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 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 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8 17:44:55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体会文中“海棠花开”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真挚的爱情和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写法,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1.学习借物抒情散文的写法。
2.对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
3.体味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邓颖超及海棠花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
84岁高龄的老人,娓娓道来她与周总理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的经过。文章中有句“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到底是多么坚固的感情基石,能让几十年的爱情依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4.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真挚的爱情和高尚情怀。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
邓颖超(1904—1992),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2.写作背景
邓颖超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他们结婚时免除了正式婚礼,但当着朋友们的面重点叙述了进步同志所说的“八个互相”,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和互相谅解。他们的一生证明了他们的婚姻是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是具有革命信念的,他们的结合是两个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终身结合。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逝世,1988年4月,时年84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的海棠花,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的工作人员整理而成。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此文。
3.积累字词
甬道(yǒng) 短暂(zàn) 滨(bīn)
束缚(fù)  仪式(yí)  伴侣(lǚ)
4.了解借物抒情散文
(1)概念:
借物抒情法,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蕴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2)作用:
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又有深刻意义,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有时又是不便明说的。此时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①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③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3)要求:
一是情感,所借的物能触动作者的情感。
二是明确,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寄托不同的感情。
三是想象,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物和情联系起来。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欣赏美文,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共写了几件事?
海棠花。赏花思人,寄花传情,相识“觉悟”,传书明志,结婚广州。
(2)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
第一个片断:因花而居。第二个片断:赏花。第三个片断:寄花。第四个片断:花开人已逝。
阅读文章内容,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对亲人的回忆。
第二部分(2-6):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
第三部分(7-9):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表达对周恩来的一片深情。
活动二:再读文章,品味语言。
结合文章内容品味下列句子。
“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句中的“又”字好在哪里?
一个“又”字,包含着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2)“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花还要动人。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使人们产生许多美好遐想。
(3)“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 ,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海棠花依旧,而看花人已走,不再回来。邓颖超心中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问道:“你到哪里去了啊?”切切思念,化作一段抒情性极强的文字,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活动三:合作交流,理解文章主旨。
1.文中称谓由“他”转换到“你”,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既有利于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这样就会产生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的抒情属于哪一种方式?与第四段有什么区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属于直接抒情。第四段是在叙事中抒发情感。这段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
3.文章的结尾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称“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是两个有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在主体构思上托物思人,语言上清新、淡雅、朴实,节奏上舒缓、平和但能表达深厚情感的好文章。
文章具有双重意义:从文章本身说,这是一篇美文,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让人为之肃然起敬;从文章之外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有助于广大的青少年读者加深对于把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需要统一起来的认识,确立谦逊、自重的做人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本文,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2.运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海棠花——思念、追忆周恩来——回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情感升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语文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84岁高龄的老人,娓娓道来她与周总理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的经过。文章中有句“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到底是多么坚固的感情基石,能让几十年的爱情依旧?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出示学习目标
积累字词,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真挚的爱情
和高尚情怀。
2
3
4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说说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吧!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介绍作者
邓颖超(1904—1992),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写作背景
邓颖超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他们结婚时免除了正式婚礼,但当着朋友们的面重点叙述了进步同志所说的“八个互相”,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和互相谅解。他们的一生证明了他们的婚姻是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是具有革命信念的,他们的结合是两个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终身结合。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逝世,1988年4月,时年84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的海棠花,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的工作人员整理而成。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此文。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甬道(  ) 短暂(  ) 
滨(  ) 束缚(    ) 
仪式( ) 伴侣(   )
yǒng
zàn
bīn



积累字词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了解借物抒情散文
(1)概念:
借物抒情法,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蕴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2)作用:
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又有深刻意义,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有时又是不便明说的。此时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①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③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3)要求:
一是情感,所借的物能触动作者的情感。
二是明确,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寄托不同的感情。
三是想象,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物和情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美文,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共写了几件事?
海棠花。赏花思人,寄花传情,相识“觉悟”,传书明志,结婚广州。
2.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
 第一个片断:因花而居。第二个片断:赏花。第三个片断:寄花。第四个片断:花开人已逝。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美文,理清文章思路
3.阅读文章内容,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对亲人的回忆。
第二部分(2-6):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
第三部分(7-9):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表达对周恩来的一片深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美文,品味语言
结合文章内容品味下列句子。
(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句中的“又”字好在哪里?
一个“又”字,包含着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美文,品味语言
(2)“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
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花还
要动人。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
就会使人们产生许多美好遐想。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美文,品味语言
(3)“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 ,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海棠花依旧,而看花人已走,不再回来。邓颖超心中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问道:“你到哪里去了啊?”切切思念,化作一段抒情性极强的文字,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合作交流,理解文章主旨
1.文中称谓由“他”转换到“你”,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既有利于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这样就会产生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的抒情属于哪一种方式?与第四段有什么区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属于直接抒情。第四段是在叙事中抒发情感。这段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合作交流,理解文章主旨
3.文章的结尾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称“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是两个有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在主体构思上托物思人,语言上清新、淡雅、朴实,节奏上舒缓、平和但能表达深厚情感的好文章。
文章具有双重意义:从文章本身说,这是一篇美文,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让人为之肃然起敬;从文章之外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有助于广大的青少年读者加深对于把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需要统一起来的认识,确立谦逊、自重的做人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布置作业
1.阅读本文,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2.运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写一篇600
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海棠花——思念、追忆周恩来——回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情感升华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