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九) 离骚(节选)
1.下列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惟庚寅吾以降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乘骐骥以驰骋兮
④作《师说》以遗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③④都是连词,表目的,来。①是连词,不译。②是介词,把。
【答案】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惟草木之零落兮
B.恐美人之迟暮
C.春与秋其代序
D.纫秋兰以为佩
【解析】 B项,“美人”古义比喻君主,一说,美人是自喻;今义是美貌的女子。C项,“代序”古义是递相更替,今义是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D项,“以为”古义是“把……作为”,今义是认为。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恐年岁之不吾与
A.肇锡余以嘉名
B.帝高阳之苗裔兮
C.谁为哀者
D.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D项,被动句。【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名余曰正则兮B.朝搴阰之木兰兮
C.夕揽洲之宿莽
D.夙兴夜寐
【解析】 A项是名词作动词,其余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A
5.名句默写。
(1)屈原借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表现了“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的含意,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异曲同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2)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此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B.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D.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解析】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是两个句式对称的句子,所以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是汉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此官职。但是,对于“左徒”的职掌及官阶等情况,《史记》却没有明确记述,其他文献也没有直接的记载。
B.“帝喾”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C.“楚怀王”熊槐,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执政中期他误信秦国宰相张仪,毁掉齐楚联盟,国土沦落,楚国从崛起走向了衰亡。
D.“上官大夫”战国时楚国大臣。为人奸佞,妒贤忌能。因忌屈原之才,屡向楚怀王进谗言,使之疏远屈原。
【解析】 A项,“是汉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不对,应该是“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
【答案】 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的这段文字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解析】 D项,中古与近古交换位置,即“近古的齐桓”“中古的汤、武”。
【答案】 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译文: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文:
【答案】 (1)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发出一项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发出一项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和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笔简约,辞义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蜕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10.请依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屈大夫沉吟江畔,九死不悔,用一腔热血演绎了生命的价值;杜子美颠沛流离,浪迹无涯,以忧患情怀凸显了生命的价值; ;
!
我们终于明白:生命总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答案】 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颗赤子之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 谭嗣同面对屠刀,仰天长啸,用满腔热血见证了生命的价值
11.我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仿照示例,从下面几个节日中任选两个,各用一句话,表现它的特点。
示例: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①清明节:
②端午节:
③中秋节:
【答案】 (示例)①清明时节纷纷雨,点点滴滴落心头。/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②龙舟竞,千帆舞,汨罗江畔吊屈原。/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古传。
③两岸共赏月,一心盼团圆。/月到中秋圆,亲人心相连。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习金字塔”所反映的规律,并据此为老师的教学提出一条建议。
【答案】 规律:①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各不相同;②采用听讲、阅读等被动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较低;采用小组讨论、实际演练等主动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较高。③学习者参与度越高,主动性越强,平均学习保持率越高。(答出2点即可)
建议:老师在教学中不宜采用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要多给学生讨论、演练、实践的机会。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1.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 ②念去去、/千里/烟波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④只是/当时/已/惘然 ⑤怎/敌他、/晚来/风急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解析】 ①应为“昨夜/西风/凋碧树”,②应为“念/去去、/千里烟波”,⑤应为“怎敌他、/晚来风急”。
【答案】 C
2.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槛菊愁烟兰泣露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C项,为拟人手法。其余均为比喻。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休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憔悴损:枯萎凋谢
C.便纵有千种风情
风情:情意
D.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抵挡
【解析】 A项,将息:休息,调养。
【答案】 A
4.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晏殊,北宋词人,其词多写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语言婉丽。《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B.《蝶恋花》是一首豪放词,尤其是词的下阕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使得全词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意境之美。
C.晏殊的大部分作品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的。据《蝶恋花》的意象可知,这首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离别的痛苦。
D.这首词充满了凄切的情调和真挚的感情,且又在秋天这一典型的环境里,使得主人公怀念远人的情感更加深切感人。
【解析】 B项,这是婉约词,不是豪放词。【答案】 B
