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白
杨
礼
赞茅
盾第1课时激 趣 导 入红色象征革命;
太阳象征中国共产党;
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
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
慈母手中线象征伟大的母爱……
那么,白杨树象征什么?预习检测1.(1)积累字词
大毡子( ) 锤炼( ) 倦怠(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垠( )
婆娑 (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晕圈( ) 虬枝( ) 秀颀( ) zhānchuí dài qíqiányìyínpó suōdǐ yānyùnqiú预习检测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
力争上游:
(2)掌握词语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支配。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努力奋斗,争取先进。预习检测旁逸斜出:
婆娑:
晕圈:
参天:
虬枝:
伟岸:
傲然:
纵横决荡: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盘旋舞动的样子,文中指树姿柔美。模模糊糊的圈。(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魁伟,高大。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走近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文题解说“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作者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了解象征1.概念。
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2.作用。
(1)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
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
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
境。
(2)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
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
境无穷的感觉。
(3)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
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了解象征(1)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
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
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
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
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
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
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
含义。物品的主要特点
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2)根据传统习惯和
一定的社会习俗,选
择人民群众熟知的
象征物作为本体,也
可表达一种特定的
意蕴。(3)象征不同于比
喻,它比一般的比
喻所概括的内容
更为深广,有的作
品的艺术形象,甚
至全用象征手法
表现出来。初读文章,感知内容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不平凡。2.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3.“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4.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
的具体形象? 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做铺垫。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为
什么
篇末
写楠
木?231文章结构4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7、8),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5第五部分(9),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作业布置1.积累字词。
2.复习象征手法,找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围绕文章线索理清文章内容。板书设计白杨礼赞白杨树
借物
喻人
北方军民
中华民族(普通)
欲
扬
先
抑
不平凡生长环境
外形特点
力争上游
不折不挠(象征手法)