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精品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精品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3 09: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短文两篇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鳞( ) 猿鸟( ) 未寝( ) 藻荇( )
石bì( ) cuì( )竹 将xiē( ) 欲tuí(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晓雾将歇( )
(3)夕日欲颓( ) (4)沉鳞竞跃( )
(5)念无与为乐者( )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相与步于中庭( ) (8)庭下如积水空明( )
3、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有《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北宋著名__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其具体运用是:用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喻________。 (4)《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21·世纪*教育网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
6、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课内欣赏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1)四时俱备( ) (2)答谢中书书(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以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答。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来源:21cnj*y.co*m】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 ( ) (2)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实践
15、自然是人类亲密的家园,当我们聆听自然之声,观赏自然之景时,我们的心灵或变得柔软,或引起震颤。请用一段文字描写你最喜欢的一处小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中考链接
16、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清风徐徐,树枝摇曳,斑驳的光影洒落在地上和小狗身上 ②绿阴下是一间小小的柴房 ③这就构成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生动而又富有情趣 ④柴房前,主人在吸着烟斗,一只小狗闲适地躺在一旁 ⑤窗前一片浓浓的绿阴
A.③⑤④②① B.⑤④②①③ C.③⑤②④① D.⑤②④①③
17.删改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临近的水渺远的山,皆有情意。
改后为:清风明月本无价, 。
妙语精华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
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诗中“水”
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7.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9.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诗中“月”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10、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27.短文两篇
1、lín yuán qǐn xìng 壁 翠 歇 颓 2、(1)交相辉映(2)消散(3)坠落(4)潜游在水中的鱼(5)考虑、想到(6)参与,这里指欣赏(7)共同,一起(8)形容水的澄澈 3、A 4、(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2)《东坡志林》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 苏洵 苏辙 三苏(3)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A.√B.×C.√D.√6、(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3)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7、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8、(1)全、都(2)回复信(3)院子(或“庭院”)(4)只是(或“只”)9、B 10、(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于是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11、(1)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2)闲 仙。12、(1)门(2)精巧、精致 13、(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2)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14、示例:甲文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乙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是“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采用直接描写,饱含赞美之意。15、略。16.D(思路:绿阴→绿阴下的柴房→柴房前的主人和小狗→地上、狗身上的光影,③句作总结)17.近水远山皆有情(意)。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精品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翻译句子。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            www.21-cn-jy.com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2·1·c·n·j·y
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版权所有:21教育】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一文统领全文的句子,并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⑴《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⑵《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下列有关《记承天寺夜游》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B.“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3.《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www-2-1-cnjy-com
?????????????            ?????????????            
?????????????            ?????????????            
4.读《记承天寺夜游》,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            ?????????????            
?????????????            ?????????????            
三、课内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            ?????????????            21*cnjy*com
`2.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            
?????????????            ?????????????            
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            ?????????????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            ?????????????            
?????????????            ?????????????            
四、拓展阅读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出处:21教育名师】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诚 有 好 奇 之 士 亦 安 能 独 行 以 夜 而 之 空 旷 幽 绝 蕲 顷 刻 之 玩 也 哉 今 余 之 游 金 沙 堆 其 具 是 四 美 者 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观中秋之月,临水胜(      )
⑵去人远者又胜也(      )
⑶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⑷尽却童隶而登焉(      )
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⑴安得皆临水?
?????????????            ?????????????            2-1-c-n-j-y
⑵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            ?????????????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有之矣
B.今余之游金沙滩……
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
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            ?????????????            21*cnjy*com
?????????????            ?????????????            
6.新题探密
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把下面文段中加线的主动句改为被动句,被动句改为主动句。
连长带领战士冲上制高点,①敌人的阵地被炸毁了,②敌营长被打死了,③俘虏了20个敌兵,④占领了高地。
改写句式:
①?????????????            ?????????????            
②?????????????            ?????????????            
③?????????????            ?????????????            
④?????????????            ?????????????            
参考答案
一、1.liáo mò tuí lín yuè yù qǐn zǎo xìnɡ 2.C(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 3.⑴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⑵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⑶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⑷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5.⑴对偶 ⑵对偶,借代 二、1.⑴陶弘景;华阳隐居;信。⑵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2.A 3.例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三、1.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⑴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⑵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3.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4.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四、1.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2.⑴(景色)美好;⑵距离;⑶阴历每月十五;⑷全,都。3.⑴哪里能全都靠近水?⑵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4.C 5.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6.答案:①炸毁了敌人的阵地 ②打死了敌营长 ⑧20个敌兵被俘虏了 ④高地被占领了。21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