5.下列对《雨霖铃》《声声慢》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C.“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为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空虚,使她寻找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苦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妥帖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解析】 A项,都是实写,没有虚写。
【答案】 A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破阵子
李 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6.上阕前四句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解析】 该词是李煜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关于表现手法,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答,思想内容要联系词人的身世背景及具体词句来分析。【答案】 (1)前四句的表现手法有铺陈、夸张、比喻。
(2)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国势鼎盛,雄冠当时;后两句写凤阁龙楼、玉树琼枝,足见国家(3)上阕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荡壮阔的国运形势,这样写与最后“仓皇辞庙”的亡国形成强烈的反差,为最后抒写亡国之恨做铺垫;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7.词人为什么在“仓皇辞庙日”落得一个“垂泪对宫娥”的结局?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 词的下阕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把大臣们的“仓皇”与宫娥的“犹奏”离歌进行对比,写出了一个亡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答案】 (1)在亡国的危难之际,因为大臣们都已经逃跑得没有了踪影,所以国君只能落得一个面对教坊宫娥垂泪的结局。(2)通过逃跑的大臣与镇定自若地演奏哀乐的宫娥的对比,意在突出表现亡国之君“树倒猢狲散”的凄凉处境和亡国的悔恨伤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撼庭秋
晏 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8.“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具体分析上阕中景和情的关系。
【答案】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也可),景语“碧纱秋月,梧桐夜雨”营造出一种宁静、凄冷的氛围,烘托出词人与情人离别,音信远隔千里的孤苦寂寞以及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
9.如何理解“心长焰短”的含意?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心长焰短”表面指细长的烛心和短小的火焰。实际上,心长是指情长意长,悠长的思念和悠长的恨。焰短暗示着力不从心,暗示着希望的渺茫。“心长焰短”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这样写巧妙地表达出了诗人悠长的思念和无法与伊人相聚的愁苦。(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
归朝欢
柳 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 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0.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解析】 分析景物的作用,依次找出上阕的景物——行舟、芦苇、风、宿雁、残月、白霜等,然后从交代环境、抒发情感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
11.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解析】 分析情感时要根据下阕的内容逐句分析,其情感包括思乡之情、年华易逝之感、漂泊之苦等。【答案】 “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而愁如云恨如雨,则突出了词人乡愁的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年光逼人、年华易逝的伤感。“浪萍风梗诚何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表现对爱人的思念,抒发渴望归乡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①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②,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 ①在三月上旬巳日,古人有“修禊”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嬉游,临水插花,以驱除不祥,祈求吉利。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时。②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12.根据“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三句,简要概括“欢意少”的原因。
【答案】 长夜漫漫,辗转难眠;故国已失,梦境成空;故园相识,思家难归。
13.请简要赏析“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的艺术技巧。
【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写“花莫笑”,形象写出醉酒暂得欢愉的无奈;②运用比喻手法,写“春似人将老”,表达对韶华将逝的感叹;③对比衬托,以醉酒强笑衬托内心对春尽人老的痛苦。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
“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在许浑的诗中,“愁”不但有长度,还有_____①_____:“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西楼晚眺》);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_____②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令人惊叹的是,她的愁居然还有_____③_____:“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在李煜的词中,愁像春天的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_____④_____”(《虞美人》);又像_____⑤_____:“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解析】 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答案】 ①面积 ②到处移动 ③重量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
1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种境界所体现的精神。(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忍得寂寞,不懈努力,成功时须低调。
16.揣摩下面画线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仿写两个句子。
常在书山中漫步,我收获很多。我热爱那些如珠玑般的文字,也喜欢这些风骨独具的文人。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常是“人比黄花瘦”,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豪情;我喜欢
;
我喜欢
。
【答案】 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
疾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学业分层测评(八) 氓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信誓旦旦
B.隰则有泮
C.匪来贸丝
D.不思其反
【解析】 A项,“旦旦”同“怛怛”;B项,“泮”同“畔”;C项,“匪”同“非”。
【答案】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
将:请
B.躬自悼矣
悼:伤心C.静言思之
言:说
D.反是不思
反:违反
【解析】 C项,言:句中助词。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中属于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三岁食贫
B.其黄而陨
C.二三其德
D.夙兴夜寐
