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6课
第二单元
北京的春节
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
。《老张的哲学》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学习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初旬(
)熬(
)粥
小型(
)
饺(
)子
胶枣(
)
搀和(
)
风筝(
)鞭(
)炮
麦(
)芽糖
寺(
)院
小贩(
)摆摊(
)
逛(
)庙会
毛驴(
)水浒(
)
生字注音:
xún
áo
xíng
jiǎo
zǎo
huo
zhēng
biān
mài
sì
fàn
tān
guàng
lǘ
hǔ
课文赏析
(1)对句子的理解。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2、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1、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真热闹”
2、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3、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抖动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放鞭炮
大扫除
准备年货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课堂讨论
全文共分为几部分;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①1—6自然段:写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了,详细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都做些什么,有那些传统的风俗习惯。
②7自然段:描绘了北京除夕的热闹场景。
③8—10自然段:写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人们的一些活动。
④11—12自然段:通过各形各色灯的描写,突出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⑤13自然段:写充满美好和快乐的新年结束了,人们又投入了工作。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这篇课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答:是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旬开始
(1—6)
买杂拌儿
正月出一至正月十五(8—10)
元宵(11—12)
正月十九:(13)
腊八粥
除夕(7)
过小年
大扫除
腊八蒜
买爆竹
放鞭炮
备足年货
买各种玩意儿
吃糖
做年菜
灯火通宵
穿新衣
放鞭炮
贴对联年画
吃团圆饭
男人拜年
铺户开张
女人待客
逛庙会
逛庙会
逛天桥
张灯结彩
看花灯
挂花灯
放花炮
吃元宵
残灯末庙
春节结束
浓浓的年味
紧张的筹备
无比休闲
各色活动
喜庆
热闹
充满欢乐
元宵佳节
温馨浓郁闹民俗
隆重热闹庆佳节
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
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
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
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
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6《北京的春节》习题
一、比一比,再组词。
熬(
)
询(
)
饯(
)
遨(
)
殉(
)
浅(
)
二、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1.元宵节
除夕
重阳节
清明节
春节
元旦
中秋节
2.旬
年
时
月
周
日
季
3.自然资源
木材资源
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
三、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
)孩子们要放鞭炮,(
)要过春节了。
3.(
)除夕之夜要守岁,(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4.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5.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民一齐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
四、联系整句话的意思,解释画线词语。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色味双美:
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娴熟:
3.“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五、阅读平台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zhēnɡ
zhè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jiē
jié)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ù
pū)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zhuàn
chuán)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2.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各形各色(ABAC)
3.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4.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是“又一个高潮”?
6.
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
多,
多,为的是突出
参考答案
一、熬(熬夜)
询(询问)
饯(饯行)
遨(遨游)
殉(殉难)
浅(深浅)
二、1、元旦
除夕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重阳节
2、年、季、月、旬、周、日、时
3、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
木材资源
三、1、(因为)今天是元宵节,(所以)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之所以)孩子们要放鞭炮,(是因为)要过春节了。
3、(因为)除夕之夜要守岁,(所以)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4.、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5、北京(虽然)是城市,(但是)它也跟着农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四、1、色味双美:样子和味道都很好。
2、娴熟:老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3、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的意思:现在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能把耐寒的寒鸦儿都冻死。
五、1、正(zhēnɡ)月
张灯结(jié)彩
老铺(pù)子
水浒传(zhuàn)
2、各形各色(ABAC)
半遮半掩
绘声绘色
载歌载舞
糊里糊涂
3、一律
4、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5、答、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初一、十五;因为家家户户吃元宵,处处张灯结彩,非常热闹。
6、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