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七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1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七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1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02 06: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1.番禺日报2016年10月2日文章:……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位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温故而知新D2.安史之乱爆发和结束时的在位皇帝分别是( )
A唐太宗 唐玄宗 B唐玄宗 唐肃宗
C武则天 唐玄宗 D唐玄宗 唐中宗3.下列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安史乱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⑤五代十国出现
A①②③④⑤ B⑤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⑤ D④②③①⑤ BD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建立及统一方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史称: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宋北宋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建立 统一背景: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影响: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列割据局面。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控制军队调动
“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黄权强化皇权集中
财权1、削弱相权
2、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3、通判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2、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军队战斗力削弱,
行政效率低下 有利 不利控制军权3、调换军队将领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而当俘虏时,劝勾践忍辱投降,伺机报仇雪恨。勾践依照他的话去做,最后终于大败吴国。越王勾践复国后决定重赏大功臣范蠡。但范蠡看到历代宫廷的残酷倾轧,觉得勾践是一个只能同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人,就拒绝官职过隐居生活去了。范蠡临走时还给另一大臣文种留下一封信,信中警告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射尽了,弓箭就会藏起来,再也不用了;兔子打死了,猎狗也会被主人杀掉烧熟吃掉的。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最后果然被勾践杀掉了。
  “兔死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立过功的人抛弃或杀掉。有时,“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连用,意思相同。 1、增加录取名额。2、提高进士地位、升迁迅速。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该诗反映宋朝统治者什么政策?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重文轻武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了问题?群策群力(合作探究)随堂训练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2.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反映出宋初是一个基本国策是(  )
A.冗官冗费 B.强干弱枝
C.重内轻外 D.重文轻武AD3.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4.人民法院报2016年10月8日文章:宋朝司法中的“情理法不协”及对判例的影响。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AC5.“兵无常帅,帅无常帅”“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D6.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