【解析】 B项,黄:形容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名词;C项,数词作动词;D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三岁食贫
B.夙兴夜寐
C.秋以为期
D.至于顿丘
【解析】 B项,“夜寐”古今同义,晚睡。A项,三岁:古义泛指多年,今义是三岁的年龄。C项,以为:古义指两个词,“以”,把;“为”,当作;合起来就是“把……当作”。今义是认为。D项,至于:古义是到,到达。今义是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答案】 B
5.下列对《氓》一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怨恨。
B.女子受夫权的压迫,被任意遗弃,这在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
C.本诗将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D.这是一首弃妇诗,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痛苦,不仅是对那薄情男子而且是对男权社会的强烈的控诉。
【解析】 B项,“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有意拔高,应为“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答案】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词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注],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注】 坟籍:泛指古书。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B.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C.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D.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解析】 “妾闻男女之别礼”不通,排除B项;“无遗误”的对象是“文”,排除CD项。
【答案】 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宁”又可称为做客、返外家,古老的汉族婚俗。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起源很早,《诗经》已有“归事父母”之记载。
B.“涂炭”文中借指陷入灾难的人民。《梁鼓吹曲·道亡》有:“救此倒悬拯涂炭,誓师刘旅赫灵断。”
C.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兴平”是东汉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第四个年号。
D.“屯田”兴起于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解析】 B项,“涂炭”比喻处于极困苦的境地。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蔡文姬虽出身名门,可一生命运甚为坎坷。她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其中第二次婚姻是被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B.董祀犯法,是蔡文姬有胆有识,当着众多公卿名士和远方使者的面极力辩白,才洗刷了董祀的冤屈,使他免得一死。
C.东汉末,蔡文姬曾在北地流亡十多年,后来,因曹操和其父是老朋友,又十分赏识文姬的超群才能,于是用金璧把她赎回,文姬始得归汉。
D.曹操不但同情蔡文姬的遭遇而且又派去十个人,帮助蔡文姬把四百多篇文章抄写下来。
【解析】 B项,是为董祀求情,不是“洗刷冤屈”。C项,曹操赎回文姬,与“赏识才能”无关。D项,蔡文姬并未接受曹操派人协助抄写的建议,文章是她自己默写下来的。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
译文:
(2)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译文:
【答案】 (1)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
(2)听说夫人家中原先有许多古书典籍,你还能把它们回忆记诵出来吗?
【参考译文】
陈留郡董祀的妻子,是同郡人蔡邕的女儿,名叫琰,字文姬。她学识广博,才华出众,善于论辩而又精通音律。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后来丈夫死了,又没有子女,便回到了娘家。汉献帝兴平年间,天下发生大的变乱,蔡文姬被胡人的骑兵掳掠,被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曹操向来与蔡邕交好,为他没有留下子嗣而伤心,便派遣使者用金璧把文姬赎了回来,重新改嫁给了董祀。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将判死罪,蔡文姬为这件事面见曹操请求赦免。这时朝堂上坐满高官、名士和远方来的使者、宾客,曹操对众人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天让她来拜见诸君。”等到文姬进了朝堂,只见她蓬头散发,赤足而行,又俯身叩头请罪,说话时口才出众而充满悲伤之意,众人都因此而动容。曹操说:“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匹好马,手下有数不清的勇士,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助一个将死的人呢?”曹操为她的话所感动,就追回成命,宽宥赦免了董祀的罪。当时天还很冷,又赐给她头巾鞋袜。曹操于是询问说:“听说夫人家中原先有许多古书典籍,你还能把它们回忆记诵出来吗?”文姬说:“早先亡父留给我的书有四千多卷,在颠沛流离、极度困苦中,都无法保存下来了,现在我能忆诵的,才不过四百多篇罢了。”曹操说:“现在就派十名书吏给你,让他们帮助你把这些书抄写出来。”文姬说:“我听说男女有别,按礼节不宜亲口传授。只请求您给我纸笔,让我自己把它们写下来,用楷书还是用草书,只听您的吩咐。”于是就把所忆诵的典籍抄写好给曹操,文字上都没有遗漏和错误。后来感伤于自己在乱世的坎坷遭遇,追忆抒写自己的悲愤心情,又写了《悲愤诗》二首。
10.将下面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使上下文衔接连贯。(只写序号)
在中国诗歌史上,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是两位老祖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魏六朝诗歌的长期积累,就不会带来唐诗的繁荣。
①不论在内容题材和形式技巧方面
②因此,对于唐宋以来长期流行的五言诗、七言诗来说
③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而且《诗经》为四言体,《楚辞》为骚体,都不是五言体、七言体
⑤但《诗经》《楚辞》的题材内容、表现技巧不及汉魏六朝诗
⑥汉魏六朝诗的影响,都更为广泛和直接
【解析】 ③紧承前文;⑤④是《诗经》《楚辞》与汉魏六朝诗的对比;②①⑥是结论。
【答案】 ③⑤④②①⑥
11.下面是“某省基础测绘发展规划”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 某省基础测绘发展规划通过建立健全完善地理数据、建立常态监管、提升综合服务等体系,完成空间定位基准建设、航天遥感影像统筹、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等重要任务,最终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全城覆盖和交换共享的目标。
12.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会。主题是“《诗经》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个字。
【解析】 在解题时,要点明“《诗经》鉴赏”这一主题,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答案】 (示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鉴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之宝吧。学业分层测评(十) 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①可以横绝峨眉颠
横绝:横渡
②使人听此凋朱颜
朱:红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开;盈:满、足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
危:高
⑤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坐下来
⑥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高峻的样子
A.①⑥
B.①④C.②⑥
D.③⑤
【解析】 ③去:距离。⑤坐:空,徒。
【答案】 D
2.下列对《蜀道难》中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 D项,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答案】 D
3.下列对《登高》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
B.三、四句写诗人远眺所见,仰望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五、六句诗人把以上景物描写蕴含的情感明朗化了,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情感。
