掉了,我听到并感觉到上边的帆布在动,原来那人比较舒服地安定下来了”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既要看到小环境又要看到大环境。
【答案】 “流血缓和下来”说明伤员生命垂危,“帆布在动”说明伤员在作临终前的挣扎,因而不可能“舒服”,说他“舒服地安定下来了”其实是想说这名伤员已经死去。说法含蓄,耐人寻味。
6.“山路往上爬,车子里很寒冷,夜气森森”这句话有什么样的作用?
                                    
                                    
                                    
【解析】 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要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抓住这一点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答案】 “寒冷”“森森”二词,不仅写出了黑夜中天气之冷,更写出了“我”心情的低沉和伤痛,对表现“我”的心情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7.最后一句话中两次提及抬担架,有何作用?
                                    
                                    
                                    
                                    
                                    
【解析】 根据“抬出”“放进来”来理解两次提及抬担架的意图,再联系文章的主题分析即可。
【答案】 “抬出那张担架”,说明伤员已经死去;“抬了一张放进来”,说明仍有伤员存在。一个生命消逝了,可能还会有另一个生命逝去,说明战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摧残生命,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子不协
协:和睦
B.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机:机会
C.奄有其地
奄:覆盖D.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
用:物资
【解析】 B项,机:关键。
【答案】 B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寄寓于表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B.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时操军兼以饥疫
C.今为君计
为汉家除残去秽
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解析】 A项,介词,在/介词,和;B项,介词,把/介词,因为;C项,介词,替,给;D项,代词,我的/代词,他的。【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敬贤礼士 ②必蹶上将军 ③从吏卒,交游士林 ④为汉家除残去秽 ⑤而琮已降,备南走 ⑥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⑦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⑧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⑨可烧而走也 ⑩操悉浮以沿江A.①②/③④⑨⑩/⑤⑥⑦/⑧B.①④②/③⑥⑨⑩/⑤⑦⑧
C.①/②③⑥⑨⑩/④⑦/⑤⑧
D.①⑤⑧/②③⑥⑨⑩/④⑦
【解析】 ①名词用作动词/②③⑥⑨⑩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⑦形容词作名词/⑤⑧名词作状语。【答案】 C
阅读《赤壁之战》第1自然段,完成4~8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恶:嫉妒
B.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吊:哀悼
C.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克:能够
D.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致:表示
【解析】 B项,吊:慰问。
【答案】 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表目的,来;B项,介词,在;C项,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表被动/动词,作为。
【答案】 D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肃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
①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③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⑤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解析】 ①说的是江东的地理优势,⑤说的是孙权的为人。
【答案】 B
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敌当前,形势危急,孙、刘双方各自为了保全自己,在鲁肃策动下,有了结盟的意向。
B.鲁肃预见到形势的发展,向孙权献计献策,积极推动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表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
C.鲁肃在当阳长坂坡见到刘备,向他宣读了孙权的手谕,并劝说他联吴抗曹,刘备改变主意,进驻鄂县樊口。
D.鲁肃特意在诸葛亮面前表明与诸葛瑾的关系,是为了取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也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
【解析】 C项,应是“向他传达了孙权的意图”,而不是“宣读手谕”。
【答案】 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译文:                                    
                                    
                                    
(2)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译文:                                    
                                    
                                    
【答案】 (1)如果占据并且保有它,这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
(2)现在为您打算,不如派遣最亲信的人,主动同东边(吴国)结盟,来共同成就可以传世的大业。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敢以烦执事
敢:谦词,冒昧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隐蔽
【解析】 敝:损害。
【答案】 D
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A项为名词作动词,B、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A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夜缒而出,见秦伯
C.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 A项,“已”同“矣”;C项,“共”通“供”,提供,供给;D项“知”通“智”。
【答案】 B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4~8题。
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君图之(只有)
B.若不阙秦(削弱)
C.何厌之有(满足)
D.失其所与(亲附)
【解析】 A项,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答案】 A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连词,表目的。A项,①代词,指秦军;②动词,去,到。C项,①语气助词,不译;②疑问代词,哪里。D项,①动词,给予;②动词,做。
【答案】 B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晋侯、秦伯围郑 “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C.敢以烦执事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本文指对官吏的敬称。D.仲秋至冬 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解析】 执事,本文指对掌管事务的人的尊称。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B.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交代。
C.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解析】 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略的交代。
【答案】 B
8.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答案】 (1)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事情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呀!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一旦)秦国使节往来经过(这儿),(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这)对您也没什么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