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 第2课《囚绿记》(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 第2课《囚绿记》(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8 17:45:03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从文章中作者“囚绿”、“放绿”的内容中讨论“绿”的象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背景,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
2.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3.感受作者热爱生命、追求光明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对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
2.体味作者的情感,掌握本文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陆蠡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
教师:你们喜欢绿色吗?你们又是用什么样的行动表达对绿色的喜爱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有一个人,他对绿色的喜爱与你们一样强烈。可是,他的表达方式却与你们迥然不同。他又是如何对待绿色的呢?www.21-cn-jy.com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囚绿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4.联系背景,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行文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滨孙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写作背景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常春藤。这常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禁”的绿藤,尖端虽仍朝着窗外的阳光,但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囚绿记》。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在言外。21教育网
3.积累字词
瞥见(piē) 揠苗助长(yà) 蕈菌(xùn)
涸辙(hé)  猗郁(yī)  淅沥(xī lì)
4.掌握词语
了截: 明了简单。
急不暇择: 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揠苗助长: 用把苗上拔的办法来帮助它生长。多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也说“拔苗助长”。 21cnjy.com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欣赏美文,理清文章思路。
1.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它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2.文中作者喜爱“绿”有哪些行为表现
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3.阅读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7):赏绿。
第二部分(8—11):囚绿。
第三部分(12、13):放绿。
第四部分(14):思绿。
活动二: 再读课文,体会主旨。
1.“绿”在囚禁下有何反应?常春藤的反应表现了怎样的性格?对此,作者的心理如何?找出语句分析。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都朝原来的方向。”表现了常春藤不甘被囚、追求光明、顽强不屈的性格形象。21·cn·jy·com
“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囚系住它”,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既眷恋又不满的心理。
2.“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放绿”?
原因之一:常春藤渴望阳光的执着。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2·1·c·n·j·y
原因之二:常春藤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原因之三:自己的南归。“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愿它繁茂苍绿”。21·世纪*教育网
3.“绿”象征什么?“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联系文章的背景回答。
象征对光明、和平的向往。
“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www-2-1-cnjy-com
4.那“绿”被作者比拟成什么人?从文中找出表达的原句。这种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精神:执着地追求光明、自由。
5.理解下列句子。
(1)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2)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当然,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2-1-c-n-j-y
(3)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一种的喜悦。
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21*cnjy*com
活动三: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写法。
1.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吧。因此,他写下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来源:21cnj*y.co*m】
2.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本文的结构特点。
结构精巧,变化多姿。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做铺垫;用繁笔写“囚绿”之执着,作者却为何又要“放绿” “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然后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桨停,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思绿”部分虽只有短短三句话,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同学们,优美的文章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出处:21教育名师】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这一株常春藤看到了作者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金子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我也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珍惜生命,绽放生命的光彩!【版权所有:21教育】
六、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作者与“绿”有哪些相似之处,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3.运用所学到的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爱绿 追求光明
囚绿 永不屈服于黑暗、追求自由的中国人
释绿 追求民族独立
思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囚绿记
语文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他对绿色的喜爱与你们一样强烈。可是,他的表达方式却与你们迥然不同。他又是如何对待绿色的呢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4.联系背景,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说说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吧!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行文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滨孙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介绍作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写作背景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常春藤。这常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禁”的绿藤,尖端虽仍朝着窗外的阳光,但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囚绿记》。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积累字词
瞥见(   ) 揠苗助长(   )
蕈菌(   ) 涸辙(   ) 
猗郁(  ) 淅沥(    )
piē  yà
xùn  hé   
yī    xī lì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了截: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葱茏:
猗郁:
明了简单。
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用把苗上拔的办法来帮助它生长。多用
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也说“拔苗助长”。 
(草木)青翠茂盛。
充满生气的样子。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美文,理清文章思路
1.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它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2.文中作者喜爱“绿”有哪些行为表现
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美文,理清文章思路
3.阅读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7):赏绿。
第二部分(8~11):囚绿。
第三部分(12、13):放绿。
第四部分(14):思绿。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再读课文,体会主旨。
1.“绿”在囚禁下有何反应?常春藤的反应表现了怎样的性格?对此,作者的心理如何?找出语句分析。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都朝原来的方向。”表现了常春藤不甘被囚、追求光明、顽强不屈的性格形象。
“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囚系住它”,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既眷恋又不满的心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再读课文,体会主旨。
2.“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放绿”?
原因之一:常春藤渴望阳光的执着。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
原因之二:常春藤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原因之三:自己的南归。“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愿它繁茂苍绿”。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再读课文,体会主旨。
3.“绿”象征什么?“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联系文章的背景回答。
象征对光明、和平的向往。“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4.那“绿”被作者比拟成什么人?从文中找出表达的原句。这种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精神:执着地追求光明、自由。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再读课文,体会主旨。
5.理解下列句子。
(1)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2)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
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
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当然,这里的绿
是一种象征或双关。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再读课文,体会主旨。
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3)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一种的喜悦。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写法
1.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吧。因此,他写下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写法
2.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本文的结构特点。
结构精巧,变化多姿。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做铺垫;用繁笔写“囚绿”之执着,作者却为何又要“放绿” “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然后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桨停,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思绿”部分虽只有短短三句话,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同学们,优美的文章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这一株常春藤看到了作者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金子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我也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珍惜生命,绽放生命的光彩!
教学目标
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作者与“绿”有哪些
相似之处,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3.运用所学到的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爱绿 追求光明
囚绿 永不屈服于黑暗、追求自由的中国人
放绿 追求民族独立
思绿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