D.七、八句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悲愁难以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解析】 A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错。描绘的是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答案】 A
4.下面《琵琶行并序》中描写乐曲演奏的诗句,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间关莺语花底滑”描写琵琶声轻快而流畅,如同黄莺啼叫着从花下轻盈自如地飞过一样。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间休止时,另外传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D.“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描写曲子弹奏结束时琵琶女非常用心地完成最后一个动作,四弦同时奏响发出撕裂绢帛之声。
【解析】 B项,“错杂弹”意思是大弦小弦有序交错地弹奏。C项,丢掉了对“暗恨”一词的解释。D项,“当心”并非“非常用心”的意思,而是“在弦中间”的意思。
【答案】 A
5.对《琵琶行并序》中第四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诗人在政治上被贬谪,琵琶女在生活上遭遗弃,二者有相通之处。
C.诗人与琵琶女同是离开京城来到僻远的浔阳,都有繁华不再的感伤。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解析】 C项,诗人没有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答案】 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②。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 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都江堰内江。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
6.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与《蜀道难》首句在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 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对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首句则是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7.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句子是哪几句?试简要分析。
【答案】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升起翻腾,似腾云驾雾。“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妙,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秋兴八首①(其八)
杜 甫
昆吾御宿②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③。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④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时年55岁,漂泊至夔州。②昆吾、御宿:汉宫苑名,在长安一带,诗人年轻时曾与诗友畅游该地。③紫阁峰:在长安附近,为终南名山。渼陂:湖泊名,传其水味、鱼味均美。④彩笔:相传江淹少时,曾梦人授以五色笔,从此文思大进,晩年又梦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其笔,此后作诗,再无佳句。后人因以“彩笔”指词藻富丽的文笔。
8.颔联的语序是颠倒的,请将其还原,并分析“香稻”“碧梧”前置对表意的作用。
【答案】 “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将“香稻”“碧梧”前置,①突出稻米之香、梧桐之美,②反映了昔日长安(唐朝)繁华丰盛的情景,③为诗歌所表达的“昔盛今衰”的主旨蓄势。
9.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尾联中诗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句写自己往昔曾经依仗才华文气,意气风发,一心想要安社稷救黎民,一展壮志抱负,后句写而今满头白发,遥望长安,国家残破,流落漂泊,壮志难酬,满心凄苦,从而突出了诗人因时光流逝、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愤郁不平和伤感凄凉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0.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案】 晴天本无雨,夏季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用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11.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注]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 玉梯:指玉楼,即华丽的楼阁;同时也是楼梯的美称。1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赏析。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情人但又不得见、心情复杂矛盾、失望又孤寂无聊的女子形象。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情人,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表达出了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
1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以景托情。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失望、愁苦的情感。②比喻(或象征)。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14.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挑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________处
第________处
第________处
【解析】 ①形容蜀道应该用“艰险”,故“艰辛”改为“艰险”。②因前有关联词“不但”,故“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前加“反而”。⑤缺少“具备”的宾语,可删去“具备”。⑦缺少主语,在“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补上“它”。
【答案】 ①“艰辛”改为“艰险”。
②“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前加“反而”。
⑤删去“具备”。
⑦在“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补上“它”。(任写三个即可)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成都的诗的传统,_____①____。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另当别论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____②____。它靠的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______③_____。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我们司空见惯却又情趣盎然,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
【答案】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16.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要求:内容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50个字。
从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结论:(1)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增强而提高。
(2)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增强达到一定值后反而下降。
启示: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适当调整自己的动机强度,从而达到最高活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